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我愛這土地》,寫于1938年11月,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堅定地匯入民族解放斗爭的洪流中,成為時代的“吹號者”,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愛國詩篇。
《鄉愁》這首詩選自《白玉苦瓜》,寫于七十年代。詩人是在1949年隨國民黨軍隊赴臺的,幾十年來一直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渴望團聚,渴望統一。因此寫下了此詩。
二、結構
1、《鄉愁》:
第一段:寫小時候離家外出讀書,小小郵票封封家書寄鄉愁──思念母親。
第二段:寫長大后奔走他鄉謀生,窄窄船票趟趟歸路連鄉愁──思念愛人。
第三段:寫到后來時空隔離溝通,矮矮墳墓生死分割斷鄉愁──懷念母親。
第四段:寫至現在形勢所迫離國,淺淺海峽臺灣大陸隔鄉愁──思鄉思國。
2、《我愛這土地》:
第一部分(第1節):以鳥眷戀土地作比,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摯愛之情。詩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鳥”虛擬,“歌唱”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的是“鳥”,也是詩人為祖國獻身的愿望,使詩的境界更為深邃博大。
詩人用“嘶啞”來形容鳥兒鳴唱的歌喉,并運用一系列意象表達歌唱的豐富內涵,“土地”為什么是被暴風雨所打擊的?“河流”何以是悲憤的?“風”又怎樣會激怒?讀著這些詩句,人們不能不想到繁衍生長了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在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下正遭受的苦難,中國人民正滿懷悲憤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而“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則讓人看到了解放區的勃勃生機,抗戰勝利的光明和希望。
第二部分:直抒胸臆,以“眼里常含淚水”的情狀,表達自己對祖國深沉的愛。詩在隔開一行,作了必要的間歇和停頓之后,轉換了角度,像一個高明的歌唱家,充分理解樂譜最后一個休止符的意義,他吸夠了氣、蓄足了勢,終于唱出了最高的一個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