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基因” 幫中國人尋根問祖
2000年,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的群體遺傳學家袁義達將宋、元、明、當代四個時期的100個常見姓氏的人口分布曲線繪出后興奮不已。
“這四條幾乎重合的曲線說明,一千年來中國人的姓氏傳遞是連續和穩定的�!边@是袁先生的成果,同時也是進一步研究的基礎。
中國姓氏有史可查且可靠的記載,主要為秦漢以后的文獻。五千年來,自伏羲氏時代開始,中國人的姓氏基本上都是依父系傳遞,姓氏的傳遞方式與人類男性Y染色體的遺傳方式一樣,都是以父傳子的方式垂直傳遞。因此,群體遺傳學家假定,姓氏為一種遺傳性狀,對應男性Y染色體上的一個等位基因,這就是“姓氏基因”。 目前漢族使用的姓氏大約3500個,也就是說中國人Y染色體上的“姓氏基因”有3500多種等位基因。
“Y染色體是人類遺傳過程中最穩定傳遞的染色體,而目前我們對它所知甚少。由于姓氏與Y染色體傳遞模式驚人相似,姓氏文化記錄了中國人五千年父系社會的進化史,也記錄了Y染色體近五千年的進化史�!痹x達說。盡管中國人也存在改姓的現象,但是這在整個中國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很大一部分在第二代時又恢復原來的姓氏。在多數情況下,改姓往往選擇已有的大姓,因此改姓不會嚴重影響群體內姓氏的分布。
群體遺傳學者整理出中國各地漢族人口的ABO血型分布情況,然后進行親緣關系比較;再整理各地姓氏分布情況,進行親緣關系排列。結果發現,前后二者是一致的。僅一百年歷史的現代遺傳學基因理論與中國文化的某種契合讓袁義達先生頗為驚嘆。
“因為人的生命長度有限,通過血型只能進行近一百年的群體遺傳學研究。而姓氏可上溯至幾千年前,這就極大地拓展了群體遺傳學的研究空間�!痹x達舉了一個例子,從某古墓地挖掘出了男性尸骨,死者的姓氏得到確認,若有與之同姓的當代人想知道自己是否是死者的后代,可以把從尸骨中提取的Y染色體基因與當代人的相對照,如果一致就可斷定死者是祖先�!啊帐匣颉梢詭椭袊藢じ鶈栕��!痹壬f�!皟蓚€同姓的人,如果檢測其Y染色體基因不一致,則說明其祖先不同,必然有一個是改了姓的�!�
“有多少個姓氏,就可以斷定至少有多少位祖先�!痹x達1997年出版的《中華姓氏大辭典》收錄了中國古今姓氏11969個。前不久他接到香港佛陀協會的電話,該協會建立了“姓氏祠堂”,已經做好了11969個祖宗牌位等待全世界的華人來祭拜。袁義達說:“中國人五千年來的姓氏總數肯定遠遠不止這個數。我們還在繼續收集和整理,目前收錄到的姓氏已經超過了2200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