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著便有許多話,想要連珠一般涌出:角雞,跳魚兒,貝殼,猹,……但又總覺得被什么擋著似的,單在腦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
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
“老爺!……”
11.少年閏土“見人很怕羞”,為什么“只是小怕我”,而且“小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作者這樣寫有什么用意?(3分)
12.二十余年后“我”見到閏土.“很興奮”,但為什么又“不知道怎么說才好”?(2分)
13.結合具體語境,分析下面兩句中省略號的不同表達作用。(3分)
(1)什么都有:稻雞,角雞,鵓鴣,藍背……
(2)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錢,沒有定規……收成又壞。
閱讀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16題。
安靜的閱讀
潘凱雄
①當閱讀居然需要鼓與呼.這個社會是有問題的�! �
②當讀書變得嘈嘈雜雜,這樣的閱讀是有問題的�! �
③當深度閱讀近乎成為一種奢侈品,這個時代是有問題的�! �
④回想起來,我的青少年時光有10年是在浩劫年代度過的。即使是在那個文化短缺、讀書無用之風彌漫盛行的荒唐時代,沒有任何號召,更談不上什么強求,我和我的小伙伴們依然是削尖腦袋挖空心思地找書看。無論平日里如何淘氣,到了那個時刻就只剩下兩個字兒:安靜�! �
⑤憶往事絕無今不如昔之嘆.而只是想說閱讀本是正常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安靜的讀書本是閱讀的常態和最有效的汲取�! �
⑥安靜之美其實何止于閩讀。仔細想想:人生最美好的境界又何嘗不是豐富的安靜?只是這又談何容易。莎士比亞曾經對那種張揚的生命狀態發出過這樣的嘲諷:“充滿了聲音和狂熱,里面空無一物�!睌[脫了塵世間虛名浮利的誘惑才有可能靜得下來,而擁有了心靈與情感的寶藏才可謂之豐富。步入這樣的境界需要人生的歷練和閱讀的滋養,而這種滋養最大程度的汲取惟有安靜的閱讀�! �
⑦安靜的閱讀首先是一種狀態。這樣的狀態與讀什么無關,無論是人文還是科學,無論是高雅還是通俗;這樣的狀態與閱讀的工具和媒介無關,無論是紙介還是數媒,無論是整體還是碎片。讀總比不讀好,讀點什么總比什么都不讀好�! �
⑧安靜的閱讀更是一種境界。這種境界的抵達自然需要時間,一旦抵達了,讀什么、如何讀的問題自然就會迎刃而解。什么當快讀?什么當慢讀?什么可不讀?什么必須讀?諸如此類的問題屆時都會在不知不覺中煙消云散�! �
⑨社會可以熱熱鬧鬧地為閱讀創造條件、營造氛圍,社會可以轟轟烈烈地倡導以閱讀為榮、不閱讀為恥的風尚,但社會之于閱讀所能發揮的任何作用終究都只能是外力.并不能改變閱讀終究是個體行為與選擇的本質;社會為閱讀所做的一切熱熱鬧鬧與轟轟烈烈都是為了回歸最終的安靜�! �
⑩會有那樣的未來嗎?人類的文明不再需要通過閱讀去延續和傳承.人類的智慧不再需要通過閱讀去積累與豐富,如果真有如此時刻,那也一定是人類生生不息的閱讀所換來。而在那一刻來臨之前,閱讀不死,安靜的閱讀永存�! �
(11)靜下來,讀進去,快樂與幸福長相隨�! �
(選自 2014年4月19日 《文匯報》,有刪改)
14.文章開頭段有什么作用。(2分)
15.文章第⑧段中為什么要引用莎士比亞的話?(3分)
16.作者在第⑩段中要表達的主要意思是什么?(2分)
閱讀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7~21題。
紅豆樹下
陳歆耕
①在綿密的江南細雨中,我佇立在古里紅豆山莊的紅豆樹旁。當年錢謙益柳如是共同生活的紅豆山莊,已了無蹤跡.只余一片廢墟,“碩果”僅存的只有這一棵見證了當年錢柳纏綿情史的紅豆樹�! �
②廢墟反襯出了紅豆樹的古老、滄桑、孤傲、孤獨……
③我撐著雨傘,夾在數十位觀者之中,聽不清大家圍著紅豆樹在竊竊私語些什么。有著近五百年歷史的紅豆樹,軀干之粗須數人伸臂合抱;雖已經是初春時節,可是它仍然面容枯槁,似有滿腹憂愁;它的枝丫挺立,如利刃般直刺藍天蒼穹……
④唐代王維的詠紅豆詩最有名:“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笨墒�,江南春雨,卻催不出這古老紅豆樹的新枝,它已經有80年未開花結果,到哪里去采擷紅豆?遠近的老百姓把它視作“神樹”,逢年過節,有很多善男信女來樹下燒香跪拜。這些善男信女在心中祈禱些什么呢?
⑤我收起了雨傘,索性讓細雨浙浙瀝瀝地滴落在自己的面頰上。流連在紅豆古樹下,我想得最多的.還是寫出傳世史著杰作《柳如是別傳》的國學大儒陳寅恪先生。在史海跋涉20年,用文言文寫就、80余萬字、厚厚三大卷的《柳如是別傳》,讓很多人不理解:一位史學大儒為何要耗費如許光陰,為柳如是這位曾經淪落風塵的女子作傳?其實,只要熟悉柳如是全部人生經歷的人就會明白,寅恪先生為柳如是作傳,其意旨不在為錢柳姻緣留下翔實的歷史記載,或傳播一段轟動一時又為世俗所詬病的愛情佳話。他是要為一位生于國破家亡的亂世,卻表現出超凡民族氣節和風骨的奇女子作傳,是為一種偉大的人格和魂魄作傳。而柳氏這樣一種“風骨”,與寅恪先生倡導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血脈、心靈上則是相通的。寅恪先生以此大著“痛哭古人,留贈來者”。我們這些后來者,在面對先生的精神遺產時,是否存有幾分愧疚呢?
⑥據記載,在錢牧齋80歲大壽時,柳如是為他做壽.恰逢紅豆樹二三十年后又一次花開滿樹,她從閣前的紅豆樹上覓得僅有的一顆紅豆,作為壽禮呈上,使錢謙益大喜過望。紅豆有情,可顯然不是為錢某人開花結果的——錢氏在明滅后降清失節不說,又不愿過隱居生活,遂不聽柳氏的反復勸說,非要到清廷去謀一官半職。柳氏則堅決不肯隨同前往,做降臣命婦。沒有想到,錢氏到京后不被重用,半年后只好托病回老家。他的仕途失意,成全了柳氏在田園山水間安享夫妻生活的愿望。我堅信,有生命的美麗的紅豆之花.肯定是為從內而外皆美潔如玉的柳如是而開的�! �
⑦世間空余“錢牧齋”,“如是”風骨何處尋?
⑧從柳如是到陳寅恪,昂然挺立、傲視紅塵的紅豆古樹,可以看作是他們人格的象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