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 第十二
朱佑字仲先,南陽宛人也。[一]少孤,歸外家復陽劉氏,[二]往來舂陵,世祖與伯升皆親愛之。伯升拜大司徒,以佑為護軍。[三]及世祖為大司馬,討河北,復以佑為護軍常見親幸,舍止于中。佑侍燕,從容曰:“長安政亂,公有日角之相,此天命也�!�
[四]世祖曰:“召刺奸收護軍!”[五]佑乃不敢復言。從征河北,常力戰陷陣,[六]以為偏將軍封安陽侯。世祖即位,拜為建義大將軍。
建武二年,更封堵陽侯。[七]冬,與諸將擊鄧奉于淯陽,佑軍敗,為奉所獲。
明年,奉破,乃肉袒因佑降。帝復佑位而厚加慰賜。遣擊新野、隨,皆平之。[八]
注[一]東觀記*(曰)*“佑”作“�!�,避安帝諱。
注[二]復陽,縣名,屬南陽郡。
注[三]前書曰,護軍都尉,秦官,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護軍也。
注[四]日角,解在光武紀也。
注[五]王莽置左右刺奸,使督奸猾。
注[六]續漢書曰:“佑至南□,為賊所傷,上親候視之�!�
注[七]堵陽,縣名,屬南陽郡,故城今唐州方城縣。堵音者。
注[八]隨,縣名,屬南陽郡也,故城今隨州隨縣。
延岑自敗于穰,遂與秦豐將張成合,佑率征虜將軍祭遵與戰于東陽,大破之,[一]臨陣斬成,延岑敗走歸豐。佑收得印綬九十七。[二]進擊黃郵,降之,賜佑黃金三十斤。四年,率破奸將軍侯進﹑輔威將軍耿植代征南大將軍岑彭圍秦豐于黎丘,破其將張康于蔡陽斬之。帝自至黎丘,使御史中丞李由持璽書招豐,豐出惡言,不肯降。車駕引還□佑方略,佑盡力攻之。明年夏,城中窮困,豐乃將其母妻子九人肉袒降。佑轞車傳豐送洛陽斬之。大司馬吳漢劾奏佑廢詔受降,違將帥之任,帝不加罪。佑還,與騎都尉臧宮會擊延岑余黨陰﹑酇﹑筑陽三縣賊,悉平之。
注[一]東陽,聚名,在南陽。
注[二]東觀記曰:“收得所盜茂陵武帝廟衣﹑印﹑綬�!�
佑為人質直,尚儒學。將兵率觽,多受降,以克定城邑為本,不存首級之功。
又禁制士卒不得虜掠百姓,軍人樂放縱,多以此怨之。九年,屯南行唐拒匈奴。
[一]十三年,增邑,定封鬲侯,[二]食邑七千三百戶。[三]
注[一]行唐,今恒州縣也。
注[二]鬲,縣名,屬平原郡。
注[三]東觀記曰:“佑自陳功薄而國大,愿受南陽五百戶足矣。上不許�!�
十五年,朝京師,上大將軍印綬,因留奉朝請。佑奏古者人臣受封,不加王爵,可改諸王為公。帝即施行,又奏宜令三公并去“大”名,以法經典。后遂從其議。
佑初學長安,帝往候之,佑不時相勞苦,而先升講舍。后車駕幸其第,帝因笑曰;主人得無舍我講乎“?”以有舊恩,數蒙賞賚。[一]二十四年,卒。
注[一]東觀記曰:“上在長安時,嘗與佑共買蜜合藥。上追念之,賜佑白蜜一石,問:‘何如在長安時共買蜜乎?’其親厚如此�!�
