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學簡介
樸學(pǔxué)古代質樸之學,后泛指儒學經學。
經學又有理、樸之別。在清代時,樸學是一個文化學派,一般指考據學,是針對理學的空疏而言。
樸學是一種治學方法,又稱為考證學或考據學,主要的工作是對古籍加以整理、�?�、注疏、輯佚等。
梁啟超在“概論”中有幾句扼要概括考據學的話:其治學之根本方法,在“實事求是”,“無證不信”。其研究范圍,以經學為中心,而衍及小學、音韻、史學、天算、水地、典章制度、金石、�?�、輯佚,等等。
樸學主張學問重史實依據,解經由文字人手,以音韻通訓詁,以訓詁通義理。
“乾嘉樸學”繼承東漢許慎的古文經學,故又稱“漢學”“考據學”。
清代樸學的興起,與清代文化的高度成熟關系密切。圖書典籍極大豐富,官方及私人編書眾多,導致專注于�?�,辨偽,文字訓詁的學者越來越多。
另一個方面是學術界對宋明理學的反對,清代人認為宋明理學空談義理,只強調個人修養,不問國計民生,丟掉了儒家治國平天下的傳統,因而回到儒家經典中,從考證,實據的角度提出論據。這種觀點進一步促進了考據學的繁榮。
代表人物:
清代徽派樸學創始江永(《周禮疑義舉要》、《禮記訓義釋言》、《深衣考誤》)、早期學者還有黃生(《字詁》)、汪紱等,集大成者是戴震(代表作《孟子字義疏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