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簡介
鄱陽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北緯28°22′至29°45′,東經115°47′至116°45′之間。
鄱陽湖是中國第二大湖,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匯集贛江、修水、鄱江(饒河)、信江、撫河等水經湖口注入長江。流域面積為16.2萬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國土面積97%左右。經鄱陽湖調蓄注入長江的水量超過黃、淮、海三河水量的總和。
鄱陽湖70%水域在九江市境內,20%水域在上饒市境內,10%水域在南昌市境內。
湖盆由地殼陷落、不斷淤積而成。形似葫蘆,南北長110km,東西寬50~70km,北部狹窄處僅5~15km。在平水位(14~15m)時湖水面積為3,150k㎡,高水位(20m)時為4,125k㎡以上。但低水位(12m)時僅500k㎡。
鄱陽湖體通常以都昌和吳城間的松門山為界,分為南北(或東西)兩湖。松門山西北為北湖,或稱西鄱湖,湖面狹窄,實為一狹長通江港道,長40km,寬3~5km,最窄處約2.8km。松門山東南為南湖,或稱東鄱湖,湖面遼闊,是湖區主體,長133km,最寬處達74km。平水位時湖面高於長江水面,湖水北洩長江。
鄱陽湖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6.5-17.8℃,年平均降水量1570mm。6-8月盛行南風或偏南風,大風多發生于小暑前后;其余各月多為北風或偏北風。
鄱陽湖對長江水量的調節起著一定作用。通常每年4-9月為汛期,10月至次年3月為枯水期。4-6月水位隨五河洪水上漲,7、9月因長江洪水頂托或倒灌而維持高水位。當湖面水位高出長江,可對長江流量進行補給,增加長江枯水流量約80億立方米;反之,江水倒灌入湖,最大倒灌水量達93.1億立方米,水量調節作用明顯。
鄱陽湖是國際重要濕地,是長江干流重要的調蓄性湖泊,在中國長江流域中發揮著巨大的調蓄洪水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特殊生態功能,是中國最大的“大陸之腎”,是中國十大生態功能保護區之一,是中國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網成員,也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劃定的全球重要生態區之一,對維系區域和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鄱陽湖中有水生維管束植物102種、浮游生物266種、魚類122種、豚類2種、已鑒定的貝類87種。
鄱陽湖保護區有鳥類300多種,其中水鳥115種,珍禽50多種,約占全國225種水鳥的51%。
湖區名勝石鐘山:在鄱陽湖與長江匯合處,即湖口的東南岸,巍然聳立著石鐘山。它雖然高不過50余米,但危崖臨流,峻峰壁立,由船上仰視,如與天相連,石鐘山,實際上不是一座山,而是兩座山,都由石灰巖構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鐘,面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擊,響聲如洪鐘,故皆名為“石鐘山”。兩山分據南北,相隔不到1000米。大文豪蘇軾夜乘小船,泊于絕壁之下,探訪石鐘,寫下了著名的《石鐘山記》,成為后來膾炙人口的佳篇名記。
湖區名勝:老爺廟
老爺廟位于九江市都昌縣多寶鄉龍頭山首,與星子縣隔河相望。舊為龍王廟,建廟久遠。該廟基以花崗石條堆砌7米高,右側有階梯曲折而上,廟群總面積為600多平方米,分主廟、龍王殿、同仁堂、大小客廳、廚房6部分,附屬建筑分布主廟兩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