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材料一主要運用列數字和引用的說明方法,使內容具體準確,增強說服力。
D.材料三運用的“為主”“左右”“約”等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6.近年快遞業發展迅速,但也存在不少問題,請你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三條合理化建議。
建議一:
建議二:
建議三: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性感的荷花
陳振林
①那一年,我剛擔任一個新班級的語文教學,第一節課上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荷塘月色》,這篇課文我教過好幾遍。我想,這堂課我正好可以和學生好好交流一下。
②我按照自己的風格設計了三個教學步驟:串讀全文,感知結構美;精讀美段,欣賞畫面美;品讀妙處,體驗情感美。這種教學方法,是我的強項,我相信學生也會喜歡。在“精讀美段,欣賞畫面美”階段,有個環節是讓學生自主發言,說出自己找到的“美”。
③一個女生站起來發言:“我喜歡‘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這幾句。這里寫荷花,裊娜是她的形,羞澀是她的神。明珠,寫出了她的光感;星星,寫出了她的動感;美人,寫出了她的美感。”
④我驚嘆這位學生心思細膩,語言表達流暢,正想表揚這個女生時,另一個聲音冒了出來:“還寫出了她的性感。”
⑤聽到“性感”這個詞,同學們都笑了。在學生眼里,也許這個詞是屬于“少兒不宜”的。這個詞很“刺耳”,我也感到很棘手。
⑥聲音很大,是從教室最后一排的角落里傳來的。我循聲看去,是個男生,高高大大的,頭發似乎沒有梳。我準備走過去,有個女生小聲地說:“老師,別理他,他成績很差,經常在課堂上搗蛋。”我稍有猶豫,還是走到了男生的課桌旁,對他說:“請站起來回答。”男生就站了起來,“能具體分析你剛才的觀點嗎?”
⑦男生理了理凌亂的頭發,說:“‘亭亭的舞女的裙’,不性感嗎?‘剛出浴的美人’,不性感嗎?”他的聲音低了下來,神色有點緊張。我感覺,這是一個不常發言的學生,有可能他的成績和平時的表現都比較差,但我想利用這個契機,好好地引導他。“能告訴你的姓名嗎?”“王天成。”“王天成同學,你還可以說得更具體點嗎?”聽到這句話,他來勁了,聲音也大了起來:“‘亭亭的舞女的裙’,寫出荷葉的外形,更寫出了荷葉的動感;‘剛出浴的美人’,讓人聯想到美玉般的潔凈,動靜結合……”
⑧他分析得透徹細膩,我不由得贊嘆:“文字里不是沒有美,只要我們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就會發現處處有美。王天成同學就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他自信地笑了,輕松地坐下來。
⑨之后的語文課,王天成成了一個積極發言的學生,而且發言往往另辟蹊徑,很有見地,十分精彩。期末考試,他的語文成績相當優秀,其他科的成績也有了進步。
⑩也許是那節課上一個小小的鼓勵,改變了王天成。后來,王天成的高考成績超過重點學校錄取線。他特意給我發了一條短信:“陳老師,感謝您!我很高興能考上理想的學校,我會記得當年我說的‘性感的荷花’,更會永遠記得您的語文課,是‘性感的語文課’。”
(摘編自《讀者•校園版》,有刪改)
7.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性感的荷花”為題,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交代行文的線索,蘊涵著陳老師語文課的獨特魅力。
B.“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分別寫了不同姿態的荷花:含苞待放的荷花和綻放的荷花。
C.王天成有思想、有個性,敢于發表見解,由同學眼中的“搗蛋鬼”變成一個積極向上、學會感恩的優秀學生。
D.語言平易通俗,俗中有雅,使讀者既感受到溫馨和諧的校園生活,也感受到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
8.根據選文內容,將下表①~⑤空格的記敘文六要素填充完整。 時間 地點 人物 事件 起因 經過 結果 ① ② “我”、一個女生、王天成 ③ ④ ⑤ ① �、� ③ ④ ⑤___________
9.曾經的王天成“成績和平時的表現都比較差,經常在課堂上搗蛋”,面對類似的學生,假如你是老師該怎么辦?
(四)名著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圍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嘗到飯已煮熟了之后,/在你把烏黑的醬碗放到烏黑的桌子上之后,/在你補好了兒子們的為山腰荊棘扯破的衣服之后,/在你把小兒被柴刀砍傷了的手包好之后,/在你把夫兒們的村衣上的虱子一顆顆的掐死之后,/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顆雞蛋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懷里,撫摸我。”
10.選文出自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著名詩人 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11.結合以上詩句,簡要談談如何品讀現代詩歌。
二、古代詩文閱讀(26分)
(一)文言文閱讀(12分)
閱讀下列的文言文,完成12-15題。
【甲】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