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竇娥冤》寫作特色 為會員整理貼,僅供學習參考。
1、本文本色的戲曲語言:
歷來評論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關漢卿戲曲語言的特色,即語言通俗自然、樸實生動,符合劇中人物的身份和個性,能為展開劇情和刻畫人物性格服務。
關漢卿駕馭語言的能力是驚人的,他可以根據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語言來反映現實,充分為劇情和人物性格服務。竇娥對婆婆的一段說白,出自這個封建社會小媳婦的口里是那樣的貼切,表現得是那么自然、生動。
2、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結合:
竇娥發出三愿前,依次講出三句話:“若是我竇娥委實冤枉”,“若是竇娥委實冤枉”,“我竇娥死的委實冤枉”。劇作家通過這多次的重復,重在說明:由于政治的黑暗,吏治的腐敗,才使得孤苦無靠的竇娥慘遭殺戮,蒙此奇冤。所以她受刑前發的三愿——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這些現實生活中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才能一樁樁兒都應驗,真個是,連“皇天也肯從人愿”�?梢�,“冤”“怨”二字是貫串始終的。劇作家這種浪漫主義手法的運用,由于是根植于現實生活的土壤之中,因而觀眾不僅不感到荒謬怪誕,相反,倒因此更加深切同情竇娥的悲慘遭遇,深切痛恨封建法制的腐朽乖謬和好民惡吏的滔天罪行。激起觀眾對劇中人物事件強烈的愛和憎,正是悲劇所要達到的戲劇效果。
能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很好地結合起來,這樣,人物形象的塑造,既有堅實的現實生活基礎,又有通過想像和夸張,反映出女主角主觀上所表現出的而非客觀上能實現的愿望,實現了人物性格,深化了作品主題,使人物和劇情具有強烈的感染力量,使整個作品達到了“寓褒貶,別善惡,分是非,明愛憎”的目的,發揮其特有的社會功能。
3、想象、夸張的藝術手法:
作品運用豐富的想象和大膽的夸張,設計了三樁誓愿的超現實情節,顯示正義抗爭的強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鮮明的愛憎,反映了人民伸張正義、懲治邪惡的愿望。這是本折也是全劇刻畫主人公形象最著力的一筆,是作品藝術性的集中體現,使悲劇氣氛更濃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節更生動,主題思想更深刻,既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又充滿奇異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