子商嗣。商卒,子演嗣,永元十四年,坐從兄伯為外孫陰皇后巫蠱事,免為庶人。
[一]永初七年,鄧太后紹封演子沖為鬲侯。
注[一]和帝陰后,吳房侯陰綱女也,為巫蠱事廢。
景丹字孫卿,馮翊櫟陽人也。少學長安。王莽時舉四科:[一]丹以言語為固德侯相,有干事稱,遷朔調連率副貳。[二]
注[一]東觀記曰:“王莽時舉有德行﹑能言語﹑通政事﹑明文學之士�!�
注[二]朔調,上谷也。副貳,屬令也。
更始立,遣使者徇上谷,丹與連率耿況降,復為上谷長史。王郎起,丹與況共謀拒之。況使丹與子弇及寇恂等將兵南歸世祖,世祖引見丹等,笑曰:“邯鄲將帥數言我發
漁陽﹑上谷兵,吾聊應言然,[一]何意二郡良為吾來![二]方與士大夫共此功名耳�!�
拜丹為偏將軍,號奉義侯。從擊王郎將兒宏等于南□,[三]郎兵迎戰,漢軍退卻,[四]丹等縱突騎擊,大破之,追奔十余里,死傷者從橫。
丹還,世祖謂曰:“吾聞突騎天下精兵,今乃見其戰,樂可言邪?”遂從征河北。
注[一]王郎將帥數云欲發二郡兵以拒光武,時光武聊應然之,猶今兩軍遙相戲弄也。
注[二]東觀記曰:“上在廣阿,聞外有大兵*(自)*來,*[上自]*登城,勒兵在西門樓。上問:‘何等兵?’丹等對言:‘上谷﹑漁陽兵�!显唬骸疄檎l來乎?’對曰:‘為劉公�!凑埖と�,人人勞勉,恩意甚備�!�
注[三]兒音五兮反。
注[四]續漢書曰“南□賊迎擊上營,得上鼓車輜重數乘”也。
世祖即位,以讖文用平狄將軍孫咸行大司馬,觽咸不悅。詔舉可為大司馬者,[一]
髃臣所推唯吳漢及丹。帝曰:“景將軍北州大將,是其人也。然吳將軍有建大策之勛[二]又誅苗幽州﹑謝尚書,其功大。[三]舊制驃騎將軍官與大司馬相兼也�!盵四]乃以吳漢為大司馬而拜丹為驃騎大將軍。
注[一]東觀記*(曰)*載讖文曰“孫咸征狄”也。
注[二]謂發漁陽兵也。
注[三]苗曾,謝躬。
注[四]前書武帝置大司馬,號大將軍﹑驃騎將軍也。
建武二年,定封丹櫟陽侯。帝謂丹曰:“今關東故王國,雖數縣,不過櫟陽萬戶邑。
夫‘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故以封卿耳�!盵一]丹頓首謝。秋,與吳漢﹑建威
大將軍耿弇﹑建義大將軍朱佑﹑執金吾賈復﹑偏將軍馮異﹑強弩將軍陳俊﹑左曹王常﹑騎都尉臧宮等從擊破五校于羛陽[二]降其觽五萬人。會陜賊蘇況攻破弘農,生獲郡守。
丹時病,[三]帝以其舊將,欲令強起領郡事,乃夜召入,謂曰:“賊迫近京師,但得將軍威重臥以鎮之足矣�!钡げ桓肄o,乃力疾拜命,將營到郡,[四]十余日薨。
注[一]前書武帝謂朱買臣之詞。
注[二]聚名也,解見光武紀。
注[三]東觀記曰:“丹從上至懷,病瘧,見上在前,瘧發寒栗。上笑曰:‘聞壯士不病瘧今漢大將軍反病瘧邪?’使小黃門扶起,賜醫藥。還歸洛陽,病遂加�!�
注[四]續漢書曰“將營兵西到弘農”也。
子尚嗣,徙封余吾侯。[一]尚卒,子苞嗣。苞卒,子臨嗣,無子,國絕。永初七年,鄧太后紹封苞弟遽為監亭侯。
