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論戰重點問題分析,會員資料,價值3點智慧幣。
1、“長勺之戰”爆發的原因是什么?魯國為什么能取勝?
分析:“長勺之戰”的雙方是齊國和魯國,當時齊襄公做了壞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怕受連累,分別出奔到莒國和魯國。這時齊國大臣先后殺了齊襄公和繼立者公孫無知,公子小白和公子糾都想回國做國君。公子小白從莒國搶先回到齊國,當了國君(即齊桓公)。魯國派兵送公子糾回齊失敗。后來,齊國雖然殺死了公子糾,解除了爭奪齊國君位的嚴重威脅,但齊桓公還是以此為借口,仗著國大力強,發兵攻打魯國,爆發了長勺之戰。
齊國攻打魯國,顯然是以大欺小,以強凌弱,但魯國按曹劌的意見,打敗了齊國,使這次戰爭成為我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有名戰役。
魯國勝利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要重視士氣。要“一鼓作氣”,因為第一次擂鼓時戰士們勇氣十足,是戰斗的最佳狀態;而第二次擊鼓時,士氣就衰落了;第三次擊鼓時士氣就泄完了,所以進攻要等敵人擊完三遍鼓時,我們再進軍。
另外,還應詳察敵情,正確運用戰略戰術,善于掌握有利戰機。當齊軍大敗,紛紛潰逃之時,曹劌沒有馬上要莊公率軍追擊,而下車觀察敵軍的車轍是否紛亂,登上車前的橫木向遠處眺望潰退的齊軍是否有詐,然后再追擊齊軍。
通過齊魯“長勺之戰”,說明只要能取得人民支持,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制造并利用有利的戰機,弱軍也能打敗強軍,小國也能打敗大國。
2、《曹劌論戰》的詳略是怎樣安排的?為什么這樣安排?
分析:做衣服,選好料子,確定式樣之后,還要量體裁衣,最后才能做出合體美觀的衣服,寫文章也是如此。在確定中心,選好材料之后,要根據表現中心意思的需要,對材料進行分類,分清主次,決定詳略,這就是剪裁。在這方面,古人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值得學習借鑒。
《曹劌論戰》一文緊扣“論戰”,敘述了曹劌對戰爭的有關論述和指揮長勺之戰的史實,材料安排詳略得宜,生動耐讀。第一段略去曹劌求見的詳情細節,對曹劌與莊公的論戰作了詳寫。其中又著重于戰前政治準備的論述,因為這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前提。第二段不作戰爭場面的一般描寫,只概述了作戰的過程。文中只用四個短句直接寫戰斗場面的一般描寫,只概述了作戰的過程。文中只用四個短句直接寫戰斗場面:“戰于長勺”,交代戰斗地點,“齊人三鼓”、“齊師敗績”、“遂逐齊師”,概括了魯軍防御、反擊、追擊三個階段。寫曹劌指揮作戰,只用兩個“未可”,兩個“可矣”,只講其然,不講其所以然。第三段是論戰的重點,詳寫曹劌論“何以勝”�!胺驊�,勇氣也,”解釋了“擊鼓”一事,論戰爭中要養精蓄銳,激勵士氣,依靠勇氣去壓倒敵人�!胺虼髧�,難測也,”解釋了“追擊”一事,表現了曹劌卓越的軍事才能。
文章之所以這樣安排詳略是表現中心的需要。文章的題目是“曹劌論戰”,意在說明取勝的道理,表現曹劌的政治遠見和軍事才能,當然要詳寫論戰,略寫作戰。
3、從齊魯“長勺之戰”可見魯莊公怎樣的性格?
分析:由“長勺之戰”可見魯莊公既有目光短淺、迷信的一面,又有虛心聽取下層人士意見的一面。
在戰前的政治準備中,他首先想到的是衣服、食物這些養生的東西,自己不敢獨自享用,一定拿來分給別人。以及敬神用的牲畜玉帛,有多少說多少,不敢夸大數目,總是誠心誠意,這些本身和戰爭的取勝沒有關系。而魯莊公卻津津樂道,足見其迷信、愚腐的特點。在戰斗中,他不懂“一鼓作氣”的道理,更不懂“兵不厭詐”的戰術,而要盲目出擊,其“肉食者鄙”的特點暴露無遺。
另外,“長勺之戰”的勝利沒有曹劌不成,而曹劌能夠參政、議政和魯莊公的虛心納諫不無關系。從文中不難看出,曹劌并非“肉食者”,國家危難之時,他能挺身而出,固然可頌,但如果魯莊公一意孤行,拒不接受這樣一個平民的意見,出戰不帶他去,戰斗中也不聽他的建議,那戰斗的結果就會是另一樣了。
4、《左傳》是怎樣一部書?
分析:《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而完整的編年體史書,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一般人認為它原是一部獨立的歷史著作,也有人認為它是傳(zhuàn解釋)《春秋》的(《春秋》是魯國的一部大事年表性質的史書),故又稱《春秋左氏傳》。事實上不論歷史或文學價值,《左傳》都遠遠超過了《春秋》。
《左傳》所敘史實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76年)。它比較忠實地記載了春秋時代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些情況。
《左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狀,寫出了當時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揭露了統治階級的兇惡殘暴和荒淫無恥,寫出了當時統治者給人民帶來的災難,表現了他們希望有安定和平的社會秩序以及重視人民生活的思想,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在寫作技巧上,《左傳》在記敘各個戰場和復雜事件時井然有序,繁簡適度,善于從人物的語言、行動和其他細節中突出人物性格、值得后人學習。
但是《左傳》是為統治階級提供借鑒的,它提倡的道德、秩序、歌頌或譴責的內容,也大都從統治階級利益出發。至于占卜預言、迷信天命等糟粕更是充斥于書中,反映了其階級的和時代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