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獻帝紀 第九
孝獻皇帝諱協,靈帝中子也。[一]母王美人,為何皇后所害。中平六年四月,少帝即位封帝為勃海王,徙封陳留王。
注[一]謚法曰:“聰明睿智曰獻�!眳f之字曰合。張璠記曰:“靈帝以帝似己,故名曰協�!钡弁跫o曰:“協字伯和�!�
九月甲戌,即皇帝位,年九歲。遷皇太后于永安宮。[一]大赦天下。改昭寧為永漢。
丙子,董卓殺皇太后何氏。
注[一]董卓遷也。洛陽宮殿名曰:“永安宮周回六百九十八丈,故基在洛陽故城中�!�
初令侍中、給事黃門侍郎員各六人。[一]賜公卿以下至黃門侍郎家一人為郎,以補宦官所領諸署侍于殿上。[二]
注[一]續漢志曰:“侍中,比二千石,無員�!睗h官儀曰:“侍中,左蟬右貂,本秦丞相史往來殿內,故謂之侍中。分掌乘輿服物,下至褻器虎子之屬。武帝時,孔安國為侍中以其儒者,特聽掌御唾壺,朝廷榮之。至東京時,屬少府,亦無員。駕出,則一人負傳國璽,操斬蛇□,*[參]*乘。*(輿)**[與]*中官俱止禁中�!庇衷唬骸敖o事黃門侍郎六百石,無員。掌侍從左右,給事中使,關通中外�!睉吭唬骸包S門侍郎,每日暮向青瑣門拜,謂之夕郎�!陛浄驹唬骸敖T曰黃闥,以中人主之,故號曰黃門令�!比粍t黃門郎給事黃闥之內,故曰黃門郎。本既無員,于此各置六人也。獻帝起居
注曰:“自誅黃門后,侍中、侍郎出入禁中,機事頗露,由是王允乃奏侍中、黃門不得出入。不通賓客,自此始也�!�
注[二]靈帝*(建元)**[熹平]*四年,改平準為中準,使宦者為令。自是諸內署令、丞悉以閹人為之故今并令士人代領之。
乙酉,以太尉劉虞為大司馬。董卓自為太尉,加鈇鉞、虎賁。[一]丙戌,太中大夫楊彪為司空。甲午,豫州牧黃琬為司徒。
注[一]禮記曰:“諸侯賜鈇鉞然后專殺�!闭f文曰:“鈇,莝刃也�!鄙n頡篇曰:“鈇,斧也�!奔逾a鉞者,得專殺也。
遣使吊祠故太傅陳蕃、大將軍竇武等。冬十月乙巳,葬靈思皇后。
白波賊寇河東,[一]董卓遣其將牛輔擊之。
注[一]薛瑩書曰:“黃巾郭泰等起于西河白波谷,時謂之白波賊�!�
十一月癸酉,董卓*[自]*為相國。十二月戊戌,司徒黃琬為太尉,司空楊彪為司徒,光祿勛荀爽為司空。
省扶風都尉,置漢安都護。[一]
注[一]扶風都尉,比二千石,武帝元鼎四年置,中興不改,至此以羌擾三輔,故省之。置都護,令總統西方。
詔除光熹、昭寧、永漢三號,還復中平六年。
初平元年春正月,山東州郡起兵以討董卓。
辛亥,大赦天下。
癸酉,董卓殺弘農王。
白波賊寇東郡。
二月乙亥,太尉黃琬、司徒楊彪免。
庚辰,董卓殺城門校尉伍瓊、督軍校尉周珌。[一]以光祿勛趙謙為太尉,[二]
太仆王允為司徒。
注[一]珌音必。東觀記曰:“周珌,豫州刺史慎之子也�!崩m漢書、魏志并作毖“”,音秘。
注[二]謝承書曰:“謙字彥信,太尉趙戒之孫,蜀郡成都人也�!�
丁亥,遷都長安。董卓驅徙京師百姓悉西入關,自留屯畢圭苑。
壬辰,白虹貫日。
三月乙巳,車駕入長安,幸未央宮。[一]
注[一]未央宮,蕭何所造也。張璠記曰:“將入宮日,大雨,晝晦,翟雉飛入長安宮�!�
己酉,董卓焚洛陽宮廟及人家。
戊午,董卓殺太傅袁隗、太仆袁基,夷其族。[一]
注[一]隗,紹之叔父�;�,袁術之母兄。卓以山東兵起,依紹、術為主,故誅其親屬。獻帝春秋曰:“尺口以上男女五十余人,皆下獄死�!�
夏五月,司空荀爽薨。六月辛丑,光祿大夫種拂為司空。
