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陽光的“嫌棄”表現在:“它吝嗇地在崖口徘徊,裝模作樣地點頭。它從沒有留意過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將它遺忘了。即使夏日的正午偶有幾束光線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窺測,也是斜視著,沒有幾絲暖意�!标柟馔ǔ1灰暈樽罟降�,但這里表現出輕忽、冷漠和不公正。時間對地下森林卻是另一種態度:給予地下森林的生命從無到有的機會,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時間也擬人化了,表現出愛心�!皫兹f年的代價”是指:一、極言時間之長;二、在漫長的歲月里,生命陷于困頓以至窒息,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所以稱為“代價”。
3.作者在課文的最后明白地說出自己所受到的“啟迪”,用的文字較多,不是以格言警句的形式呈現的,現在要求學生用格言警句來概括,可以順著作者的話去說,也可以根據學生自己對課文的體會另作總結概括,如:置之死而后生;只要忍耐和努力,終究會獲成功;一顆優秀的種子,在任何貧瘠的土地里都能生長……至于讓學生舉一兩事例,可以是自然界的,也可以是人類社會的。
三、將課文與下面的短文比較一下,想一想:同是寫地下森林,表現手法和語言運用上有什么不同特點?由此可以看出文學思維和科學思維、描寫和說明有什么不同?
(短文略)
設計此題,意在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體會文學作品和說明性文章在思維方式和語言表達方式的不同。
課文充分運用想像,描寫了幾萬年之前和幾萬年之中發生的事情,其中大都是作者的猜想,未必有事實依據,而且語言充滿激情,運用了多種修辭方法,顯示了語言的藝術魅力;而本題所附的短文則是平實地寫來,不帶感情色彩,沒有運用修辭方法,句式也沒有什么變化,都是陳述句、判斷句。
由此可以看出兩種文體所體現的思維和語言的不同:
抒情散文,是用有情的筆調寫成的;說明性文章是用理性的客觀的筆調寫成的。
抒情散文中處處充滿鮮活的生動的形象;說明性文章無須執著于描寫生動的形象。
抒情散文采用“焦點關注”,即突出重點不及其余;說明性文章要全面介紹。
抒情散文的語言是富有文采的,句式富于變化;說明性文章要求平實、準確。
抒情散文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