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季花彌漫,使穿枝拂葉的行人,踏著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落,也不是悲涼�! �
■指點我吧,我的朋友!我是橫海的燕子,要尋覓隔水的窩巢�! �
■春何曾說話呢?但她那偉大的潛隱的力量,已這般的,溫柔了世界了!
■成功的花,人們只驚慕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
■“家”是什么,我不知道;但煩悶———憂愁,都在此中融化消滅�! �
達標訓練
1、D 2、C 3、D 4、略
能力提高
1.“生命是什么”涉及到對生命本質的終極回答,而“生命像什么”則可借助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答,使行文更容易選擇切入角度,引出了下文生命過程的形象化描繪,便于作者抒發對生命的獨特感受。(意思對即可)
2.“一江春水”側重于闡明生命的力量(或生命的美好),“一棵小樹”則側重于揭示生命的價值;兩個比喻的內涵相互補充,形象而又完整地闡明了生命的過程和意義。(意思對即可,要聯系作者思路,用意,語言表達應清楚明白。)
3. (1)生命是一種過程,生生息息是自然規律,顯示了“生而何歡,死而何懼”的平常心。
(2)希望人們能承受更多的與生命相生相伴的快樂與苦痛,用以構筑一生的完美。(以上回答意思對即可)
4. A
開放探究
1、我的童年是在大海之濱度過的
2、C (提示:從“一閃光艷”、“臨去秋波”、“朔風”等詞可推斷出此時處于深秋季節。)
3、即將凋零的紅葉 對楓林紅葉喜愛而又惋惜。
4、“落紅不是無情物”,它將在大體上泥中融化,來滾滾培養它新的一代。
5、綠是春天、表春的象征者,亦是作者的理想和希望之所在。
6、AC (提示:A文中的“雜色”比喻城市生活的復雜,并無貶義;C項中冰心文中的“紅”指代楓葉,龔撲克珍詩中的“紅”指代“紅花”,二者指代的對象并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