大鴻臚韓融、少府陰修、執金吾胡母班、[一]將作大匠吳修、越騎校尉王绬安集關東后將軍袁術、河內太守王匡各執而殺之,[二]唯韓融獲免。
注[一]風俗通云:“胡母,姓,本陳胡公之后也。公子完奔齊,遂有齊國,齊宣王母弟別封母鄉遠本胡公,近取母邑,故曰胡母氏也�!�
注[二]英雄記曰:“匡字公節,太山人也。輕財好施,以任俠聞,為袁紹河內太守�!�
董卓壞五銖錢,更鑄小錢。[一]
注[一]光武中興,除王莽貨泉,更用五銖錢。
冬十一月庚戌,鎮星、熒惑、太白合于尾。
是歲,有司奏,和、安、順、桓四帝無功德,不宜稱宗,又恭懷、敬隱、恭愍三皇后并非正嫡不合稱后,皆請除尊號。制曰:“可�!盵一]孫堅殺荊州刺史王叡,[二]又殺南陽太守張咨。
注[一]和帝號穆宗,安帝號恭宗,順帝號敬宗,桓帝號威宗。和帝尊母梁貴人曰恭懷皇后安帝尊祖母宋貴人曰敬隱皇后,順帝尊母李氏曰恭愍皇后。
注[二]王氏譜曰:“叡字通曜,晉太保祥伯父也�!眳卿浽唬骸皡彼赜鰣詿o禮,堅此時欲殺叡。叡曰:‘我何罪?’堅曰:‘坐無所知�!瘏备F迫,刮金飲之而死�!�
二年春正月辛丑,大赦天下。
二月丁丑,董卓自為太師。
袁術遣將孫堅與董卓將胡軫戰于陽人,[一]軫軍大敗。董卓遂發掘洛陽諸帝陵。
夏四月,董卓入長安。
注[一]陽人,聚名,屬河南郡,故城在今汝州梁縣西。史記秦滅東周,徙其君于陽人聚即此地也。
六月丙戌,地震。
秋七月,司空種拂免,光祿大夫濟南淳于嘉為司空。太尉趙謙罷,太常馬日磾為太尉。
九月,蚩尤旗見于角、亢。[一]
注[一]天官書曰:“蚩尤之旗,類彗而后曲,象旗�!睙苫笾�。呂氏春秋云:“其色黃上白下,見則王者征伐四方�!苯�、亢,蒼龍之星。
冬十月壬戌,董卓殺韂尉張溫。
十一月,青州黃巾寇太山,太山太守應劭擊破之。黃巾轉寇勃海,公孫瓚與戰于東光復大破之。[一]
注[一]東光,今滄州縣。
是歲,長沙有人死經月復活。
三年春正月丁丑,大赦天下。
袁術遣將孫堅攻劉表于襄陽,堅戰歿。
袁紹及公孫瓚戰于界橋,[一]瓚軍大敗。
注[一]今貝州宗城縣東有古界城,近枯漳水,則界橋在此也。
夏四月辛巳,誅董卓,夷三族。司徒王允錄尚書事,總朝政,遣使者張種撫慰山東。
青州黃巾擊殺兗州刺史劉岱于東平。東郡太守曹操大破黃巾于壽張,降之。
五月丁酉,大赦天下。
丁未,征西將軍皇甫嵩為車騎將軍。
董卓部曲將李傕、郭汜、樊稠、張濟等反,攻京師。六月戊午,陷長安城,太常種拂、太仆魯旭、大鴻臚周奐、[一]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并戰歿,[二]吏民死者萬余人。李傕等并自為將軍。
注[一]三輔決錄注曰:“奐字文明,茂陵人�!�
注[二]頎音祈。
己未,大赦天下。
李傕殺司隸校尉黃琬,甲子,殺司徒王允,皆滅其族。丙子,前將軍趙謙為司徒。
秋七月庚子,太尉馬日磾為太傅,錄尚書事。八月,遣日磾及太仆趙岐,持節慰撫天下。車騎將軍皇甫嵩為太尉。司徒趙謙罷。
九月,李傕自為車騎將軍,郭汜后將軍,樊稠右將軍,張濟鎮東將軍。濟出屯弘農。
甲申,司空淳于嘉為司徒,光祿大夫楊彪為司空,并錄尚書事。
冬十二月,太尉皇甫嵩免。光祿大夫周忠為太尉,參錄尚書事。
四年春正月甲寅朔,日有食之。[一]
注[一]袁宏紀曰:“時未晡八刻。太史令王立奏曰:‘晷過度,無變也�!冀再R。帝令候焉,未晡一刻而食。賈詡奏曰:‘立司候不明,疑誤上下,請付理官�!墼唬骸斓肋h,事驗難明,欲歸咎史官,益重朕之不德也�!倍∶�,大赦天下。
