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藤野先生》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我就往仙臺的醫學專門學校去。從東京出發,不久便到一處驛站,寫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現在還記得這名目。”有人推測魯迅“還記得這名目”與本詩尾聯抒發的情感有關,你認為這種推測合理嗎?請說明你的理由。(3分)
(三)閱讀兩篇短文,完成10-12題。(共8分)
孫權勸學
《資治通鑒》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誡子書
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10.下列選項中加點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乃始就學 一蹴而就 就事論事 功成名就
B.結友而別 別來無恙 久別重逢 依依惜別
C.無以致遠 勤勞致富 閑情逸致 學以致用
D.意與日去 去國懷鄉 相去甚遠 去粗取精
11.下列對文中畫線句的翻譯和理解,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2分)
【甲】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翻譯:只是應當廣泛地閱讀,了解一些歷史事件。
理解:孫權認為呂蒙閱讀面窄,建議他在學習經學之外,還要學點歷史。
【乙】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翻譯:兄長怎么這么晚才知道這件事呢!
理解:魯肅很晚才知道呂蒙有管理才干,呂蒙對此感到很失望。
【丙】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翻譯: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干,不定下志向就無法學有所成。
理解:“才”“學”“志”關系緊密,“才”要依靠學習來增長,而學習的效果則與“志”有關。
12.根據兩篇短文及下面兩則材料,在后面語段中的橫線上填寫恰當的內容。(4分)
材料一
初,遇①善治《老子》。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從學者云:“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余。”或問三余之意,遇言:“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
(取材于《三國志·魏志·王肅傳》裴松之注)
材料二
予少時讀書,一見輒能誦,雖有強記之力,而常廢于不勤。比數年來,頗發憤自懲艾②,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囊時③十一二。故雖然有勤苦之勞,而常廢于善忘。
(取材于秦觀《〈精騎集〉序》)
【注釋】①[遇]指董遇,東漢學者。②[懲艾]懲治,懲戒。③[囊時]從前。
學習過程中總會遇到一些障礙,如呂蒙所提“①______”,跟隨董遇學習的人所說“②______”,都認為自己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學習,這需要人們立志勤學來解決。而諸葛亮告誡兒子要警惕“年與時馳,意與日去”,秦觀“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囊時十一二”的經歷,則進一步提醒人們③______。
三、名著閱讀(5分)
13.你準備參加學校舉辦的“奮斗吧,青年!”主題演講比賽,要從讀過的名著中選擇合適的人物作例證,請說明你的選擇和理由。(100字左右)
四、現代文閱讀(共24分)
(一)閱讀下面材料,完成14-16題。(共7分)
材料一
2021年3月,《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智慧城市發展行動綱要》正式頒布,到2025年,北京將建設成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的標桿城市。
智慧城市是以5G、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一系列科技創新成果為基礎的城市、其“智慧”體現在及時捕捉并報送信息、快速而精準地分析海量數據、迅速給出應對方案等方面。就像一個“智慧”的人,能通過感覺器官敏銳地獲得信息,通過神經系統迅速傳輸給大腦,大腦馬上作出判斷并形成處理問題的策略。智慧城市的感覺器官是包括攝像頭、傳感器等在內的信息收集系統,神經系統是互聯網等數字信息通道,大腦則是城市智能運營指揮中心。
建設智慧城市,能有效提高政務管理效能。比如,工作人員巡查時發現一處井蓋損壞,打開“大城管”APP,拍照,上傳井蓋信息;網絡后臺調用城市大腦相關數據比對研判;處置單位收到工單,赴現場更換井蓋。整個過程僅用三四個小時,而以前處理此類情況最快也要一天。
材料二
智慧城市強調技術,但不是被技術制約,而是人在利用技術,更是以人為中心,目的是為人們提供更廣泛、更深入的服務。生活在智慧城市里,人們的生活會越來越便利。
智慧城市管理系統實現了“讓數據多跑路,讓人少跑腿”,辦事減少了程序,節約了時間,也不再受地點的限制。近幾年,“首都之窗”網站就提供了“上一網、交一表、找一人、辦一次”的便民服務。北京交通行業政務服務也已經實現了“一網通辦、全程網辦、跨區協辦、全市可辦”,申請人可在任何地方上網辦理業務,而不必跑到固定的辦事地點。
建設智慧城市帶來的便利還體現在能解決特殊時期的困難。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需要人們盡量少去人流密集的場所,這給需要就醫的病人帶來了困難。為此,北京市各區紛紛上線“智慧家醫”遠程服務,將問診從線下轉移到線上,醫生通過在線交流提供就診服務,有效減少了病人去醫院就診時交叉感染的風險。
材料三
在建設智慧北京的過程中,城市基礎設施的智能化水平、整體數據治理能力日益提高,這樣的條件自然會吸引眾多高科技產業落地,從而促進數字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