注[一]余吾,縣名,屬上黨,故城在今潞州屯留縣西北。
王梁字君嚴,漁陽*(安)**[要]*陽人也。為郡吏,太守彭寵以梁守狐奴令,與蓋延
﹑吳漢俱將兵南及世祖于廣阿,拜偏將軍。既拔邯鄲,賜爵關內侯。從平河北,拜野王令與河內太守寇恂南拒洛陽,北守天井關,朱鮪等不敢出兵,世祖以為梁功。及即位,議選大司空,而赤伏符曰“王梁主衛作玄武”,[一]帝以野王衛之所徙,[二]玄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之官也,于是擢拜梁為大司空,封武強侯。
注[一]玄武,北方之神,龜蛇合體。
注[二]史記曰,衛元君自濮陽徙于野王。
建武二年,與大司馬吳漢等俱擊□鄉,有詔軍事一屬大司馬,而梁輒發野王兵,帝
以其不奉詔□,令止在所縣,而梁復以便宜進軍。帝以梁前后違命,大怒,遣尚書宗廣持節軍中斬梁。廣不忍,乃檻車送京師。既至,赦之。月余,以為中郎將,行執金吾事。
北守箕關,擊赤眉別校,降之。三年春,轉擊五校,追至信都﹑趙國,破之,悉平諸屯聚。冬,遣使者持節拜梁前將軍。四年春,擊肥城﹑文陽,拔之。[一]進與驃騎大將軍
杜茂擊佼強﹑蘇茂于楚﹑沛閑,拔大梁﹑嚙桑,[二]而捕虜將軍馬武﹑偏將軍王霸亦分道并進歲余悉平之。五年,從救桃城,破龐萌等,梁戰尤力,拜山陽太守,鎮撫新附,將兵如故。
注[一]肥城,縣名,屬太山郡,故城在今濟州平陰縣東南。文音汶,故城在今兗州泗水縣西。
注[二]前書音義曰嚙桑,縣名�;蛟怀敲�。史記張儀與齊﹑楚會戰嚙桑。
數月征入,代歐陽歙為河南尹。梁穿渠引谷水注洛陽城下,東寫鞏川,及渠成而水不流。七年,有司劾奏之,梁臱懼,上書乞骸骨。乃下詔曰:“梁前將兵征伐,觽人稱賢故擢典京師。建議開渠,為人興利,旅力既愆,迄無成功,[一]百姓怨讟,談者讙嘩。[二]雖蒙寬宥,猶執謙退,‘君子成人之美’,[三]其以梁為濟南太守�!笔�,增邑,定封*(封)*阜成侯。[四]十四年,卒官。
注[一]旅,觽也。愆,過也。言觽力已過,而功不成。
注[二]讟,謗。
注[三]論語載孔子之言也。
注[四]阜成屬渤海,今冀州縣。
子禹嗣。禹卒,子堅石嗣。堅石追坐父禹及弟平與楚王英謀反,□市,國除。
杜茂字諸公,南陽冠軍人也。初歸光武于河北,為中堅將軍,常從征伐。世祖即位,拜大將軍,封樂鄉侯。[一]北擊五校于真定,進降廣平。建武二年,更封苦陘侯。與中
郎將王梁擊五校賊于魏郡﹑清河﹑東郡,悉平諸營保,降其持節大將三十余人,[二]三郡清靜道路流通。明年,遣使持節拜茂為驃騎大將軍,擊沛郡,拔芒。[三]時西防復反迎佼強。五年春,茂率捕虜將軍馬武進攻西防,數月拔之,強奔董憲。
注[一]樂鄉屬信都國。
注[二]續漢書曰:“降其渠帥大將軍杜猛﹑持節光祿大夫董敦等�!�
注[三]芒,縣名也�?驹缓竺R睢,屬沛國。