三月,袁術殺楊州刺史陳溫,據淮南。
長安宣平城門外屋自壞。[一]
注[一]三輔黃圖曰:“長安城東面北頭門也�!�
夏五月癸酉,無云而雷。六月,扶風大風,雨雹。華山崩裂。
太尉周忠免,太仆朱鉨為太尉,錄尚書事。
下邳賊闕宣自稱天下。[一]
注[一]風俗通曰:“闕,姓也,承闕黨童子之后也�?v橫家有闕子著書�!�
雨水。遣侍御史裴茂訊詔獄,原輕系。六月辛丑,天狗西北行。[一]
注[一]前書音義曰:“有聲為天狗,無聲為枉矢�!�
九月甲午,試儒生四十余人,上第賜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罷之。詔曰:“孔子嘆‘學之不講’,[一]不講則所識日忘。今耆儒年踰六十,去離本土,營求糧資不得專業。結童入學,白首空歸,長委農野,永絕榮望,朕甚愍焉。
其依科罷者,聽為太子舍人�!盵二]
注[一]講,習也。論語之文。
注[二]劉艾獻帝紀曰:“時長安中為之謠曰:‘頭白皓然,食不充徹。裹衣褰裳,當還故鄉。圣主愍念,悉用補郎。舍是布衣,被服玄黃�!倍�,太學行禮,車駕幸永福城門臨觀其儀,賜博士以下各有差。
辛丑,京師地震。有星孛于天市。[一]
注[一]袁宏紀曰:“孛于天市,將從天子移都,其后上東遷之應也�!�
司空楊彪免,太常趙溫為司空。
公孫瓚殺大司馬劉虞。
十二月辛丑,地震。
司空趙溫免,乙巳,韂尉張喜為司空。[一]
注[一]獻帝春秋*(曰)*“喜”作“嘉”。
是歲,瑯邪王容薨。
興平元年春正月辛酉,大赦天下,改元興平。甲子,帝加元服。二月壬午,追尊謚皇妣王氏為靈懷皇后甲申,改葬于文昭陵。丁亥,帝耕于藉田。
三月,韓遂、馬騰與郭汜、樊稠戰于長平觀,遂、騰敗績,左中郎將劉范、前益州刺史種劭戰歿。[一]
注[一]前書音義曰:“長平,阪名也,上有觀,在池陽宮南,去長安五十里,今涇水南原眭城是也�!痹昙o曰:“是時馬騰以李傕等專亂,以益州刺史劉焉宗室大臣,遣使招引共誅傕。焉遣子范將兵就騰。故涼州刺史種劭,太常拂之子也。拂為傕所害,劭欲報仇,遂為此戰�!�
夏六月丙子,分涼州河西四郡為廱州。[一]
注[一]謂金城、酒泉、燉煌、張掖。
丁丑,地震;戊寅,又震。乙巳晦,日有食之,帝避正殿,寢兵,不聽事五日。
大蝗。
秋七月壬子,太尉朱鉨免。戊午,太常楊彪為太尉,錄尚書事。
三輔大旱,自四月至于是月。帝避正殿請雨,遣使者洗囚徒,原輕系。[一]是時谷一斛五十萬豆麥一斛二十萬,人相食啖,白骨委積。帝使侍御史侯汶出太倉米豆,為饑人作縻粥經日而死者無降。帝疑賦恤有虛,乃親于御坐前量試作糜,乃知非實,[二]使侍中劉艾出讓有司。于是尚書令以下皆詣省閣謝,奏收侯汶考實。詔曰:“未忍致汶于理可杖五十�!弊允侵�,多得全濟。
注[一]洗謂蕩滌也。
注[二]袁宏紀曰:“時敕侍中劉艾取米豆五升于御前作糜,得滿三盂,于是詔尚書曰:‘米豆五升,得糜三盂,而人委頓,何也?’”八月,馮翊羌叛,寇屬縣,郭汜、樊稠擊破之。
九月,桑復生椹,人得以食。
司徒淳于嘉罷。
冬十月,長安市門自壞。
以韂尉趙溫為司徒,錄尚書事。
十二月,分安定、扶風為新平郡。
是歲,楊州刺史劉繇與袁術將孫策戰于曲阿,[一]繇軍敗績,孫策遂據江東。[二]
太傅馬日磾薨于壽春。[三]
注[一]策字伯符,孫堅子。曲阿,今潤州縣。
注[二]吳志曰:“孫策既破繇,遂度兵據會稽,策自領會稽太守�!�
