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關于練習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
一、由這篇演講辭可以看出當時什么樣的社會現實?身為北大校長的蔡元培由此對青年學子提出了哪些殷切希望?最觸動你心靈的是哪一點?畫出來,談談你的感想
設題意圖:把握內容,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文化內涵。
參考答案:
由這篇演講辭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非常腐敗,道德淪喪,即便是國家最高學府的北京大學,也難脫流俗。很多學生不以學業為重,而是把大學當成了升官發財的階梯;平時敷衍塞責,放蕩冶游,考試突擊講義。因此,蔡元培在上任之初,就鄭重地提出了三點要求,希望青年學子在學業上,要抱定研究學問的宗旨,孜孜求學;在品行上,能砥礪德行,以天下為己任,以身作則,擔當起匡正流俗的職責,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在平時的個人修養上,要尊敬師長,團結友愛。
“最觸動心靈的是哪一點”可以由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自由發揮,暢所欲言。
二、作為一篇就職演說,本文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
設題意圖:了解本文的結構,體會演說辭中心突出、結構分明的特點。
參考答案:
演講,由于是一聽而過,時間有限,一篇演講只能安排一個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在這方面是個典型的范本。它的結構非常明晰。簡短的開場白引出話題,正文展開話題──圍繞著如何做一個優秀的北大學子,明確提出了三點要求,結尾點出自己的計劃,層次分明,脈絡清楚,給人一氣呵成之感。
三、體會下列句子的含義和特點
1、諸君肄業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時間不為不多,茍能愛惜光陰,孜孜求學,則其造詣,容有底止。
2、方今風俗日偷,道德淪喪,北京社會,尤為惡劣,敗德毀行之事,觸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鮮不為流俗所染。
3、不惟開誠布公,更宜道義相勖,蓋同處此校,毀譽共之,同學中茍道德有虧,行有不正,為社會所訾詈,己雖規行矩步,亦莫能辯,此所以必相互勸勉也。
設題意圖:體會本文的語言特點,理解重點語句的含義。
參考答案:
1、這句話是蔡元培對青年學子的懇切勉勵,他認為大學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地方,而不是做官發財的進身階,因此,學生在校應努力鉆研學問,增長見識。這一點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有非常重要的啟示意義。
2、這句話是針對當時的社會風氣而言的。當時的北京社會,經歷了辛亥革命的失敗和軍閥的混戰,舊的道德已經失范,新的又沒有樹立起來,整個社會陷入道德淪喪的狀態,一般人很少能不為所染者。這也是作者寄望于青年學子,希望他們不僅自己潔身自好,而且能擔當起為社會匡正流俗的職責的主要原因。
3、這句話講的是青年學子之間相互友愛、相互勸勉,在德行上共同進步的必要性,寄予了蔡元培對北大學生的深切厚望。
四、北京大學是中國最早的現代意義上的大學。你了解它的歷史以及蔡元培的辦學方針嗎?課外搜集有關資料,并與同學合作,以“我所了解的北大”為主題,辦一期墻報
設題意圖:通過自己搜集和整理材料,了解北大的歷史和蔡元培的貢獻,開拓視野,增長見識,鍛煉語文表達能力。
參考答案:
(略)。
更多本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