東方既平,七年,詔茂引兵北屯田晉陽﹑廣武,以備胡寇。[一]九年,與鴈門太守郭涼擊盧芳將尹由于繁畤[二]芳將賈覽率胡騎萬余救之,茂戰,軍敗,引入樓煩城。
[三]時盧芳據高柳,與匈奴連兵,數寇邊民,帝患之。十二年,遣謁者段忠將觽郡
□刑配茂,鎮守北邊,因發邊卒筑亭候,修烽火,又發委輸金帛繒絮供給軍士,并賜邊民冠蓋相望。茂亦建屯田,驢車轉運。先是,鴈門人賈丹﹑霍匡﹑解勝等為尹由所略,由以為將帥,與共守平城。丹等聞芳敗,遂共殺由詣郭涼;涼上狀,皆封為列侯,詔送
委輸金帛賜茂﹑涼軍吏及平城降民。自是盧芳城邑稍稍來降,涼誅其豪右郇氏之屬,鎮撫羸弱旬月閑鴈門且平,芳遂亡入匈奴。帝擢涼子為中郎,宿韂左右。
注[一]廣武,縣名,屬太原郡。
注[二]繁畤,縣名,今代州縣也。
注[三]樓煩,縣名,屬鴈門郡,故城在今代州崞縣東北。崞音郭。
涼字公文,右北平人也。身長八尺,氣力壯猛,雖武將,然通經書,多智略,尤曉邊事有名北方。初,幽州牧朱浮辟為兵曹掾,擊彭寵有功,封廣武侯。
十三年,增茂邑,更封修侯。[一]十五年,坐斷兵馬稟縑,[二]使軍吏殺人,免官,削戶邑,定封參蘧鄉侯。十九年,卒。
注[一]修,縣名,屬信都國也。
注[二]斷猶割截也。
子元嗣,永平十四年,坐與東平王等謀反,減死一等,國除。永初七年,鄧太后紹封茂孫奉為安樂亭侯。
馬成字君遷,南陽棘陽人也。少為縣吏。世祖徇潁川,以成為安集掾,調守郟令。
[一]及世祖討河北,成即□官步負,追及于*(滿)**[蒲]*陽,以成為期門,從征伐。世祖即位再遷護軍都尉。
注[一]郟,縣名,今汝州縣也。
建武四年,拜揚武將軍,督誅虜將軍劉隆﹑振威將軍宋登﹑射聲校尉王賞,發會稽
﹑丹陽﹑九江﹑六安四郡兵擊李憲,時帝幸壽春,設□場,祖禮遣之。[一]進圍憲于舒,令諸軍各深溝高壘。憲數挑戰,成堅壁不出,守之歲余,至六年春,城中食盡,乃攻之,遂屠舒,斬李憲,追擊其黨與,盡平江淮地。
注[一]應劭風俗通曰:“謹案禮傳,共工氏之子曰修,好遠游,舟車所至,足跡所逮靡不窮覽,故祀以為祖神。祖,徂也�!�
七年夏,封平舒侯。[一]八年,從征破隗囂,以成為天水太守,將軍如故。冬,征還京師。九年,代來歙守中郎將,率武威將軍劉尚等破河池,遂平武都。[二]明年,大司空李通罷,以成行大司空事,居府如真,數月復拜揚武將軍。
注[一]平舒屬代郡。
注[二]河池,縣,一名仇池,屬武都郡,今鳳州縣也。
十四年,屯常山﹑中山以備北邊,并領建義大將軍朱佑營。又代驃騎大將軍杜茂繕治障塞自西河至渭橋,[一]河上至安邑,[二]太原至井陘,[三]中山至鄴,皆筑保壁,起烽燧,十里一候。在事五六年,帝以成勤勞,征還京師。邊人多上書求請者,復遣成還屯。及南單于保塞,北方無事,拜為中山太守,上將軍印綬,領屯兵如故。二十四年,南擊武溪蠻賊,無功,[四]上太守印綬。
注[一]西河,今勝州富昌縣也。渭橋本名橫橋,在今咸陽縣東南。
注[二]前書曰,河上,地名,故秦內史,高帝二年改為河上郡,武帝分為左馮翊。
