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這里的環境描寫,表現了作者當時生活的艱難,為下文接受朋友邀請開始寫小說做了很好的鋪墊。正因為處境如此,所以雙方一拍即合。
B.S會館的環境是悲涼的、寂寞的,這里著力寫這種環境,為的是烘托作者當時在屢經挫折之后的心境。這種心境就是感到未嘗經歷過的無聊和寂寞。
C.作者在S會館里,不怕環境的艱苦,堅定地研究古碑,并逐步使自己的心態趨于平和,這表明當時作者屢經挫折之后,已經心如死水。
D.S會館的荒涼、寂寞、衰敗,含蓄地表明作者當時生活的落寞,作為年青人,他多么渴望與人交流!這段描寫在文中使下面的情節出現得十分自然而合理。
五、閱讀下段文字,完成1—3題。
我在年輕時期也曾做過許多夢,后來大半忘卻了,但自己也不以為可惜。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未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著已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卻,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現在便成了《吶喊》的來由。
1.文中的“夢”的含義正確的一項 ( )
A.尋求真理的種種理想 B.對國家民族抱有美好的憧憬
C.青年時代救國救民的理想 D.喻指對前途的打算
2.既然回憶“夢”使人寂寞,為什么又“偏苦于不能全忘卻”?理解正確的一項( )
A. 當年那救國救民壯志,雖未實現。但到底令人欣慰,不免�;叵肫饋�。
B. 用“苦于不能全忘卻”來反襯當年寂寞的經歷實在刻骨銘心。
C. 雖想擺脫當年理想破滅的痛苦惆悵,但實在難于擺脫。
D. 當年的“夢”雖然破滅了,回想起來,仍令人痛苦惆悵,但救國救民的愿望,是強烈而不能忘卻的。
13.這節文字的中心是 ( )
A.具體說明《吶喊》成書的原因 B.總括地寫《吶喊》的創作緣由
C.敘述自己年輕時所做的“夢” D.自己被回憶所牽扯著的痛苦、惆悵
參考答案:
一、1.《吶喊》《彷徨》《故事新編》
2.《
狂人日記》 1918年 果戈里
3.《朝花夕抬》《野草》
二、l.A
2.“夢”指的是:①到南京求學,“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②到仙臺學醫,“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③在東京治文,“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
3.“鐵屋子”指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熟睡的人們”指的是:當時中華民族的絕大多數人思想麻木。“大嚷起來”指的是;朋友們通過辦《新青年》雜志宣傳革命真理。
三、1.A
2.課文第七段說的是作者在屢經挫折之后的思想情緒,這種思想概括起來是感到無聊和寂寞。但是讀者對這種“無聊和寂寞”可能是缺乏體驗的,為了使讀者更清楚“無聊和寂寞”,作者進一步說面對一群活人大喊,而這些活人毫無反應,既不贊同,也不反對。這就能使讀者對“無聊和寂寞”認識得清楚一些。為了更清楚地表現這些活人的無反應,作者使用了“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無可措手”。這一比喻十分形象地表現了作者的“無聊和寂寞”的感受。
3.我自己原本認為我是一個可以不說話的人了
4.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中奔馳的猛士,使他們不憚于前驅。不愿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青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
四、l.去掉這段話似乎語言更簡練了,但表現力卻差了很多。這段話中特別強調質鋪的柜臺“高一倍”,藥鋪的柜臺“和我一樣高”,意圖就是要突出“我”的年齡小,而突出年齡小,就能強調“我”的感受,就能為下文所說的“看見世人的真面目”做更充分的鋪墊。
2.B
相關鏈接
2007語文高考考前增分必讀 [唐伯牛]
高考作文值為60 錯別字三字扣一分三分封頂
高考語文可以在短時間復習提高成績
各地高考模擬基礎知識題匯編*附答案*
高考復習指導(修辭和語言運用)
2007年高考語文試卷(全國卷)仿真練習
詩詞鑒賞高考題(寫景詩)
詩詞鑒賞高考題參考答案與詳細解析
2006 年高考全套試題分類匯編(語言表達)
高考病句題專練與試題分析(3)
2007年高考語文仿真試題(優)
3/3 首頁 上一頁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