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同樣海霧卻現出兩重面目,完全由于觀點的不同。你坐在船上時,海霧是你的實用世界中一片段,它和你的知覺、情感、希望以及一切實際生活的需要都連瓜帶葛地固結在一塊,把你圍在里面,使你只看見它的危險性。換句話說,你和海霧的關系太密切了,距離太接近了,所以不能用處之泰然的態度去欣賞它。你站在岸上時,海霧是你的實際世界以外的東西,它和你中間有一種距離,所以變成你的欣賞的對象。
④一切事物都可以如此看去。在藝術欣賞中我們取旁觀者的態度,丟開尋�?创牢锏姆椒�,于是現出事物不平常的一面,天天遇見的素以為平淡無奇的東西,例如破墻角的一枝花,林間一片陰影或是一個老婦人的微笑,便陡然現出奇姿異彩,使我們覺得它美妙。藝術家和詩人的本領就在能跳出習慣的圈套,把事物擺在適當的距離以外去看,丟開他們的習慣的聯想,聚精會神地觀照它們的本來面目。他們看一條街只是一條街,不是到某車站或某商店的指路標。一件事物本身自有價值,不因為和人或其他事物有關系而發生價值。
(節選自《朱光潛談美》)
10.文中海邊種田人眼中美的標準是什么?(2分)
11.第①段圈線部分主要運用了哪種表達方式?有什么作用?(4分)
12.舉例說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請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所舉的任意兩個實例。(4分)
13.如果要引用古詩來闡明“距離產生美”,你覺得下面甲乙詩句哪個更合適?請說明理由。(3分)
甲: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乙: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14.下列說法與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項是(3分)
A.我們對于客觀世界經驗愈多,關系也愈復雜,聯想愈紛亂,愈南見到它們的美。
B.一件事物本身自有價值,并不是因為它對人類有實用價值才具有藝術美。
C.在藝術欣賞中我們取旁觀者的態度,丟開尋�?创牢锏姆椒�,這樣更容易發現藝術的美。D.近處是沒有藝術的,無論是欣賞還是創造,要想獲得藝術世界的美,距離越遠越好。
三 古詩文閱讀(22分)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后,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于余者乎?
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節選自《送東陽馬生序》)
15.解釋句中加點詞語。(2分)
(1)俟其欣悅________ (2)持湯沃灌_________
16.下列句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2分)
A. 計日以還 B. 從鄉之先達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而承天子之寵光 是膚皸裂而不知 D. 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久而乃和 況才之過于余者乎
17.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3分)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18.本文作者是怎樣勸學的?(4分)
(二)閱讀下面語段,完成19—21題。(6分)
橄欖
時珍曰:橄欖名義未詳。此果雖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其有色黃者不堪,病物也。王禎云:其味苦澀,久之方回甘味。王元之作詩,比之忠言逆耳,世亂乃思之,故人名為諫果。
時珍曰:《名醫錄》云,吳江王順福家人,食鱖魚被棘,橫在胸中,不上不下,痛聲動鄰里,半月余幾死。忽遇漁人張九,令取橄欖為食。時無此果,以核研米,急流水調服,骨遂下而愈。今人煮河豚、團魚,皆用橄欖,乃知橄欖能治一切魚、鱉之毒也。
(節選自李時珍《本草綱目·果部》)
19.用“/”為文中畫線句劃分朗讀節奏。(劃兩處)(2分)
故 人 名 為 諫 果。
20.用自己的話說說橄欖為什么又叫做“青果”。(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