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節標題法
[精巧構思例說]
分節標題是作文構思的常用技法之一。一篇文章在內容比較單純,篇幅較短的情況下,一般不消分節,即可自成一體;倘若篇幅較長,或內容比較復雜,或思路有較明顯的跳躍性,或作者有意識有目的的顯示自己的思路過程,常常將文章的內容,按內在的邏輯性,分解安排成若干小節,以“一、二、三、四……”序號標之,或干脆每一小節另起一個節標題,或既無節號,也無標題,用空行方式標示,成自然分節。無論哪一種形式,分節都具有明顯的外部結構特征,較好地體現作品的行文思路。
魯迅的小說大多采用分節的形式,而且,多數是用節號標示或自然分節的。前者如《藥》,后者如《祝�!�。以《藥》為例,作者意在以華夏兩家喪子的悲劇故事,既寫出群眾的愚昧,也反映出辛亥革命脫離群眾的悲哀。小說分四個小節,第一節寫街頭買藥,第二節寫茶館吃藥,第三節寫茶客談藥,第四節寫清明節上墳,四個小節融為一體,構成完整的故事情節,但每一個小節又自成一個環節,情節具相對的獨立性,分節呈現使情節具有階段性,節奏性的特點,顯得張馳有度,起伏跌宕,結構上又顯得既自然又嚴謹。
翦伯贊的《內蒙訪古》以訪問路線為線,既寫了大量的考古發現,又表達了作者對歷史問題的看法,可謂材料豐贍,內容具體,一篇幾萬字的文章,如果直接寫下來,困難可想而知。但翦伯贊用分節標題的辦法,將文章分成六個部分,用夾敘夾議的方式來處理,就很清晰地體現了文章的寫作思路,這六個部分的標題分別是“哪里能找到這樣的詩篇”、“一段最古的長城”、“昭君墓”、“游牧民族的搖籃”、“歷史的后院”、“揭穿了一個歷史的秘密”。
[名篇經驗]
文1: 美 麗
蘇應奎
追 憶
人到一定年齡,有了一定的閱歷,常會追憶逝水流年,感悟人生滋味:或酸甜苦辣,或冷暖陰晴,或風風雨雨,或坎坎坷坷……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該是人生過程中燦爛的一頁。因為花枝有成熟的時候,大海有咆哮后的平靜,陽肖在正午最為輝煌。年輕的朋友請寬容,籠統地把父輩們的往昔視作老態,這不公平。討厭的是“九斤老太”,討厭的是“老子先前闊過”,因為他們確實老了,至少在精神上在心理上。
而只要心還年輕,年長并不重要。成熟的果實總是生氣勃勃的。對于視生命為輝煌的老年人,生活著總是美麗的,工作著總是美麗的,而追憶,也是他們痛苦的美麗��!
等 侯
在那棵美麗的白楊樹下,等候電車。記得五十年代初期,有一位詩人在上海一家報紙寫了一首詩,就用的這個題目。詩的內容早已模糊,但這充滿詩意的漂亮詩題,卻一直記著。因為它讓我進入一種意境。
歲月滄桑,人世紛繁,經歷了人生的風風雨雨,生活中曾經有過許許多多熟悉與不熟悉的朋友,有的以后成了摯友、知交,更多的不過是匆匆過客。相熟的也許太熟悉,即使最該記憶的也習以為常了;不相熟的則猶如過眼煙云,早已煙消云散。生活也真奇怪,在相熟與不相熟的朋友中,常常讓他回味的,往往是沒有隨著時光流去的一瞬;或短暫旅途中的一次邂逅,或純凈初戀的一位女友,或苦澀童年時代的赤膊伙伴。那朦朦朧朧的意境,濃濃淡淡的情愫,就像在那棵美麗的白楊樹下等候電車。原來人生有許多的美麗,常常深藏在你心田的深處,原來心田深處的許多美麗,有時連自己也不易覺察!
