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句段賞析
華語網初中語文欄目組
1、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兩年以前,我們總自夸著“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著國聯,也是事實;現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
于是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品味:揭示對方論點及其論據。暗示對方的論證 以偏概全�!翱傋钥洹薄爸幌M薄耙晃肚笊癜莘�,懷古傷今了”“是事實”“也是事實”“卻也是事實”“于是有人慨嘆曰”等語句,極富諷刺意味,極其簡練地 勾畫出三種形象,三種臉譜,始而妄自尊大,繼而仰人鼻息,最后竟至乞靈于泥塑木雕的偶像。三者相互映襯,又從變化中顯出悲觀論者精神節節敗退,每況愈下。
2、假使這也算一種“信”,那也只能說中國人曾經有過“他信力”,自從對國聯失望之后,便把這他信力都失掉了。
品味:“他信力”由“自信力”這一詞語仿造而來,作者就用這“他信力”來戳穿反動賣國政府的嘴臉,對其作無情的嘲諷。
3、失掉了他信力,就會疑,一個轉身,也許能夠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條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漸玄虛起來了。信“地”和“物”,還是切實的東西,國聯就渺茫,不 過這還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賴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著自己。
品味:在“失掉了他信力,就會疑”后面,魯迅 故意提出一種可能性,“失掉了他信力,就會疑,一個轉身,也許能夠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條生路……”(“一個轉身”指回過頭來看問題)明知沒有出現這種情 況,故意這么說,可以反襯事實──“但不幸的是逐漸玄虛起來了”,斥責悲觀論者“朽木不可雕也”,一揚一抑,尖銳潑辣。
4、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著“自欺力”。
品味:這句話,是從以上對反動統治者及其御用文人失掉“他信力”而產生的惡果所得出的結論�!白云哿Α币彩欠抡铡白孕帕Α痹斐龅�,嘲諷那些人“曾經有過‘他信力’”,“現在是在發展著‘自欺力’”,真是入木三分。
5、“自欺”也并非現在的新東西,現在只不過日見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