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他因英文版《吉檀迦利》(Gitanjaei,即《牲之頌》,1911年出版)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從此聞名世界文壇。加爾各答大學授予他博士學位。英國政府封他為爵士。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他先后10余次遠涉重洋,訪問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傳播和平友誼,從事文化交流。
1919年,發生阿姆利則慘案,英國軍隊開槍打死1000多印度平民,泰戈爾聲明放棄爵士稱號,以示抗議。
1930年,他訪問蘇聯,寫有《俄國書簡》。
他譴責意大利法西斯侵略阿比西尼亞(埃塞俄比亞)。
支持西班牙共和國政府反對法西斯頭子佛朗哥。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他寫文章斥責希特勒的不義行徑。
1941年4月 ,他寫下最后遺言、有名的《文明的危機》,對英國殖民統治進行控訴,表達了對民族獨立的堅定信念。
1941年8月7日卒于同地。
創作
13歲以后 ,泰戈爾發表了長詩《野花》、《詩人的故事》等
1881~1885年,出版抒情詩集《暮歌》、《晨歌》、《畫與歌》,還有戲劇和長篇小說。戲劇和小說多取材于史詩和往世書,詩歌富于浪漫主義色彩。
1886年,詩集《剛與柔》出版,標志著他在創作道路上進入面向人生與現實生活的時期。詩集《心中的向往》是他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他的獨特風格開始形成。這一時期還寫了劇本《國王與王后》和《犧牲》,反對恢復婆羅門祭司的特權和落后習俗。
19世紀90年代是泰戈爾創作的旺盛時期。
從1891年起,在他主編的《薩塔納》雜志上,發表《摩訶摩耶》等60多篇短篇小說,主要是反對封建壓迫,揭露現實生活中不合理現象。他發表了《金帆船》、《繽紛集》、《收獲集》、《夢幻集》、《剎那集》5 部抒情詩集,1部哲理短詩《微思集》和1部《故事詩集》。收入《繽紛集》的敘事詩《兩畝地》是作者民主主義思想的最高表現。從《剎那集》起,他開始用孟加拉口語寫詩。他的第二部英譯詩集《園丁集》里的詩大多選自這一時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