花 雨
當花朵最需要雨滴的時候,雨滴適時而來,在我們故鄉,稱此時的雨滴為“花雨”,此時的花朵為“雨花”。因為只有這個時候花朵才最艷麗動人,雨滴才最晶瑩光彩。
怎樣才能描述兩者“結合”的情景曾經方我苦苦思索。近讀臺灣一位詩人的新作,才讓我驚喜讀懂了我所理解的詩美:花朵是雨滴的最佳歸宿,雨滴是花朵最愛戀的寶貝。雨滴流進了花朵,自己充滿了花的歡笑,花朵迎進了雨滴,煥發著雨滴的晶瑩。雨滴感染了花的顏色�;ǔ尸F了雨滴的光澤,他們共映見了天光,并使天光與他們的顏色結合。雨滴進入了花朵,成了花的一部分�;ǘ淙谌肓擞甑�,他的生命是由雨滴構成。
我們的世界不也是這樣“結合”的嗎?我們的生命不也是這樣延續的嗎?我們的生活不也需要這樣才能融洽嗎?
[賞析和評價]
蘇應奎的《美麗》是一篇意境很優美的散文�!懊利悺奔仁且环N狀態,更是一種感覺,關于何謂美麗的答案,或許千差萬別,殊難統一。蘇應奎卻從生活中擷取生活中的三個片斷,構成獨特的美麗風景,從不同的角度詮釋著“美麗”的內涵,視生命為輝煌的老年人,“追憶”是一種痛苦的美麗,引走在人生旅途的蕓蕓眾生,“等候”是一種深藏在心田深處的美麗,光怪陸離的大自然,“花雨”是融洽結合的美麗。無須給“美麗”一個抽象玄妙的定義,當活生生的生活圖景呈現在讀者面前時,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接受這種“美麗”的體驗和感悟呢?
文2: 對理想的思索
周國平
一
據說,一個人如果在14歲時不是理想主義者,他一定庸俗得可怕;如果在40歲時仍是理想主義者,又未免幼稚得可笑。
我們或許可以引申說,一個民族如果全體都隱入某種思想主義的狂熱,當然太天真;如果在它的青年人中竟然也難覓理想主義者,又實在太墮落了。
由此我又相信,在理想主義普遍遭恥笑的時代,一個人仍然堅持做理想主義者,就必定不是因為幼稚,而是因為精神上的成熟和自覺。
二
有兩種理想。一種是社會理想,旨在救世和社會改造。另一種是人生理想,旨在自救和個人完善。如果說前者還有一個是否切合社會實際的問題,那么,對于后者來說,這個問題根本不存在。人生理想僅僅關涉個人的靈魂,在任何社會條件下,一個人總是可以追求智慧和美德的。如果你不追求,那只是因為你不想,決不能以不切實際為由來替自己辯解。
三
理想有何用?
人有靈魂生活和肉身生活。靈魂生活也是人生最真實的組成部分。
理想便是靈魂生活的寄托。
所以,就處世來說,如果世道重實利而輕理想,理想主義會顯得不合時宜;就做人來說,只要一個人看重靈魂生活,哽想主義對他便永遠不會過時。
當然,對于沒有靈魂的東西,理想毫無用處。
四
我喜歡奧尼爾的劇本《天邊外》。它使你感到,一方面,幻想毫無價值,美毫無價值,一個幻想家總是實際生活的失敗者,一個美的追求者總是處處碰壁的倒霉鬼;另一方面,對天邊外的秘密的幻想,對美的憧憬,仍然是人生的最高價值。那種在實際生活中即使一敗涂地還始終如一地保持幻想和憧憬的人,才是真正的幸運兒。
五
對于不同的人,世界呈現不同的面貌。在精神貧乏者眼里,世界也是貧乏的。世界的豐富的美是依每個人心靈豐富的程度而開放的。
對于音盲來說,貝多芬等于不存在。對于畫盲來說,畢加索等不存在。對于只讀流行小報的人來說,從荷馬到海明威的整個文學寶庫等于不存在。對于終年在名利場上奔忙的人來說,大自然的美等于不存在。
想一想,一生中有多少時候,我們把自己放逐在世界的豐富的美之外了?
一個經常在閱讀和沉思中與古今哲人文豪傾心交談的人,與一個只讀明星軼聞和兇殺故事的人,他們生活在多么不同的世界上!
那么,你們還要說對崇高精神生活的追求是無用的嗎?
