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辦北大,將北大作為自己的孩子來看待,北大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北大是他的一個輝煌的文化理想。從此,北大與蔡元培如同血肉般聯系在一起�! �
1917年12月17日 ,北大慶祝20周年校慶的時候,一位音樂家在校慶大會上唱出了一首熱情洋溢的歌曲:“春明起講臺,春風盡異才,滄海動風雷,弦誦無妨礙。到如今費多少桃李栽培,喜此時幸遇先生蔡,從頭細算,匆匆歲月,已是廿年來。”上任不到一年的蔡元培,就已經將自己融化到了北大里面。他的繼任者們,有許多人在追隨他,但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更多的人不僅不是獻身于北大,而是把辦學校當作晉升的一個途徑了�! �
蔡元培之前的北大,可以說是一片烏煙瘴氣,“學生對于專任教員,不甚歡迎,較為認真的,且被反對;對于行政司法界官吏兼任的,特別歡迎。雖時時請假,年年發舊講義,也不討厭。因有師生關系,畢業時仍可為奧援。所以學生于講堂上領受講義及當學期學年考試時要求題目范圍特別預備外,對于學術并沒有何等興會。”針對這樣的情況,蔡元培首先確立北大的辦學方針:究竟什么是“大學”?大學培養的是什么樣的人才?他清醒地意識到,如果這兩個問題不解決,其他細枝末節的問題就無從談起�! �
【課文正解】
永遠的教育良方
魯迅 先生為了醫治國人的麻木精神,喚醒民眾,毅然棄醫從文。他的文學作品無疑是民族永遠的良藥�!〔淘唷∠壬鸀榱藢㈥惛谋贝筠k成一個全國進步青年都仰慕的學府,在他下車伊始,擔綱北京大學校長一職之時,殷殷懇懇,意氣風發地為全體師生作了一次振聾發聵的演講,為北大開了一劑良藥,為中華民族的教育發展開了一個良方�! �
演說是要面對觀眾的,因此,它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
首先,內容要有針對性,要有地放矢,不能對牛彈琴,信馬由韁�! �
其次,中心突出,要能切中肯綮�! �
再次,富于感情和表現力,要能震撼心靈�! �
為此, 蔡 先生在洞悉了社會的腐朽,北大的陳腐,學生的急功近利后,站在一個時代的高度,高屋建瓴、對癥下藥,為北大的莘莘學子開了一個藥方,并點了三味藥�! �
第一味藥是抱定宗旨。他高屋建瓴地匡正了大學的性質,明確了求學的目的。他指出,大學不是做官發財的跳板,而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地方,可謂氣魄非凡,發人深省。他還尖銳地指出,以前的北大學生多抱做官發財的目的來此讀書,專業多以實惠取巧的法科為主,對于教師不以學問的深淺來衡量,而是只問官階之大小等等,其鋒芒直指當時日漸急功近利和學術庸俗化的流俗�! �
最后,蔡元培殷殷期盼所有來北大求學的青年學子,一定要有匡扶濟世的宗旨。然后用正反兩方面的事實來佐證自己的觀點:為求學而來到北大者,會倍加珍惜這幾年的大好光陰,孜孜苦讀,為今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底子。而如果只為做官發財而來,則往往容易敷衍塞責,誤己誤國,身敗國滅�?芍^振聾發聵,耐人尋思�! �
第二味藥是砥礪德行。“五四”之前的中國社會,就像一個大戰場,無序而混亂。辛亥革命失敗后,更是陷入了軍閥割據和混戰的泥潭。蔡元培上任之時,正是皖、直、奉三大軍閥派系混戰的時期,社會動蕩,民不聊生。在思想領域,舊有道德規范被打破,新的又未曾出爐,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使得許多人喪失了起碼的道德底線。而北洋政府所在地的北京,更是腐敗成風,“敗德毀行之事,觸目皆是”,許多人難以做到潔身自愛,出淤泥而不染。因蔡元培痛心地指出,在這樣的社會中,即使青年學子潔身自好,又能有什么前途!因此,他希望北大的學子能以天下為己任,以身作則,擔當起匡正流俗的職責,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即使娛樂,也要力求正當之娛樂。既“兼容并蓄”,卻又力舉“德”為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