注[三]壽春,縣名,屬九江郡,今壽春縣也。
二年春正月癸丑,大赦天下。
二月乙亥,李傕殺樊稠而與郭汜相攻。三月丙寅,李傕脅帝幸其營,焚宮室。
夏四月甲午,立貴人伏氏為皇后。
丁酉,郭汜攻李傕,矢及御前。[一]是日,李傕移帝幸北塢。[二]
注[一]山陽公載記曰:“時弓弩并發,矢下如雨,及御所止高樓殿前帷簾也�!�
注[二]服虔通俗文曰“營居曰塢,一曰庳城”也。山陽公載記曰:“時帝在南塢,傕在北塢。時流矢中傕左耳,乃迎帝幸北塢。帝不肯從,強之乃行�!�
大旱。
五月壬午,李傕自為大司馬。六月庚午,張濟自陜來和傕、汜。
秋七月甲子,車駕東歸。郭汜自為車騎將軍,楊定為后將軍,楊奉為興義將軍,董承為安集將軍并侍送乘輿。張濟為票騎將軍,還屯陜。八月甲辰,幸新豐。
冬十月戊戌,郭汜使其將伍習夜燒所幸學舍,逼脅乘輿。楊定、楊奉與郭汜戰,破之。壬寅,幸華陰,露次道南。是夜,有赤氣貫紫宮。[一]張濟復反,與李傕、郭汜合。
十一月庚午,李傕、郭汜等追乘輿,戰于東澗,王師敗績,殺光祿勛鄧泉、韂尉士孫瑞、廷尉宣播、大長秋苗祀、[二]步兵校尉魏桀、侍中朱展、射聲校尉沮鉨。[三]壬申,幸曹陽露次田中。[四]楊奉、董承引白波帥胡才、李樂、韓暹及匈奴左賢王去卑,率師奉迎與李傕等戰,破之。十二月庚辰,車駕乃進。李傕等復來追戰,王師大敗,殺略宮人少府田芬、大司農張義等皆戰歿。進幸陜,夜度河。乙亥,幸安邑。
注[一]獻帝春秋曰:“赤氣廣六七尺,東至寅,西至戌地�!�
注[二]獻帝春秋“播”作“璠”也。
注[三]風俗通曰:“沮,姓也。黃帝時史官沮誦之后�!币魝扔喾�。
注[四]曹陽,澗名,在今陜州西南七里,俗謂之七里澗。崔浩云:“自南山北通于河�!�
是歲,袁紹遣將曲義與公孫瓚戰于鮑丘,[一]瓚軍大敗。
注[一]鮑丘,水名,出北塞中,南流經九莊嶺東,俗謂之大榆河。又東南經漁陽縣故城東是瓚之戰處。見水經注。
建安元年春正月癸酉,郊祀上帝于安邑,大赦天下,改元建安。
二月,韓暹攻韂將軍董承。
夏六月乙未,幸聞喜。秋七月甲子,車駕至洛陽,幸故中常侍趙忠宅。丁丑,郊祀上帝大赦天下。己卯,謁太廟。八月辛丑,幸南宮楊安殿。
癸卯,安國將軍張楊為大司馬,韓暹為將軍,楊奉為車騎將軍。
是時,宮室燒盡,百官披荊棘,依墻壁閑。州郡各擁強兵,而委輸不至,髃僚饑乏,尚書郎以下自出采□,[一]或饑死墻壁閑,或為兵士所殺。
注[一]□音呂。埤蒼曰:“稆自生也�!薄跖c稆同。
辛亥,鎮東將軍曹操自領司隸校尉,錄尚書事。曹操殺侍中臺崇、尚書馮碩等。
[一]封韂將軍董承為輔國將軍伏完等十三人為列侯,贈沮鉨為弘農太守。
注[一]風俗通曰:“金天氏裔孫曰臺駘,其后氏焉�!鄙疥柟d記*(曰)*“臺”字
作“壺”。
庚申,遷都許。己巳,幸曹操營。
九月,太尉楊彪、司空張喜罷。冬十一月丙戌,曹操自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百官總己以聽。
二年春,袁術自稱天子。三月,袁紹自為大將軍。
夏五月,蝗。秋九月,漢水溢。
是歲饑,江淮閑民相食。袁術殺陳王寵。孫策遣使奉貢。
三年夏四月,遣謁者裴茂率中郎將段煨討李傕,夷三族。[一]
注[一]獻帝起居注曰“傳傕首到許,有詔高懸之”也。
呂布叛。
冬十一月,盜殺大司馬張楊。
十二月癸酉,曹操擊呂布于徐州,斬之。
四年春三月,袁紹攻公孫瓚于易京,獲之。[一]