注[三]太原,今并州也。井陘,*(今)*屬常山郡,*(常山)*今恒州縣也。
注[四]武溪水在今辰州瀘溪縣西。
二十七年,定封全椒侯,[一]就國。三十二年卒。
注[一]全椒,縣名,今滁州縣也。
子韂嗣。韂卒,子香嗣,徙封棘陵侯。香卒,子豐嗣。豐卒,子玄嗣。玄卒,子邑嗣。邑卒,子丑嗣,桓帝時以罪失國。延熹二年,帝復封成玄孫昌為益陽亭侯。
劉隆字符伯,南陽安觽侯宗室也。王莽居攝中,隆父禮與安觽侯崇起兵誅莽,事泄,
隆以年未七歲,故得免。及壯,學于長安,更始拜為騎都尉。謁歸,[一]
迎妻子置洛陽。聞世祖在河內,即追及于射犬,以為騎都尉,與馮異共拒朱鮪、李軼等軼遂殺隆妻子。建武二年,封亢父侯。[二]四年,拜誅虜將軍,討李憲。憲平,遣隆屯田武當。[三]
注[一]謁,請也,謂請假歸也。
注[二]亢父,縣名,屬東平國,故城在今兗州任城縣南。
注[三]武當,今均州縣也。
十一年,守南郡太守,歲余,上將軍印綬。十三年,增邑,更封竟陵侯。是時,天下墾田多不以實又戶口年紀互有增減。十五年,詔下州郡檢核其事,而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優饒豪右,侵刻羸弱,百姓嗟怨,遮道號呼。時諸郡各遣使奏事,帝見陳留吏牘上有書視之,云“潁川、弘農可問,河南、南陽不可問”。帝詰吏由趣,吏不肯服,抵言于長壽街上得之。[一]帝怒。時顯宗為東海公,年十二,在幄后言曰:“吏受郡□,當欲以墾田相方耳�!钡墼唬骸凹慈绱�,何故言河南、南陽不可問?”對曰:“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陽帝鄉,多近親,田宅踰制,不可為準�!钡哿罨①S將詰問吏,吏乃實首服如顯宗對。于是遣謁者考實,具知奸狀。明年,隆坐征下獄,其疇輩十余人皆死。
帝以隆功臣,特免為庶人。
注[一]抵,欺也。
明年,復封為扶樂鄉侯,以中郎將副伏波將軍馬援擊交址蠻夷征側等,隆別于禁溪口破之[一]獲其帥征貳,[二]斬首千余級,降者二萬余人。還,更封大國,為長平侯。
[三]及大司馬吳漢薨,隆為驃騎將軍,行大司馬事。
注[一]交址郡麊泠縣有金溪穴,相傳音訛,謂之“禁溪”,則征側等所敗處也。
其地今岑州新昌縣也。麊音麋,泠音零。
注[二]征側之妹。
注[三]長平,縣,屬汝南郡。
隆奉法自守,視事八歲,上將軍印綬,罷,賜養牛,上樽酒十斛,[一]以列侯奉朝請。三十年,定封慎侯。[二]中元二年,卒,謚曰靖侯。子安嗣。
注[一]前書音義曰:“稻米一斗得酒一斗為上樽,稷米一斗為中樽,粟米一斗為下樽也�!�
注[二]慎,縣名,屬汝南郡也。
傅俊字子韂,潁川襄城人也。世祖徇襄城,俊以縣亭長迎軍,拜為校尉,襄城收其母弟宗族皆滅之。從破王尋等,[一]以為偏將軍。別擊京、密,破之,遣歸潁川,收葬家屬。
