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論音樂
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
故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其極一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是故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知樂則幾于禮矣。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
先王之制禮樂,人為之節……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禮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好惡著則賢不肖別矣。刑禁暴,爵舉賢,則政均矣。仁以愛之,義以正之,如此則民治行矣。
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由中出故靜,禮自外作故文。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暴民不作,諸侯賓服,兵革不試,五刑不用,百姓無患,天子不怒,如此則樂達矣。合父子之親,明長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內,天子如此,則禮行矣。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樂由天作,禮以地制。
仁近于樂,義近于禮。樂者敦和,率神而從天;禮者別宜,居鬼而從地。故圣人作樂以應天,制禮以配地。禮樂明備,天地官矣。(《禮記·樂記》)
孔子和荀子的音樂觀
春秋戰國時期有不少思想家闡述了對音樂美學問題的見解,其中對后世影響最大的是孔子和荀子�?鬃邮侨寮业拇砣宋�,有音樂實踐經驗和音樂修養。他整理過《詩經》,使“《雅》《頌》各得其所”,整理的重點在音樂方面�?鬃雨P于音樂的言論雖然是片斷的,但已表明了他的基本觀點。他認為禮和樂都是維護統治秩序的工具,二者相輔相成。音樂能起感化作用,有重要的社會功能。因此,就樂舞形式的“美”和內容的“善”比較而言,他更強調“善”�?鬃诱f“鄭聲淫”(淫:過分),又說“惡鄭聲之亂雅樂”,這是指鄭國民間音樂說的,認為它放任而不合禮所要求的中和原則。但孔子并不反對一切民間音樂,他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曾加以肯定。對于相傳是虞舜的樂舞《韶》,孔子多次贊揚,認為“盡美矣,又盡善也”,已達到最高的境界,所以他在齊國聽到《韶》樂,竟然陶醉三個月而不知肉是什么滋味。在孔子看來,對待樂和對待禮是一樣的,階級差別是不能超越的。魯國大夫季氏使用了天子的“八佾”舞(64人),孔子就表示:“是可忍,孰不可忍?”季氏能忍心做出這種事來,還有什么別的事情不能忍心去做的呢?孔子把樂看得和禮一樣嚴肅。
荀子(前313—前238年)或荀子學派的音樂思想,集中保存在《荀子·樂論》篇中,但文義多有重復,可見非出于一人之手。也可能是荀子在不同時間所講述,經各弟子記錄,最后輯入此篇,其中可能已有弟子引申發揮的地方�!稑氛摗凡捎昧撕湍愚q論的形式。它繼承了孔子的若干論點,經過發展改造而形成法家的音樂理論。荀子認為人們需要音樂,這是“人情所不免”的,但為了防止音樂陷入邪亂,必須“制《雅》《頌》之聲以道(導)之”,“感動人之善心,使邪污之氣無由得接焉。”他反對的“淫聲”“夷俗邪音”和“鄭衛之音”,實即泛指民間音樂。他要求音樂“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移風易俗,天下皆寧”。把音樂的社會功能提高到政治教化。他又說:“樂中平則民和而不流,樂肅莊則民齊而不亂。民和齊則兵勁城固,敵國不敢嬰(攖—侵)。”還說:“故樂者,出所以征誅也,入所以揖讓也。征誅揖讓,其義一也。”比孔子又進了一步,荀子把禮、樂作為專政的工具,顯示出法家的精神。
(選自陰法魯、許樹安主編《中國古代文化史》第二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中國古代音樂美學思想
中國古代音樂美學思想的發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在古文獻中的材料說明,先民們不僅早已具有關于音樂的審美意識,而且也發生了關于音樂的起源及其功能的種種想像性思維,認為音樂起源于對自然、風、氣的模仿,音樂的功能是可以幫助人類征服自然、戰勝敵人等等。當時這些看法都是在宗教與神話的形式中出現,成為以后文明社會中音樂思想的胚胎和萌芽。
大約在西周時代,統治階級已經把制禮作樂當作國家大事來看待,并認識到音樂具有為政治服務的功能。到了奴隸社會末期,亦即在先秦諸子之前,普遍流行的一種音樂美學思想,便是摻有宗教觀念的音樂多功能說,認為音樂不僅具有教化作用,而且還具有“以禮樂合天地之化,百物之產,以事鬼神,以諧萬民,以致百物”(《周禮·春官》)等多種功能。其次還發展了關于音樂特征的“和諧說”。西周末年有一位名伯的史官曾提到“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和五味以調口”“和六律以聰耳”以及“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等等主張。這里“和”的含義正是多樣的統一。此外,“和”還有適中、不過分的含義。這一切在當時的思想家、政治家如季札、子產、晏嬰,音樂家如州鳩等人的言論中,普遍有所反映。它們已經開了儒家音樂思想的先聲。
此后,便進入了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的燦爛時期——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的時期。在諸子中為首的是儒家學說的創立者孔子�?鬃釉谝魳访缹W思想方面的主要貢獻:①主張給音樂貫注以“仁”的道德內涵,要求音樂必須具有“仁愛”(仁者愛人)的精神。②提出了“盡善盡美”說,第一次把音樂的審美標準提到了美、善統一的高度。③強調音樂作為教育手段的作用,在他的教育思想體系中,將音樂置于突出的地位(“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④第一次對音樂藝術的邏輯給予形象的描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熱烈狀);從之,純如也(和諧狀),如也(清晰狀),繹如也(不絕狀),以成。”⑤打破了以往音樂觀所通常具有的宗教束縛,在他的美學思想中,已不再予宗教以任何地盤(“子不語怪力亂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