注[一]公孫瓚頻失利,乃臨易河筑京以自固,故號易京。其城三重,周回六里。
今內城中有土京,在幽州歸義縣南。爾雅曰:“絕高謂之京,非人力為之丘�!�
韂將軍董承為車騎將軍。
夏六月,袁術死。
是歲,初置尚書左右仆射。武陵女子死十四日復活。[一]
注[一]續漢志曰:“女子李娥,年六十余死,瘞于城外。有行人聞頉中有聲,告家人出之�!�
五年春正月,車騎將軍董承、偏將軍王服、越騎校尉種輯受密詔誅曹操,事泄。
壬午,曹操殺董承等,夷三族。
秋七月,立皇子馮為南陽王。壬午,南陽王馮薨。
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詔三公舉至孝二人,九卿、校尉、郡國守相各一人。
皆上封事,靡有所諱。
曹操與袁紹戰于官度,[一]紹敗走。
注[一]裴松之北征記曰:“中牟臺下臨汴水,是為官度,袁紹、曹操壘尚存焉�!�
在今鄭州中牟縣北。
冬十月辛亥,有星孛于大梁。[一]
注[一]大梁,酉之分。
東海王祗薨。
是歲,孫策死,[一]弟權襲其余業。[二]
注[一]為許貢客所射傷。
注[二]權字仲謀。
六年春*(三)**[二]*月丁卯朔,日有食之。
七年夏五月庚戌,袁紹薨。
于窴國獻馴象。[一]
注[一]馴象謂隨人意也。
是歲,越巂男子化為女子。
八年冬十月己巳,公卿初迎冬于北郊,[一]總章始復備八佾舞。[二]
注[一]斯禮久廢,故曰初。
注[二]袁宏紀云:“迎氣北郊,始用八佾�!辟�,列也。謂舞者之行列。往因亂廢,今始備之�?傉�,樂官名。古之安代樂。
初置司直官,督中都官。[一]
注[一]司直,秩比二千石,武帝元狩五年置,掌佐丞相,舉不法也。建武十一年省,今復置之。
九年秋八月戊寅,曹操大破袁尚,平冀州,自領冀州牧。
冬十月,有星孛于東井。
十二月,賜三公已下金帛各有差。自是三年一賜,以為常制。
十年春正月,曹操破袁譚于青州,斬之。[一]
注[一]魏書曰:“操攻譚不克,乃自執桴鼓,應時破之�!�
夏四月,黑山賊張燕率觽降。[一]
注[一]魏志曰:“燕,本姓褚,常山真定人也。黃巾起,燕合聚少年為髃盜,萬余人博陵人張牛角為主。牛角死,燕代為主,故改姓張。燕剽勇,軍中號曰張飛燕。觽至百萬號曰黑山賊�!�
秋九月,賜百官尤貧者金帛各有差。
十一年春正月,有星孛于北斗。
三月,曹操破高干于并州,獲之。[一]
注[一]典論曰:“上洛都尉王琰敗之,追斬其首�!�
秋七月,武威太守張猛殺雍州刺史邯鄲商。[一]
注[一]袁宏漢紀*(曰)*“雍州”作“涼州”也。
是歲,立故瑯邪王容子熙為瑯邪王。齊、北海、阜陵、下邳、常山、甘陵、濟
*(陰)**[北]*、平原八國皆除。
十二年秋八月,曹操大破烏桓于柳城,斬其蹋頓。[一]
注[一]蹋頓,匈奴王號。柳城,縣名,屬遼西郡,今營州縣。
冬十月辛卯,有星孛于鶉尾。[一]
注[一]鶉尾,巳之分也。
乙巳,黃巾賊殺濟南王赟。[一]
注[一]河閑孝王五代孫。
十一月,遼東太守公孫康殺袁尚、袁熙。
十三年春正月,司徒趙溫免。
夏六月,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癸巳,曹操自為丞相。
秋七月,曹操南征劉表。
八月丁未,光祿勛郗慮為御史大夫。[一]
注[一]續漢書曰:“慮字鴻豫,山陽高平人也。少受學于鄭玄�!�
壬子,曹操殺太中大夫孔融,夷其族。
是月,劉表卒,少子琮立,琮以荊州降操。
冬十月癸未朔,日有食之。
曹操以舟師伐孫權,權將周瑜敗之于烏林、赤壁。
