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稼先》內容分析
本文介紹了鄧稼先光輝的一生。高度評價并贊揚了鄧稼先的突出成就、人格精神和愛國品質。全文共六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
運用一系列的排比句,列舉大量的事實,敘述一百年前中華民族的恥辱。然后筆鋒急轉,鏡頭拉回到一個世紀后的今天,敘述中國大地上所發生的20世紀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影響最深遠的巨大轉變。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這一鮮明的對比構成了文章不平凡的引子。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文章的主人公出場了。作者對鄧稼先的第一個評價就是“對這巨大轉變作出了巨大貢獻的”“一位長期以來鮮為人知的科學家”。這樣,文章就把人物和背景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第二部分(兩彈元勛)
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了鄧稼先的一生。鄧稼先的一生可圈可點之處很多,而作者選取的主要內容是他在回國后的28年間“始終站在中國原子武器設計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線”的情況。這是與中心相一致的。
第三部分(鄧稼先與奧本海默)
把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從地位、成就、個性、為人等方面進行對比,用以表現主人公的個性和品格。通過對比,作者得出結論:“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這就點明了主人公個性形成和取得成就的原因。
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
為了證實美國人說的話是謠言,鄧稼先親自請示了周總理。據有關材料記載,當時周總理說:“請你轉告楊先生,中國的原子彈完全是由中國人自己制造的,沒有任何外國人參加�!边@就是后來鄧稼先給楊振寧的那封短信的內容。事情雖然不大,但我們能從中領略到主人公的愛國心和責任感。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如果說第四部分是從一件小事上見精神,那么第五部分就是通過一句話突現人物個性。作者先用李華的吊古戰場文把讀者帶到神秘的戈壁荒灘。然后用兩個疑問句啟發讀者聯想,鄧稼先他們要征服多少困難才完成了兩彈的研制工作。這是從面上寫。接下來,作者從點上選取這樣一個事例:“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長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個信號測不到了,大家十分焦慮,人們勸他回去。他只說了一句話:我不能走�!弊鳛樵洪L,鄧稼先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和理論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