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樹》寫作背景
六十年代,臺灣社會進一步工商化,經濟飛速發展,西方文藝思潮蜂擁而至,散文界受現代主義的影響加深,一批作家開始打破“五四”后形成的朱自清式的散文格局,而較多地接受和吸收西方現代文學技巧,出現了不少新鮮作品,諸如象征、意象、感覺、意識流、時空顛倒與跳躍等現代手法得到廣泛的運用。
王鼎鈞的散文堅持了為人生的主張,揭露了現實的種種流弊,從中可窺見作者對古老文明和文化傳統的深沉情感和深切憂思。
他的散文文筆簡煉,神情俱肖,文理清晰,自成一體。讀者能在閱讀中自然進入特定情景和氛圍,產生深沉的思考。
代表性作品《那樹》運用小說的筆法,寫一棵茂盛的老樹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中的困苦掙扎,最后仍不免被砍伐命運的故事。
老樹堅韌倔強的形象和最終逃不脫悲劇的命運給人留下深刻的反思,它形象地表現了臺灣工商社會在畸形發展中所付出的慘重代價,即古老文明和傳統文化遭受到沖擊和毀滅性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