注[一]東觀記曰:“傅俊從上迎擊王尋等于陽關,漢兵反走,還汝水上,上以手飲水澡盥須眉塵垢,謂俊曰:‘今日罷倦甚,諸卿寧憊邪?’”及世祖討河北,俊與賓客十余人北追及于邯鄲,上謁,世祖使將潁川兵,常從征伐。世祖即位,以俊為侍中。
建武二年,封昆陽侯。三年,拜俊積弩將軍,與征南大將軍岑彭擊破秦豐,因將兵徇江東揚州悉定。七年,卒,謚曰威侯。
子昌嗣,徙封蕪湖侯。[一]建初中,遭母憂,因上書,以國貧不愿之封,乞錢五十萬為關內侯。肅宗怒,貶為關內侯,竟不賜錢。永初七年,鄧太后復封昌子鐵為高置亭侯。
注[一]蕪湖,縣名,屬丹陽郡。
堅鐔字子伋,[一]潁川襄城人也。為郡縣吏。世祖討河北,或薦鐔者,因得召見。
以其吏能,署主簿。又拜偏將軍,從平河北,別擊破大槍于盧奴。世祖即位,拜鐔揚化將軍封□強侯。[二]
注[一]東觀記“伋”作“皮”。
注[二]□強,縣名,屬汝南郡�!跻粲诮�。
與諸將攻洛陽,而朱鮪別將守東城者為反閑,私約鐔晨開上東門。[一]鐔與建義大將軍朱佑乘朝而入與鮪大戰武庫下,[二]殺傷甚觽,至旦食乃罷,朱鮪由是遂降。又別擊內黃平之。建武二年,與右將軍萬修徇南陽諸縣,而堵鄉人董欣反宛城,獲南陽太守劉驎。鐔乃引軍赴宛,選敢死士夜自登城,斬關而入,欣遂棄城走還堵鄉。鄧奉復反新野攻破吳漢。時萬修病卒,鐔獨孤絕,南拒鄧奉,北當董欣,一年閑道路隔塞,糧饋不至,鐔食蔬菜,與士卒共勞苦。
每急,輒先當矢石,[三]身被三創,以此能全其觽。及帝征南陽,擊破欣、奉,以鐔為左曹常從征伐。六年,定封合肥侯。二十六年,卒。
注[一]上東門,洛陽故城東面北頭第一門也。
注[二]洛陽記曰:“建始殿東有太倉,倉東有武庫,藏兵之所�!�
注[三]石謂發石以投人也。墨子曰:“備城者積石百枚,重十鈞已上者�!�
子鴻嗣。鴻卒,子浮嗣。浮卒,子雅嗣。
馬武字子張,南陽湖陽人也。少時避讎,客居江夏。王莽末,竟陵、西陽三老起兵于郡界武往從之,后入綠林中,遂與漢軍合。更始立,以武為侍郎,與世祖破王尋等,拜為振威將軍,與尚書令謝躬共攻王郎。
及世祖拔邯鄲,請躬及武等置酒高會,因欲以圖躬,不克。既罷,獨與武登叢臺,[一]從容謂武曰:“吾得漁陽、上谷突騎,欲令將軍將之,何如?”武曰:“駑怯無方略�!笔雷嬖唬骸皩④娋脤�,習兵,豈與我掾史同哉!”武由是歸心。
注[一]故趙王臺也,在今*(潞)**[洺]*州邯鄲城中。
及謝躬誅死,武馳至射犬降,世祖見之甚悅,引置左右,每勞饗諸將,武輒起斟酌于前世祖以為歡。復使將其部曲至鄴,武叩頭辭以不愿,世祖愈美其意,因從擊髃賊。
世祖擊尤來、五幡等,敗于慎水,武獨殿,還陷陣,故賊不得迫及。[一]進至安*(定)*次、小廣陽,[二]武常為軍鋒,力戰無前,諸將皆引而隨之,故遂破賊,窮追至平谷、浚靡而還。[三]
注[一]殿,鎮后也,音丁殿反。言兵敗而鎮其后也。
注[二]即廣平亭也,在今幽州范陽縣西南,以有廣陽國,故謂此亭為小廣陽也。
注[三]平谷,縣名,屬漁陽郡�?C�,縣名,屬右北平郡。靡音縻。
