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曰:魏其、武安皆以外戚重①,灌夫用一時決而名顯②。魏其之舉以吳楚③,武安之貴在日月之際④。然魏其誠不知時變⑤,灌夫無術而不遜⑥,兩人相翼⑦,乃成禍亂。武安負貴而好權⑧,杯酒責望⑨,陷彼兩賢⑩。鳴呼哀哉!遷怒及人(11),命亦不延(12)。眾庶不載(13),竟被惡言(14)。鳴呼哀哉!禍所從來矣(15)!
①重:顯要。②一時決:指灌夫為父報仇馳入吳軍之事。③以吳楚:由于平定吳、楚之亂。④日月之際:指漢武帝即位,王太后執政的時候。⑤時變:時勢的變化。指竇太后死,他已失去*山,還要與有王太后作*山的田蚡抗衡。⑥不遜:傲慢無禮。⑦相翼:互相袒護。⑧負:依仗。權:權術。⑨杯酒責望:為一杯酒而苛責怨恨人。⑩兩賢:指竇嬰和灌夫。(11)遷怒及人:指田蚡把對灌夫的怨恨遷怒到竇嬰身上。一說灌夫把對田蚡的怨恨遷怒到灌賢身上。(12)延:長久。(13)眾庶不載:指灌夫在潁川橫行不法,得不到百姓的擁戴。載,通“戴”,擁護。(14)竟被惡言:終究落了個壞名聲。(15)禍所從來:災禍的由來已很久。
太史公說:魏其侯和武安侯都憑外戚的關系身居顯要職位,灌夫因為一次下定決心冒險立功而顯名于當時。魏其侯的被重用,是由于平定吳、楚七國叛亂;武安侯的顯貴,則是由于利用了皇帝剛剛即位,王太后掌權的機會。然而魏其侯實在是太不懂時勢的變化,灌夫不學無術又不謙遜,兩人互相庇護,釀成了這場禍亂。武安侯依仗顯貴的地位而且喜歡玩弄權術;由于一杯酒的怨憤,陷害了兩位賢人�?杀�!灌夫遷怒于別人,以致自己的性命也不長久。灌夫受不到百姓的擁戴,終究落了壞名聲�?杀�!由此可知灌夫災禍的根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