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長與〈山海經〉》零散知識點
1、《阿長和〈山海經〉》是一篇寫人記事的散文。在這篇文章里,作者通過若干件生活小事,運用前后對比、先抑后揚的寫法,在批判長媽媽封建愚昧的同時,更多的是謳歌了長媽媽平實、樸素的愛,抒發了作者對長媽媽深深的敬意。
2、《阿長和〈山海經〉》寫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之前,也是魯迅先生對自己童年時代的回憶。文章之所以與《山海經》聯系在一起,是為了突出因長媽媽買《山海經》而對她“發生新的敬意”的事,而這敬意深含著作者對長媽媽的愛。
3、本文自始至終有一條清晰的感情線索。從開始的“不大佩服她”到中間的一時而有的“空前的敬意”,到后來這種敬意“逐漸淡薄起來”和“完全消失了”,進而到因買《山海經》而對她“發生新的敬意”�?筛爬椋河憛挕磁濉痪磁濉桧�。在這樣一條情感線索的波動中,我們隨著作者走完一條起伏跌宕的情感歷程,體味到作者對長媽媽真摯的敬愛。
4、對長媽媽的刻畫是通過語言、神態、動作、細節的描寫展示的,作者感情的抒發除了運用心理描寫、直抒胸臆、大膽評論外,還注重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詞語來表達。如開頭的“憎惡”,文中的“討厭”“煩瑣”“麻煩”“敬意”“仁厚”等詞。
5、本文在寫人記事上也有借鑒之處。如先抑后揚、對比反襯方法的運用使人物形象躍然紙上。長媽媽是復雜的,又是平實、樸素的。這種鮮明的性格特點,緣于作者手法的高超。 6、少年魯迅對阿長的感情既有對她沾染舊式女人某些弱點的反感和對她對自己嚴加看管的不滿,也有對他給自己風趣地講引人入勝的故事和買《山海經》的肅然起敬和感激。
7、文章給我們刻畫了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阿長。她勤勞、善良、爽朗、純樸,粗中有細。她身上有貫穿了好幾百年的傳統舊習,她對少年魯迅嚴加看管,也給魯迅講過許多吸引人入勝的故事,她做了一件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給魯迅買《山海經》。
查看本課學習資料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