世祖即位,以武為侍中、騎都尉,封山都侯。建武四年,與虎牙將軍蓋延等討劉永,武別擊濟陰,下成武、楚丘,拜捕虜將軍。明年,龐萌反,攻桃城,武先與戰,破之;會車駕至萌遂敗走。六年夏,與建威大將軍耿弇西擊隗囂,漢軍不利,引下隴。囂追急武選精騎還為后拒,身被甲持戟奔擊,殺數千人,囂兵乃退,諸軍得還長安。
十三年,增邑,更封鄃侯。[一]將兵北屯下曲陽,備匈奴。坐殺軍吏,受詔將妻子就國。武徑詣洛陽,上將軍印綬,削戶五百,定封為楊虛侯,因留奉朝請。
注[一]鄃,縣名,屬平原郡,故城在今德州平原縣西南。鄃音俞。
帝后與功臣諸侯燕語,從容言曰:“諸卿不遭際會,自度爵祿何所至乎?”高密侯鄧禹先對曰:“臣少嘗學問,可郡文學博士�!钡墼唬骸昂窝灾t乎?卿鄧氏子,志行修整何為不掾功曹?”余各以次對,至武,曰:“臣以武勇,可守尉督盜賊�!钡坌υ唬骸扒椅馂楸I賊,自致亭長,斯可矣�!蔽錇槿恕蹙�,闊達敢言,[一]時醉在御前面折同列言其短長,無所避忌。帝故縱之,以為笑樂。
帝雖制御功臣,而每能回容,宥其小失。[二]遠方貢珍甘,必先篃賜列侯,而太官無余。有功,輒增邑賞,不任以吏職,故皆保其福祿,終無誅譴者。
注[一]闊達,大度也。敢言謂果敢于言,無所隱也。
注[二]回,曲也,曲法以容也。
二十五,武以中郎將將兵擊武陵蠻夷,還,上印綬。顯宗初,西羌寇隴右,覆軍殺將朝廷患之,復拜武捕虜將軍,以中郎將王豐副,與監軍使者竇固、右輔都尉陳欣,將烏桓、黎陽營、三輔募士、[一]涼州諸郡羌胡兵及弛刑,合四萬人擊之。到金城浩亹,與羌戰,[二]斬首六百級。又戰于洛都谷,為羌所敗,[三]死者千余人。羌乃率觽引出塞武復追擊到東、西邯,大破之,[四]斬首四千六百級,獲生口千六百人,余皆降散。
武振旅還京師,增邑七百戶,并前千八百戶。永平四年,卒。
注[一]光武置黎陽營,見鄧訓傳。
注[二]活亹,縣名,屬金城郡,故城在今蘭州廣武縣西南。浩音合,亹音門。
注[三]湟水一名洛都水,西自吐谷渾界入,在今鄯州湟水縣。
注[四]酈元水經注曰邯川城左右有水,自北出,南經邯亭注于河。蓋以此水分流,謂之東、西邯也,在今廓州化*(陰)**[隆]*縣東。
子□嗣,坐兄伯濟與楚王英黨顏忠謀反,國除。永初七年,鄧太后紹封武孫震為漻亭侯。[一]震卒,子側嗣。
注[一]漻音胡巧反,又力雕反。
論曰:中興二十八將,前世以為上應二十八宿,未之詳也。然咸能感會風云,奮其智勇[一]稱為佐命,亦各志能之士也。[二]議者多非光武不以功臣任職,至使英姿茂績委而勿用。然原夫深圖遠筭,固將有以焉爾。若乃王道既衰,降及霸德,[三]猶能授受惟庸勛賢皆序,如管、隰之迭升桓世,先、趙之同列文朝,可謂兼通矣。[四]降自秦、漢,世資戰力,至于翼扶王運,皆武人屈起。[五]亦有鬻繒屠狗輕猾之徒,[六]或崇以連城之賞或任以阿衡之地,[七]故埶疑則隙生,力侔則亂起。[八]蕭、樊且猶縲紲,信、越終見葅戮,不其然乎!
