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說子規為帝魄,儂知孔雀是家禽。
屈子沉江處處舟中爭系粽;牛郎渡渚家家臺上競穿針。
注釋:
·砧:受杵之石也。
·閔損對曾參:「閔損」,字「子鶱」;「曾參」,字「子輿」,都是「孔子」的弟子,都以孝行見稱。
·秦王親擊罐:《戰國策》載,秦趙會于澠池,秦王令趙王親自鼓瑟,「藺相如」設計迫秦王擊罐,維護了趙國尊嚴。
·虞帝自揮琴:傳說「虞舜」曾揮五弦琴而歌,以求風調雨順,嘉惠百姓。
·三獻卞和嘗泣玉:《韓非‧和氏》載:春秋時期楚國人「卞和」發現了一塊玉璞,三次上獻給楚王,兩次被斷足,都被認為是欺許,他抱玉哭于荊山之下。后來楚文王使人加工,果然是一塊寶玉。
·四知楊震固辭金:《后漢書‧楊震傳》:「楊震」為東萊太守時,有人趁黑夜送他金子,他拒不接受,來人說這事不會有人知道,「楊震」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說無人知道呢?
·犍牛對牝馬:犍牛:閹過的公牛。牝馬:母馬。
·曾點瑟:有一次「孔子」問弟子志向,輪到「曾點」,當時他彈瑟正近尾聲,鏗的一聲將瑟放下,起而作答,有為而獲孔子賞識。
·戴逵琴:晉人「戴逵」善于彈琴,武陵王「司馬晞」一次召他彈琴,他不去,當著使者的面摔壞了琴,表示不為王門伶人。
·璞玉:晉「山濤」為人仁厚穩重,人擬為璞玉渾金。
·不雨湯王方剪瓜:商湯時天大旱,湯王乃剪下頭發與指甲,祈禱于桑林,并以六事自責,天果然降雨。
·有風楚子正披襟:楚襄王游于蘭臺之宮,有風颯然而至,楚王披襟擋之。
·虎嘯:《莊子》虎嘯而風生。
·龍吟:《異聞錄》:「房管」修學于終南山,忽聞聲如戛銅,父老曰:『此乃龍吟也』。
·子罕玉:春秋時「子罕」為宋國大夫,有人送之寶玉,「子罕」不收,并說我以不貪為寶。
·不疑金:漢朝「直不疑」被人懷疑偷金,「直不疑」用自己的金還他,待此人找到金子后,深感慚愧,以此稱長者。
·天寒鄒吹律:傳說戰國時燕國,天寒而莊稼不生,「鄒衍」吹律,天氣轉暖,萬物皆生。
·歲旱傅為霖:商武丁以「傅說」為相,對他說,天若大旱,好以你為霖雨。
·渠說子規為帝魄:傳說戰國時,「杜宇」為蜀王,號「望帝」,失國后思之不得,乃化作杜鵑鳥,啼血乃止。渠:在這里為“他”之意�!咐钌屉[」有:『望帝春心托杜鵑』句。
·儂之孔雀是家禽:《佩文韻府》:「楊德祖」年九歲,「孔君平」至其家中,桌上設果有楊梅�?字钢唬骸捍藶榫抑取�,德祖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屈子沉江,處處舟中爭系粽:傳說「屈原」五月五日沉江,后人做些粽子來悼念他,后來變化為吃粽子,此習相沿至今。
·牛郎渡渚,家家臺上競穿針:七月七日相傳為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唐宮中此晚做高臺,準備瓜果,宮女在暗處穿針,稱為乞巧。
十三、覃
千對百,兩對三,地北對天南。佛堂對仙洞,道院對禪庵。
山潑黛,水浮藍,雪嶺對云潭。鳳飛方翙翙,虎視已眈眈。
窗下書生時諷詠,筵前酒客日醺酣。
白草滿郊秋日收征人之馬;綠桑盈畝春時供農婦之蠶。
將對欲,可對堪,德被對恩覃。權衡對尺度,雪寺對云庵。
安邑棗,沿庭柑,不愧對無慚。魏征能直諫,王衍善清談。
紫梨摘去從山北,丹荔傳來自海南。
攘雞非君子所為但當月一;養狙是山公之智止用朝三。
中對外,北對南,貝母對宜男。移山對浚井,諫苦對言甘。
千取百,二為三,魏尚對周堪。海門翻夕浪,山市擁晴嵐。
新締直投公子纻,舊交猶脫館人驂。
文達淹通已詠冰兮寒過水;永和博雅可知青者勝于藍。
注釋:
·翙翙:鳥飛動之聲�!对娊洝罚�“鳳凰于飛,翙翙其羽。”
·覃:深。
·安邑棗:《漢書》安邑千樹棗。
·洞庭柑:《廣志》洞庭以南多產柑。
·魏征能直諫:「魏征」是唐太宗的大臣,先后直諫二百余項事。
·王衍善清談:「王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