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一生共兩個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養性立志用世的準備階段。
他學有所成后沒有北走曹操,也沒有南歸孫權,而是輔佐了“名微眾寡”的劉備,這固然有客觀原田,但也并非出于偶然。
他之所以要選擇興復漢室的道路,說明他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正統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諳葛亮盡忠蜀漢的階段。無論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
他沒有恪守儒家教條,他尊王而不攘夷,進兵南中,和撫夷越,在三國中執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
他明法、正身、和吳、治軍,以“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無私奉獻精神戰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他的忠公體國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愛戴,死后更長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份遺產。
軍事成就
1.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軍械、裝具。研制了一發十矢連弩和適應山區運輸的木牛流馬等作戰工具。并改進鋼刀,增強了蜀軍戰斗力。好兵法,推演陣法作“八陣圖”,為后世傳揚。
2.在治軍方面,諸葛亮重視部隊的節制和訓練,主張以法治軍,講究為將之道。
3.作戰時,諸葛亮用兵力主審時度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