六
圣徒是激進的理想主義者,智者是溫和的理想主義者。
在沒有上帝的世界上,一個尋求信仰而不可得的理想主義者會轉而尋求智慧的救助,于是成為智者。
[賞析和借鑒]
《對想想的思索》是一首關于“理想”的散文詩。這篇文章用語錄體形式,將自己關于理想的偶感性的言論輯錄成六個小節,交流了思索,感悟的結果,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六個小節各有側重,分別涉及理想的一個側面,“一”寫理想主諸,“二”寫理想的分類,“三”寫理想的作用,“四” 寫“幻想”,“五”寫崇高的精神生活的追求,“六”寫“理想”與“智者”。這些言論帶有頓悟偶記的性質,雖構不成嚴密的邏輯體系,但能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上涉及“理想”的精神和實質。用分節方式,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三言兩語,命中鵠的,引文顯得十分靈活。
[范文快讀]
文1:
眼前同一水,筆下情各異
我認為:“感情上的親疏”會直接影響到“對事物的認知”。不然,同是H2O的“水”,何以在不同人的筆下呈現出異樣的特色,寄寓著不同的情懷呢?
水——李后主的不盡哀愁
一代君王,本已習慣了金口玉言、發號施令,習慣了作威作福、紙醉金迷,享盡了春花秋月、歌舞升平。然而,一旦淪為仰人鼻息、任人宰割的階下囚,其心情會怎樣呢?李煜憶“不堪回首”的“故國”,慮朝不保夕的現實,自然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了�!白涛丁笔鞘裁�?當然是“愁”——是身世之“愁”,亡國之“愁”,懷舊傷今之“愁”�!俺睢比绱虽佁焐w地、綿綿無絕,多情善感的李后主能不移情于物,托物遣懷,賦滔滔不絕的江水以感情的認知嗎?“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笔前�,那奔騰不息的江水,就是他不盡的哀愁。
水——辛棄疾忠憤的希冀
即使遭受投降派的種種打擊,可念念不忘南宋王朝和廣大淪陷區人民的愛國詩人辛棄疾,仍然向往著“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戰斗生活。他置身江西造口壁,面對無數青山、不盡江水,雖滿腹惆悵,卻難禁一腔忠憤:“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比松木秤�,愛國的赤誠,使他寄意于山、賦情于水,山水成為他認知的載體。是啊,無數青山雖可遮住長安,終究遮不住江水的向東流去。無疑,此處的“東流”之“水”,是作者抗金報國、收復失地的理想寄托。
水——聞一多痛惡的丑惡
1925年,深受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帶著強烈愛國熱情的聞一多先生從美國歸國。舊中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政治腐敗、經濟凋敝的慘景,使他心中的夢幻破滅了。面對北京西單二龍坑南端的一個臭水溝,詩人對溝水的一個新的認知脫口而出:“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薄八鼣嗖皇敲赖乃凇�,只能“讓丑惡來開墾”。因為作者心有所積、情有所屬,才在愛憎交織的心緒中,賦“水”的意象以“死”的特征。這丑惡的、腐朽的、絕望的“死水”,就是當時黑暗的中國現實啊。
水——朱自清心儀的美神
南方已成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也正在醞釀之中。1924年,朱自清先生的感情是積極進取、充滿旺盛斗志的。他登山情滿于山,游水意溢于水。于是平平常常的一泓潭水,竟成生機勃勃、風姿綽約、令人心儀的美神:“那醉人的綠呀”,使人心旌搖蕩;那“蘊蓄著這樣奇異的綠”,令人想張臂擁抱,令人用手去撫摸,令人用口去吻。試想,如果朱自清先生沒有熱愛祖國山河的熾情,怎能對一潭綠水有此認知和感受呢?
