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在珠峰海拔8830米處,登頂科考小組成功架設世界海拔最高自動氣象站。
5月9日,冰川與污染物考察小組對冰川進行高分辨率掃描,對珠峰的全面“體檢”活動史無前例。
5月15日,我國自主研發的“極目一號”Ⅲ型浮空艇升空高度達到海拔9032米,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
(改編自《無懼風雪鑒未知長空萬里探山河》)
材料二:
5月,珠穆朗瑪峰格外熱鬧。“巔峰使命2022——珠峰極高海拔地區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在珠峰地區展開。
據介紹,此次珠峰科考整合了一個十余人的登山團隊,登山隊員接受過長期系統訓練;熟練掌握了氣象站安裝、調試的各項技術。5月3日晚,登山隊員們比預計提前一天抵達突擊營地,4日凌晨,踏上了征途。哪怕隊伍里有曾16 次攀登珠峰的“老將”,這趟路也并不輕松。因為要在珠峰完成架設氣象站工作,每個登山隊員都需要背負15 公斤左右的物資,是尋常登山任務的兩倍。
此外,山頂的積雪也帶來了困難。按原計劃登山隊員要在海拔8800米的位置架設氣象站,但是在挖了一米多厚的積雪后,依舊沒有找到可以架設設備的巖體。在和指揮部交流后,他們選擇繼續攀登最后在海拔8830米處才找到。在逼近峰頂的寒風中,他們用了約一個小時,終于完成了氣象站的架設工作。
探索珠峰,一直是青藏高原科學研究的重要任務。早在1959 年,我國就成立了珠峰登山科考隊,開展科考活動。資料顯示,當時的科學家們用簡陋的儀器觀察地形地貌,在冰面打孔觀測冰川的流動速度……那時,儀器設備、觀測手段都很落后。六十多年前,中國人第一次登頂珠峰時,連登山鞋、沖鋒衣都生產不出來,只能從國外進口。幾十年積淀,國家科技的進步和綜合實力的提升,支撐了科考裝備的升級。無人機、無人船、探空氣球和飛艇等,在此次科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巔峰使命2022”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為世界科技事業的進步做出了貢獻。
(摘編自《攀登,向著科學之巔》)
材料三:
“哪怕困難重重,也要迎難而上。”挑戰無極限的“珠峰精神”,標記了珠峰高度,更標注了人生的高度。
______。登頂珠峰,團結協作必不可少。制定科考計劃、做好后勤保障、應對緊急情況等等,非一日之功,更非一人之力。
______。此次科考在海拔8830米處成功架設世界海拔最高自動氣象站,正是全體科考隊員堅持不懈的結果。
______。作為“世界第三極”的珠峰,環境險惡、氣候惡劣,狂風、缺氧、極寒、雪崩等,時刻威脅著科考隊員的生命,但他們不畏艱險,最終登頂成功。
_______。攀登珠峰難度之大是常人難以想象的,所以科考隊員要進行嚴格的體能訓練。每一次登頂都是他們超越自我的艱苦歷程。
時代需要攀登者,更需要“珠峰精神”。“珠峰精神”流淌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里,融匯在一代代人的奮斗中。它必將激勵青年一代以攀 登者的姿態勇往直前,不斷迎接新的挑戰。
(改編自《弘揚“珠峰精神”,奮進偉大征程》)
16、下列對材料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巔峰使命”珠峰科考團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新的世界紀錄,非常振奮人心。
B.經過系統的訓練,登山隊提前抵達了突擊營地,順利找到巖體,架設好氣象站。
C.珠峰科考團隊的裝備從落后到先進,彰顯了我國科技的進步和綜合實力的提升。
D.挑戰無極限的“珠峰精神”,標注了人生的高度,必將激勵青年一代勇往直前。
17、將下列句子依次填入材料三的橫線處,最恰當的一項是( )(3分)
①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執著,堅持不懈
②以“同舟共濟揚帆起”的合力,凝聚力量
③以“吹盡狂沙始到金”的堅韌,超越自我
④以“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勇氣,不畏艱險
A.②①④③ B.④②③① C.③④①② D.①③②④
18、結合材料內容,根據提示將下面的采訪提綱補充完整。要求:問題之間有邏輯聯系。(4分)
采訪提綱
采訪對象 |
“巔峰使命2022”珠峰科考隊隊長 |
采訪目的 |
① |
采訪問題(第一組) |
問題一:在科考的過程中,科考隊遇到了哪些困難? |
問題來源于材料二 |
問題二:② |
問題三:③ |
采訪問題(第二組) |
問題一:什么是“珠峰精神”? |
問題來源于材料三 |
問題二:我們青少年應該如何踐行“珠峰精神”? |
(四)閱讀下文,回答問題。(18分)
春之芽
春天,是被一個叫作“芽”的詞兒喚醒的。
童年的春天,我最先看到的,是老屋門前的柳樹芽。清晨,我還在被窩里做夢,母親急急地搖醒我,說太陽快要曬屁股了,你還賴在被窩里,快起來看柳樹吐芽芽。“芽芽”,她把那個詞兒重疊起來,叫得那樣順暢,那樣親切。ㅤ
3/4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