十四年冬十月,荊州地震。
十五年春二月乙巳朔,日有食之。
十六年秋九月庚戌,曹操與韓遂、馬超戰于渭南,遂等大敗,關西平。[一]
注[一]曹瞞傳曰:“時婁子伯說操曰:‘今天寒,可起沙為城,以水灌之,可一夜而成�!珡闹�,比明城立。超、遂數挑戰不利,操縱虎騎夾擊,大破之,超、遂走涼州�!�
是歲,趙王赦薨。
十七年夏五月癸未,誅韂尉馬騰,夷三族。
六月庚寅晦,日有食之。
秋七月,洧水、潁水溢。螟。
八月,馬超破涼州,殺刺史韋康。
九月庚戌,立皇子熙為濟陰王,懿為山陽王,□為濟北王,敦為東海王。[一]
注[一]山陽公載記曰:“時許靖在巴郡,聞立諸王,曰:‘將欲歙之,必姑張之;將欲奪之必姑與之。其孟德之謂乎!’”冬十二月,星孛于五諸侯。[一]
注[一]五諸侯,星名也。
十八年春正月庚寅,復禹貢九州。[一]
注[一]獻帝春秋曰:“時省幽、并州,以其郡國并于冀州;省司隸校尉及涼州,以其郡國并為雍州;省交州,并荊州、益州。于是有兗、豫、青、徐、荊、楊、冀、益、雍也�!本艛惦m同,而禹貢無益州有梁州,然梁、益亦一地也。
夏五月丙申,曹操自立為魏公,加九錫。[一]
注[一]案禮含文嘉曰:“九錫謂一曰車馬,二曰衣服,三曰樂器,四曰朱戶,五曰納陛六曰虎賁士百人,七曰斧鉞,八曰弓矢,九曰秬鬯�!�
大雨水。
徙趙王珪為博陵王。
是歲,歲星、鎮星、熒惑俱入太微。[一]彭城王和薨。
注[一]是年秋,三星逆行入太微,守帝坐五十日。
十九年,夏四月,旱。五月,雨水。
劉備破劉璋,據益州。
冬十月,曹操遣將夏侯淵討宋建于枹罕,獲之。[一]
注[一]枹罕,縣,屬金城郡,今河州縣也。魏志曰:“淵字妙才,沛國譙人�!�
十一月丁卯,曹操殺皇后伏氏,滅其族及二皇子。[一]
注[一]山陽公載記曰:“劉備在蜀聞之,遂發喪�!�
二十年春正月甲子,立貴人曹氏為皇后。賜天下男子爵,人一級,孝悌、力田二級。
賜諸王侯公卿以下谷各有差。
秋七月,曹操破漢中,張魯降。
二十一年夏四月甲午,曹操自進號魏王。
五月己亥朔,日有食之。
秋七月,匈奴南單于來朝。
是歲,曹操殺瑯邪王熙,國除。[一]
注[一]坐謀欲渡江,被誅。
二十二年夏六月,丞相軍師華歆為御史大夫。
冬,有星孛于東北。
是歲大疫。
二十三年春正月甲子,少府耿紀、丞相司直韋晃起兵誅曹操,不克,夷三族。[一]
注[一]三輔決錄[注]曰:“時有京兆全祎,字德偉,自以代為漢臣,乃發憤,與耿紀、韋晃欲挾天子以攻魏,南援劉備。事敗,夷三族�!�
三月,有星孛于東方。[一]
注[一]杜預注左傳云“平旦,觽星皆沒,而孛星乃見”,故不言所在之次。
二十四年春二月壬子晦,日有食之。
夏五月,劉備取漢中。
秋七月庚子,劉備自稱漢中王。
八月,漢水溢。
冬十一月,孫權取荊州。
二十五年春正月庚子,魏王曹操薨。[一]子丕襲位。[二]
注[一]魏志曰,操字孟德,薨時年六十六。
注[二]魏志曰,丕字子桓,操之太子。
二月丁未朔,日有食之。
三月,改元延康。
冬十月乙卯,皇帝遜位,魏王丕稱天子。[一]奉帝為山陽公,[二]邑一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車服郊祀天地,宗廟﹑祖、臘皆如漢制,都山陽之濁鹿城。[三]四皇子封王者,皆降為列侯。
注[一]遜,讓也。獻帝春秋曰:“帝時召髃臣卿士告祠高廟,詔太常張音持節,奉策璽綬禪位于魏王。乃為壇于繁陽故城,魏王登壇,受皇帝璽綬�!�
注[二]山陽,縣名,屬河內郡,故城在今懷州修武縣西北。
注[三]濁鹿一名濁城,亦名清陽城,在今懷州修武縣東北。
明年,劉備稱帝于蜀,孫權亦自王于吳,于是天下遂三分矣。
魏青龍二年三月庚寅,山陽公薨。自遜位至薨,十有四年,年五十四,謚孝獻皇帝。
八月壬申,以漢天子禮儀葬于禪陵,[一]置園邑令丞。
注[一]續漢書曰:“天子葬,太仆駕四輪辀為賓車,大練為屋幙。中黃門﹑虎賁各二十人執紼。司空擇土造穿,太史卜日,將作作黃櫞﹑題湊﹑便房,如禮。
大駕,大仆御。方相氏黃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執戈揚楯,立乘四馬先□。
旗長三刃,十有二旒曳地,畫日﹑月﹑升龍。書旐曰‘天子之柩’。謁者二人,立乘六馬為次。太常跪*[曰]*哭,*(日)*十五舉音,止哭。晝漏上*[水]*,請發。司徒﹑河南尹先引車轉太常曰請拜送。車著白絲三糾,紼長三十丈,圍七寸;六行,行五十人。
公卿已下子弟凡三百人,皆素幘,委貌冠,衣素裳,挽。校尉三*(百)*人,皆赤幘,不冠持幢幡,皆銜枚。羽林孤兒﹑巴俞嬥歌者六十人,為六列。司馬八人,執鐸。至陵南羨門司徒跪請就下房,都導東園武士奉入房,執事下明器,太祝進醴獻。司空將校復土�!眿嘁敉搅朔�。帝王紀曰:“禪陵在濁鹿城西北十里,在今懷州修武縣北二十五里。陵高二丈,周回二百步�!眲⒊沃赜浽疲骸耙詽h禪魏,故以名焉�!�
太子早卒,孫康立五十一年,晉太康六年薨。子瑾立四年,太康十年薨。子秋立二
十年,永嘉中為胡賊所殺,國除。
論曰:傳稱鼎之為器,雖小而重,故神之所寶,不可奪移。[一]至令負而趨者,此亦窮運之歸乎![二]天厭漢德久矣,山陽其何誅焉![三]
注[一]左氏傳王孫滿曰:“桀有昏德,鼎遷于商;商紂暴虐,鼎遷于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昏亂,雖大,輕也�!惫恃陨裰鶎�,不可奪移。
注[二]言神器至重,被人負而趨走者,斯亦窮盡之運歸于此時乎,言不可復振也。
莊子曰:“藏舟于壑,藏山于澤,謂之固矣。然而有力者負之而趨,而昧者不知�!�
注[三]厭,倦;誅,責也。漢自和帝以后,政教陵彁,故言天厭漢德久矣。禍之來也非獨山陽公之過,其何所誅責乎?左傳宋子魚曰:“天既厭商德�!笨鬃釉唬骸坝�
予*(予)**[與]*何誅�!�
贊曰:獻生不辰,身播國屯。[一]終我四百,永作虞賓,[二]
注[一]辰,時也。播,遷也。言獻帝生不逢時,身既播遷,國又屯難。詩曰:“我生不辰�!弊髠髟唬骸罢鹗幉ピ��!�
注[二]春秋演孔圖曰:“劉四百歲之際,曪漢王輔,皇王以期,有名不就�!彼尉�
注曰:“雖曪族人為漢王以自輔,以當有應期,名見攝錄者,故名不就也�!�
虞賓謂舜以堯子丹朱為賓,*(商)**[虞]*書曰“虞賓在位”是也。以喻山陽公為魏之賓也。
�?庇�
三六七頁三行靈帝中子也按:集解引惠棟說,謂續志作“靈帝少子”。
三六八頁一行*[參]*乘*(輿)**[與]*中官俱止禁中依刊誤刪補。按御覽卷二一九引漢官儀正作“參乘,與中官俱止禁中”。
三六八頁六行靈帝*(建元)**[熹平]*四年改平準為中準據殿本﹑集解本改,與靈紀合。按:兩“準”字原俱作“準”,徑據汲本﹑殿本改。
三六八頁一三行董卓[自]為相國據殿本考證引何焯說補。
三七二頁七行袁術遣將孫堅攻劉表于襄陽堅戰歿按:校補謂案通鑒堅被黃祖部曲兵射殺□在二年冬十月后。
