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改革相關的高考滿分作文
編者按:俗話說“人挪活,樹挪死”,人在遭遇困境時,要積極的想辦法,改變內外環境,才能有發展的希望�!案F則思變,變則通,通則久”,墨古守舊是沒有出路的;世與時俱變,治國之法也在變,僵化泥古是必然落后的。
2008年,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進行了30年,涉及這一命題的高考話題作文是一個必然的熱點,會以種種形式出現在今年的高考中。因此,深刻洞悉改革的內涵,把握時代的脈絡,就成了今年考生們的當務之急�?匆幌骂愃谱髌�,不無裨益。
不過,僅僅收羅、甚至背誦數篇例文是不足以贏得這場競爭的,更好的方法是把握時代發展規律,領悟領導人的高瞻遠矚,以歷史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來看當代的問題,會有更多收獲。
“胡服騎射”與“師夷長技以制夷”
大家知道,“師夷長技以制夷”是清末魏源首先倡言的。他痛心于清兵的大刀長矛抵抗不住西方的堅船利炮,而大聲疾呼向西方學習。不過檢視歷史可以發現,事實上早在兩千年前的戰國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有過一次“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成功實踐了。這就是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
據《史記·趙世家》記載:趙國居四戰之地,武靈王趙雍,鑒于強鄰虎視,國勢險危,決意效法胡人長處,即以其窄袖短衣,代替寬袍長袖;以其射箭騎馬,代替傳統的使戈乘車。他用大義說服守舊貴族后,雷厲風行地推行“胡服騎射”的改革政策,致使趙國軍事強大而滅中山雪恥,國勢也隨之增強,趙國迅速成為戰國七雄之一。擁有雄才大略的趙武靈王為了國家的生存和強盛,排除阻力,毅然推行改革,終獲成功。
殊不知這在當時自以為“禮儀之邦”的中原地區可不容易被接受。因為在中原禮制中,衣服佩飾、日常用具乃至每個人的言行舉止,都有一定的“禮”規定著,是身份、等級的象征。自古是遠方的蠻夷狄戎學習效法的地方。而武靈王堅持以“法古之學,不足以制今”的論斷駁倒了諫阻。這位開拓進取的改革家把握了時代的脈搏,開創了新的道路,順應了潮流的發展,使趙國有了質的飛躍。
如今,“胡服騎射”已成為改革的同義詞。但凡開拓進取總要改變一些舊有的秩序,而矛盾也就隨之而來,所以,只要是改革總不會一帆風順。但是,歷史有著驚人的相似性,而這古今的相似向我們宣告了與時俱進、銳意改革、開拓進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強盛的不竭動力。
從古時“胡服騎射”到今天改革開放,中華民族在求是中奮進,革新中更生。
事實上,與時俱進,理論創新,是每一位思想巨人共有的特點,這在孫中山的身上有著鮮明的寫照。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在1905年同盟會成立時提出的政治綱領,這源于林肯“民有、民治、民享”的思想。孫先生晚年,世界大事層出不窮。1917年爆發了俄國的十月革命;1921年產生了中國共產黨。孫中山對這些事不能漠然視之,無動于衷。孫中山曾尊稱列寧是“革命的圣人”,對俄國的革命早有向往之心;中國共產黨是在俄國革命的影響下誕生的,所以他也不能不傾心于中國共產黨。于是在共產國際推動下,他決定改組國民黨,與共產黨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