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誦《雖有嘉肴》,說說這篇短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怎樣進行論述的。
【參考答案】這篇短文的中心論點是“教學相長”,即“教”與“學”是互相推動,互相促進的,“教”是“學”的另一種形式。作者用類比的方法切入話題,先以“嘉肴”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對舉“學”與“教”所產生的“知不足”和“知困”兩種情境,并進一步解釋,將論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學相長”的結論;最后引用《尚書》中的話印證觀點。全文語言精練,邏輯嚴密。
二、背誦《大道之行也》,歸納一下儒家的大同社會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參考答案】儒家大同社會理想的核心是“天下為公”,內容有:選賢任能,誠信和睦,普遍仁愛;全體社會成員各有所養、各有所用、各盡其職,行為皆出于公心;杜絕奸詐之心、害人之事,人們道德水平普遍提高,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三、這兩則短文多運用對偶句,造成鋪排效果,增強了文章的氣勢。試從兩篇中各舉一例加以分析。
《雖有嘉肴》“故曰”之前,全都是對偶句。第一組,以“雖有……,弗……,不知……”的句式類比論證,
導出議題;第二組,用兩個“……然后知……”的句式,構成對比,說明“學”與“教”的兩種困境;第三組,用兩個“知……然后能……”的句式,進一步論述“學”與“教”的情境。這種句式,兩相對舉,結構相同,用詞相對,語氣一致,相互輝映,明快有力,連用鋪排,強化了比喻說理的效果。
《大道之行也》中的對偶句,如“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對偶精嚴,音韻(平仄)相對,簡潔凝練;“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句式相同,表意相對,順承自然;“男有分,女有歸”,對舉男女應該得到的“待遇”,簡明有力。“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出于身也,不必為己”,對比面對財貨浪費和力氣付出時兩種無私的態度,加重了推理的意味;“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雖然不是
嚴格的對偶,在語詞上不——相對,但句子結構、表意風格上仍具有對偶和鋪排的特點。這些對偶句的鋪排效果和氣勢,與《雖有嘉肴》大致相同。
四、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注意古今意義的區別和聯系。
1.故曰:教學相長也 教學:教與學�,F代漢語中指“教書”或指教師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的過程,大致相當于古代漢語中的“教”。
2.不獨子其子 子:子女�,F代漢語中專指“兒子”,詞義范圍縮小。
3.男有分,女有歸 歸:女子出嫁�,F代漢語中用作“返回” “歸還” “由” “屬于”等意思,均由“出嫁”這個本義引申而來。
4.貨惡其棄于地也 貨:財貨�,F代漢語中一般指貨物或商品,詞義范圍縮小。
5.盜竊亂賊而不作 賊:傷害�,F代漢語中一般指偷東西的人,詞義發生了轉移。
五、下面是《禮記·學記》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閱工具書,結合自己的學習經驗,談談你的理解。
1.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
1.學習年齡過了然后才去學習,那么就算勞苦也難有成就。(強調學習的時效性)
2.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2.獨自學習而沒有學友(一起研討),就會孤陋寡聞。(提倡共同探討交流,相互啟發、增廣見聞的學習方法)
3.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
3.人們學習時,有的失于貪婪求多,有的失于孤陋寡聞,有的失于膚淺而不知深究,有的失于自以為是而故步自封。(指出學習者容易犯的四種過失,告誡我們要時時反躬自�。�
4.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
4.善于提問的人,如同砍伐堅硬的樹,先砍伐紋理平順的地方,最后砍伐(紋理不平順)有疙瘩的地方。(提倡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