眼前同樣的水,筆下何以有不同描述?無疑,是認知受感情影響的結果。無須贅言。
[點評]
這是2003全國高考卷吉林考區的一篇滿分作文。該文雖在理解題意上顯得有些偏差,未能完全體現“感情之于認知”的命題要求,但因為完美的結構,清晰的思路,亮麗的標題,富有文彩的語言,使得它從眾多考場作文中脫穎而出。彌補了審題方面的不足而博得高分。
這篇千字短文體現了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文中材料雖均出自課本,但作者對這些材料的熟稔程度遠超過一般考生,達到“信手拈來皆成趣,脫口而出不費力”的程度。尤其難得的是文章的結構和標題。大標題用對偶形式整齊勻稱,易讀上口,四個部分按時間順序按排,分別寫到四個文學人物及其筆下之水,每一部分一個小標題,單獨看是一個比喻句,合起來又構成嚴整的排比形式,不僅準確凝煉地概括了每一部分的內容,而且自然清晰地呈現了文章的層次結構,具有很強的文學色彩。
文2: 抉 擇
田冰玉
也許不是人人都會碰上生死抉擇的時候,但是每個人卻常常遇到、見到、聽到一些觸動心靈并需要做出選擇的事。
——題記
一
尼采說過:“我們一生都在選擇,惟獨不能選擇什么時候生或是死�!�
其實,在很多時候,事物的多重性讓我們在選擇時“左右為難”,不知如何決定。而關于面對死亡,我聽到了一個令人震撼的“選擇”。記得在唐山大地震時,當工人們從廢墟中尋找生還者時,人們看到了一人母親用自己的鮮血喂自己的孩子的情景。母親死了,而那個孩子卻奇跡般地活了下來。
母親割脈,用自己的血挽救了自己的嬰孩,在這一瞬間,母親心靈的選擇:把生的希望留給孩子,讓他延續她的生命。母愛的抉擇很多時候就是那么平凡,那么偉大。
二
你看過風靡一時的“泰坦尼克號”這部電影吧?男女主人公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一定讓你為之動容吧?
就在那最后的一剎那,男主人公將生還的機會留給了女主人公�!吧\可貴,愛情價更高�!眱蓚€至愛的人在面對生與死時,他們心靈的抉擇——將生的機會留給對方,留給自己所愛的人。
三
在生活中的我們,實際上也在選擇。一路上,風雨兼程。我們選擇挫折,在幼小的孩童時期,讓我們有接受挫折的勇氣;我們選擇努力,在懂事的青少年時期,讓我們有“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豪氣;我們選擇拼搏,在奮斗的中青年時期,讓我們有積極向上的動力。
面對生活,我喜歡用強者的心靈去選擇面對的方式:面對社會,我喜歡用智者的心靈去選擇如何去做;面對選擇,我更愿意用實際的手段選擇解決的辦法。
不論是非曲直對親情,面對愛情,或是面對我們自己,都總有一些能觸動心靈的東西,都總會遇到該我們選擇的時候。
生活中有許多讓你抉擇的時候,相信自己就是最好的選擇。
[點評]
本文的成功之處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題記精粹。極精要地概括了文章的內容,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其中第一句照應文中一二段內容,“但”字之后的句子照應文章第三段內容。
二是事例典型,切合題意。割脈救嬰和“泰坦尼克號”的故事都是生死抉擇的典型例證,作者引例精當,避免了冗長的復述,引例后作點撥性議論,凸顯了抉擇背后體現出來的人性美,映射出親情、愛情的動人光輝。
三是結構安排合理。一二小節從實入手先敘后議,虛實結合,第三部分聯系實際,從生死抉擇中生發開來,引出更普遍、更常見的“觸動心靈并需要作出選擇的事”,并指出“相信自己就是最好的選擇”。全文呈由外而內,由實而虛的邏輯走向。
文3: 舞出陽光
我不是個畫家,但擷取美的片刻是我的心愿,不管別人怎么說,我都要盡力去描繪我的生活;我不是個作家,但記錄每一次的感動是我的習慣,不管別人怎么說,我都要盡力去記載我的感悟。
落花——我飄零在水上的淚滴
我是那么的憂郁和脆弱,在眾多的意見和評論中,我總受到無辜的打擊。在我想像一只自由的小鳥飛起來的時候,一張大網總會從天而降把我覆蓋;在我想像一只翩飛的蝴蝶舞起來的進修,一片黑暗總會從外飛來把我包裹。我四處碰壁,沒有自己的方向,沒有自己的信念,沒有自己的目標,我該怎么做?
