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燭》寫作特色
1、選材恰當,真實感人。
2、燭光,象征生命,象征情誼。
3、描寫細膩,意境深遠。
環境描寫:
本文特別注意環境描寫,用以烘托氣氛、襯托人物。文中多次對炮火進行描寫,例如文中第16段“德國人還在轟擊”,第18段“德國人還在開炮”,第27段“德國人的炮還在轟擊”等等,這樣多次重復的描寫,一方面渲染了當時的氣氛──緊張而激烈的戰斗,另一方面也看出敵人的瘋狂。而與環境的惡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老婦人的臨危不懼,她不顧艱難,不顧年老體衰,親自為烈士埋葬,所以老婦人在炮火中的行為就格外感人。
對人物形象的刻畫──動作描寫:
一般文章對人物形象的刻畫有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而本文對主要人物──老婦人的刻畫著重在動作描寫上。例如第22段中“老婦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舀幾下,她就得休息一會兒。到底,她把坑里的水全舀干了。于是她回到那死者旁邊,兩手抄在死者的腋窩下,把他拖走”,第26段“她雙手捧起彈坑四周的浮土(浮土有這么多),一捧一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等等,文中重點刻畫了老婦人對烈士遺體的掩埋,每一動作都非常吃力,然而又那么認真。為什么她在炮火連天的戰場上,能夠不顧自己的生死去掩埋那位素不相識的烈士呢?從文中不難體會到,是紅軍戰士們的英雄氣概打動了她,激勵了她,因此她的所有動作都包含著對烈士的敬意。她舍生忘死地去掩埋烈士,并把自己最珍愛的寶物奉獻給了可敬的烈士,表現出她對烈士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對蠟燭的描寫:
蠟燭是這篇文章中一個小小的道具。文章在第28段交代了蠟燭的來歷“是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這個交代說明了這支蠟燭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它雖然渺小,但卻是老婦人的寶物,老人把它最珍貴的寶物奉獻給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對紅軍戰士的愛戴與敬意。文章后面多次對燭光進行描寫,特別是文章的結尾處“她的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著……”,這里的描寫不僅僅是燭光的寫照,而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這燭光象征著兩國軍民的感情,象征著老人與烈士之間的母子深情。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