滬教版六年級《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學案
【學習目標】
1.掌握幾個文言實詞。
2.學習先作分析后下結論的說理方法。
3.懂得文中所說的“言”和“行”的關系。
【課文翻譯】
原文: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
翻譯:嘴巴能正確表達,自己能付諸行動的是國家的至寶。
原文: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
翻譯:嘴巴不善于表達,自己能付諸行動的是國家的器物。
原文: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也。
翻譯:嘴巴能正確表達,自己不能付諸行動的是國家的用具。
原文: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
翻譯:嘴巴上說好聽的,自己行動丑惡的則是國家的妖孽。
原文:治國者敬其寶,愛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翻譯:治國的人敬重國家的至寶,愛惜國家的器物,使用國家的用具,鏟除國家的妖孽。
【課文分析】
通過分類比較,我們可以看出荀子對“能言”又“能行”的人贊美(“敬”),而對“言善”卻“行惡”人的憎惡(“除”)。
在表明對這兩類人態度的同時荀子還辨證地分析了另兩種人:“不能言”但“能行”的人;“能言”但“不能行”的人。這兩種人雖然有一方面的“短處“,但也有一方面的“長處”,那么就要“用” 他們的“長處”。所以,對這兩種人也要“愛”和“任”。荀子的這個觀點,今天看來仍是可去取的。
【思維訓練】
1.在言行關系方面,文章列舉了哪幾種不同的表現?
第一種:能言、能行;第二種:不能言、能行;第三種:能言、不能行;第四種:言善、行惡。
2.作者對言行關系方面的不同的表現,給予什么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