撫箏——我在歷史的空間里尋覓
歷史沉淀著先人用生命寫成的啟示,在歷史長河的上空凝聚成瓣瓣心香,沁入后人心脾。我想,我應該找得到答案。
幾千年的風風雨雨,早已滌蕩了風波亭上的點點殘血,數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沒了零丁洋里的聲聲嘆息。岳飛和文天祥在與敵人抗爭時,始終堅守著自己,相信著自己,他們既不留戀秦漢時的明月,也不渴望唐宋時的清風,為的只是堅守自己的信念。
她舍棄了熟稔于耳的鄉音,毅然選擇了“一去撫臺連朔漠”的悲壯;她舍棄了葉落歸根的溫馨,毅然選擇了“獨留青冢向黃昏”的凄涼。誰說她不想家,誰說她當初不想聽大家的意見把自己畫美些,她深明大義,相信自己的選擇。為的只是堅守自己的信念。
偏激的不是他的文鋒,荒謬的不是他的筆觸,冷僻的不是他的個性,而是眾人被世俗所浸淫的雙眼,被流言所包圍的雙耳,被自卑所困擾的心靈。莊子為我們詮釋著相信自己,張揚個性的真理。
此刻,我終于尋到了想要的東西。
破繭——重逢陽光后的美麗
老鷹嘲笑我不會飛,游魚潮笑我不會游,可我不會放棄,因為我是蝶。
對我有益的意見,我一定會兼聽,對我無益的意見,我只會采取不理睬的態度,繼續相信自我�?傊�,于我有益,于人無害的事情我是一定會做的,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經過風雨的錘煉,經過陽光的撫摸,我終于破繭成蝶了!我見到了陽光,太陽像一朵怒放的牡丹,把它全部的光澤都灑向了我,我相信自己,成了一只舞出陽光的蝴碟!
[點評]
這是一篇文質兼美,富有意蘊,十分耐讀的散文詩。文章通過“荷花”“撫箏”“破繭”三個片斷形象地解說了自己從“迷�!钡健皩ふ摇保ㄌ剿鳎┑健捌平狻钡娜齻€過程,文末在心靈的求索探尋中穎然而悟到“相信自己與聽取別人意見”的人生真理。文中的“我”在一度的迷茫,苦苦的求索之后,經過靈魂的蛻變,終于像“蝴蝶破繭”一樣找到了真正的自我。三個部分的小標題單獨構成三個獨立的比喻句,合起來暗指心靈變化的三個階段,非常貼切生動。
本文的語言簡潔而優美。簡潔集中體現在對岳飛、文天祥、 、莊子等人精神探索的概括敘述上,寫出自己“在歷史的空間里尋覓”的啟迪和收獲。優美表現在排比句式的運用上,工整勻齊的句式賦與文章以形式和韻律的美感,讓人讀后口有余香。
[名師導練]
1、法國大雕塑家羅丹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有人問他:“你是怎樣雕出如此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家回答道:“其實,這座雕像原本就在那里,我只是將它多余的邊邊角角去掉而已�!逼鋵�,在人生當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外面的邊邊角角,就能獲得完美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
要求:以“雕塑自我”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選角度,自擬題目,體裁不限,文章用分形式。
提示:(1)“雕塑自我”,就是磨煉自我,提高自我,達到完美自我的目的。其間,必定有曲折的經歷,動人的事跡,深刻的體會。分節視文體而定,無一定之規。
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曲線是美的,而美的東西,恰又往往由曲線構成。
曲線的美在于自然。
雄偉的山巒是曲線;滔滔的大江是曲線;皎潔的明月是曲線;波濤洶涌的大海,也是曲線……
人類的歷史是曲線。
人生的道路,也是一條曲線,坑坑洼洼,曲曲折折。它上面,既留有得意者的歡欣,也淌過失敗者的淚水;既有順利時的喜悅,又有受挫的苦惱。正因為如此,人生的曲線使得生命變得充實而有意義。
的確如此,曲線,在生活中,舉目皆是,它蘊涵著形態美和哲理美。
要求:請以“曲線”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注意:(1)“曲線美”是一個時髦的話題,然而人們往往只注意到了它的形態美而忽略了它的哲理美,作文時要注意這一點。
(2)文體不限,可以記敘經歷,編述故事,抒發感情,發表議論,展開想像,等等。不少于800字。
(3)題目自擬。
(4)必須用分節加小標題的形式行文。
提示:可用語錄體形式,輯錄一些關于曲線的言論,分門別類;可采用片斷組合的方式,寫幾件具有曲線美的事物的片斷。如“山嶺逶迤”“水波蕩漾”“人體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