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
常州精神:團結實干 開拓爭先 富民強市 再創輝煌
常州市市樹:廣玉蘭,市花:月季花
常州處于美麗富饒的長江金三角地區,與上海、南京兩大都市等距相望。屬北亞熱帶與中亞熱帶的過渡地帶,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豐富,溫和濕潤,氣候宜人。
全年平均氣溫15.3°-5.5°С,年日照2073-2132小時,無霜期220-225天,年均降雨量1107.5毫米。
境內湖塘密布,河道縱橫,可利用養殖水面3.3萬公頃,丘陵山地面積5.9萬公頃。
現轄金壇、溧陽兩個縣級市和武進、新北、天寧、鐘樓、戚墅堰五個行政區,現有70個鎮、9個鄉,25個街道辦事處。
全市總面積4375平方公里,全市總人口 341.48萬人,市區人口208.5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47.31萬人。市區北臨長江,南瀕太湖,滬寧鐵路、滬寧高速公路、312國道、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
農業資源豐富,土壤類型多樣,生物種類繁多,生態環境優越,其中平原圩區、丘陵山區和江湖河塘水面分別占全市總面積的58.4%、23.5%和18.1%。全市耕地總面積20.4萬公頃,另有待開發土地4萬公頃。
常州現擁有農業機械制造、輸變電設備制造、工程機械、車輛及配件制造、新型紡織服裝等四大支柱產業和電子信息設備制造及軟件、生物醫藥及精細化工、新型材料等三大新興產業,是國內中小功率柴油機、電子信息設備、高速內燃機車、牛仔布等產品重要生產基地,擁有常柴、東風、新科3只中國馳名商標、56只江蘇名牌產品,78只產品的生產規模、市場銷量、技術水平在全國同行業中居前5位。
長江常州港作為國家一類開放口岸,年貨物吞吐量超過百萬噸。民航常州站有通達北京、廣州、大連、廈門、深圳、�?�、西安等國內20多個大中城市的航線。常州是全國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和長江三角洲最早開放的地區之一,曾榮獲全國綜合實力50強和投資環境40優城稱號。
唐代以來,常州出過進士1546名,許多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史學家從常州走向全國。清代常州,文風興盛,涌現了有全國影響的學派群體:常州畫派、常州詞派、常州學派、陽湖文派、孟河醫派。
常州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早在6000多年前,常州就有原始居民在今戚墅堰圩墩村一帶聚居、繁衍。周靈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吳余祭元年吳王封與季札,稱延陵邑,已有2500多年歷史了。常州被譽為“八邑名都”、“中吳要輔”。 自西晉以來,常州一直是郡、州、府的治所,城名多次更迭為毗陵、毗壇、晉陵、蘭陵、常州、嘗州等,“常州”之名始于隋。清雍正四年(1726)起,常州府轄武進、陽湖、無錫、金匱、宜興、荊溪、江陽、靖江等8縣。
建國初,常州專署轄常州市和無錫、江陰、武進、宜興、溧陽、金壇6縣;1953年1月常州市定為省轄市。1983年3月實行市管縣體制,除轄5區外,增管武進、金壇、溧陽3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