三七二頁一四行董卓部曲將李傕郭汜汲本“汜”作“泛”,殿本則前作“泛”,后
又作“汜”,不一律。按:通鑒作“汜”,胡注汜音祀,又孚梵反。然則作“汜”或泛“”,初無一定,亦猶汜水之又作泛水矣。
三七三頁七行太仆趙岐按:“岐”原斗“歧”,徑據汲本﹑殿本改正。后如此,不悉出校記。
三七四頁五行夏五月癸酉按:“五”原斗“三”,徑改正。
三七四頁一一行試儒生四十余人按袁紀作“三十余人”。
三七五頁九行獻帝春秋*(曰)*喜作嘉按:“曰”字當衍,今刪。
三七六頁一0行帝疑賦恤有虛按:御覽八三八引“賦”作“賑”。
三七八頁二行帷簾按:“簾”原誤“廉”,徑據汲本﹑殿本改正。
三七八頁一一行殺光祿勛鄧泉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五行志作“鄧淵”,此章懷避諱改。
三七八頁一四行少府田芬按:集解引惠棟說,謂五行志作“田邠”。
三八0頁一行封衛將軍董承為輔國將軍伏完等十三人為列侯按:惠棟﹑王鳴盛﹑錢
大昕皆謂“董承”下衍“為”字。李慈銘謂當云“以執金吾伏完為輔國將軍,封衛將軍董承等十三人為列侯”,紀文傳寫脫誤。
三八0頁三行山陽公載記*(曰)*據刊誤刪。
三八二頁九行六年春*(三)**[二]*月丁卯朔日有食之集解引錢大昕說,謂五行志作十月癸未“”。按:推是年二月丁卯朔,日食可見,“三月”乃“二月”之誤,今改,與通鑒目錄引本志合。
三八四頁八行袁宏漢紀*(曰)*按:“曰”字當衍,今刪。
三八四頁九行濟*(陰)**[北]*據集解引錢大昕說及校補引錢大昭說改。
三八四頁一一行斬其蹋頓殿本考證引何焯說,謂“其”字應衍。校補謂案烏桓傳,蹋頓為遼西烏桓王丘力居從子,代丘力居立為王,是蹋頓乃烏桓王名,故何氏謂“其”字應衍不解注何以釋為匈奴王號。今按:如依烏桓傳,則“其”字當刪,“蹋頓”應加標號。
三八八頁二行曹操遣將夏侯淵討宋建于枹罕按:汲本﹑集解本“宋建”作“朱建”。
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天文志作“宋建”,董卓傳作“宗建”,三國志亦作“宋建”。
三八九頁五行三輔決錄*[注]*曰按:三輔決錄趙岐著。集解引陳景云說,謂“決錄”
下當有“注”字,趙岐卒于建安六年,不及見此事。今據補。
三八九頁五行時有京兆全祎按:汲本﹑殿本“全祎”作“金袆”。
三八九頁七行有星孛于東方按:袁紀“東方”作“東井”。
三九0頁七行冬十月乙卯皇帝遜位魏王丕稱天子按:集解引惠棟說,謂魏受禪碑作十月辛未“”。據裴松之注魏志,漢實以十月乙卯策詔魏王,使張愔奉璽綬,而魏王辭讓往返三四而后受也。又據侍中劉廙奏,問太史令許芝,今月十七日乙未,可治□墠。
又據尚書桓階等奏,云輒下太史令擇元辰,今月二十九日可登□受命。蓋自十七日乙未至二十九日正得辛未。以此據之,漢魏二紀皆謬,而獨此碑為是也。
三九一頁五行太常跪*[曰]*哭*(日)*十五舉音止哭據刊誤改。
三九一頁六行晝漏上*[水]*請發據續志補。
三九一頁七行校尉三*(百)*人據續志刪。
三九二頁五行于予*(予)**[與]*何誅據刊誤改。
三九二頁八行春秋演孔圖按:原作“春秋孔演圖”,誤,徑乙正。
三九二頁九行*(商)**[虞]*書曰據殿本﹑集解本改。
更多有關后漢書 二十四史 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