[九]自茲以降,迄于孝武,宰輔五世,莫非公侯。[一0]遂使縉紳道塞,賢能蔽壅,[一一]朝有世及之私,下多抱關之怨。[一二]其懷道無聞,委身草莽者,亦何可勝言。
故光武鑒前事之違,存矯枉之志,[一三]雖寇、鄧之高勛,耿、賈之鴻烈,分土不過大縣數四所加特進、朝請而已。[一四]觀其治平臨政,課職責咎,將所謂“導之以政,齊之以刑”者乎![一五]若格之功臣,其傷已甚。[一六]何者?直繩則虧喪恩舊,橈情則違廢禁典選德則功不必厚,舉勞則人或未賢,參任則髃心難塞,并列則其敝未遠。
[一七]不得不校其勝否,即以事相權。[一八]故高秩厚禮,允荅元功,峻文深憲,責成吏職。建武之世,侯者百余,若夫數公者,則與參國議,分均休咎,[一九]其余并優以寬科完其封祿,莫不終以功名延慶于后。昔留侯以為高祖悉用蕭、曹故人,[二0]而郭伋亦譏南陽多顯,[二一]鄭興又戒功臣專任。[二二]夫崇恩偏授,易啟私溺之失至公均被,必廣招賢之路,意者不其然乎!
注[一]風云,已具圣公傳。
注[二]易通卦驗曰:“黃佐命�!编嵭⒃疲骸包S者,火之子。佐命,張良是也�!�
已上皆華嶠之辭。
注[三]王謂周也,霸謂齊桓、晉文公。
注[四]史記曰,管仲、隰朋修齊國之政,齊人皆悅事之。管子曰:“管仲寑疾,桓公問之:‘若不可諱,政將安移之?’對曰:‘隰朋可�!眹Z云,文公使趙衰為卿,辭曰:“先軫有謀,臣不若也�!蹦耸瓜容F佐下軍。公曰:“趙衰[三讓],其所讓皆社稷之韂也�!�
注[五]屈起猶勃起也。音其勿反。
注[六]灌嬰,睢陽販繒者,樊噲,沛人,以屠狗為事,皆從高祖。
注[七]樊噲封為舞陽侯;灌嬰為丞相,封為潁陰侯。阿,倚也。衡,平也。言天下依倚而取平也。
注[八]埶位過,則君臣相疑。侔,等也。
注[九]蕭何為丞相,為人請上林中空地,上大怒,乃下廷尉械系之。燕王盧綰反,樊噲以相國擊燕,人有惡噲黨于呂氏,帝大怒,使陳平即軍中斬噲;平畏呂氏,執噲詣長安。韓信封為淮陰侯,人上書告信反,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
彭越為梁王,呂后令其舍人告越謀反,遂夷宗族。刑法志曰:“夷三族者梟其首,葅其骨肉�!迸碓�、韓信皆受此誅。
注[一0]自高祖至于孝武凡五代也,其中宰輔皆以公侯勛貴為之。
注[一一]縉,赤色也。紳,帶也�;蜃鳌皳|”,搢,插也,謂插笏于帶也。
注[一二]世及謂父子相繼也。禮記曰:“大人世及以為禮�!北шP謂守門者。前書曰蕭望之署小苑東門候,王仲翁謂望之曰:“不肯碌碌,反抱關為?”
注[一三]矯,正也。違,失也。枉,曲也。孟子曰:“矯枉者過其正�!�
注[一四]鄧禹為大司徒,封高密侯,食邑四縣。耿弇好畤侯,食邑二縣,奉朝請。
賈復封膠東侯,凡食六縣,以列侯加特進。
注[一五]論語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人免而無恥�!�
注[一六]格,正也。若以上法繩正功臣,則于其*[人]*有害也。
注[一七]參任,謂兼勛賢而任之。則髃臣之心各有覬望,故難塞也。若遵高祖并用功臣則其敝未遠。
注[一八]勝否猶可否。即,就也。權謂平其輕重。
注[一九]賈復傳曰“帝方以吏事責三公,故功臣遂不用。是時列侯唯高密、固始、膠東三侯與公卿參議國家大事恩遇甚厚”也。
注[二0]前書曰,上望見諸將往往偶語,張良曰:“此謀反耳。陛下起布衣為天子,而所封皆蕭、曹故人耳,*[故相]*聚謀反也�!币姼呒o。
注[二一]郭伋傳曰:“光武以伋為并州牧,帝引見,伋因言:‘選補觽職,當簡天下賢俊不宜專用南陽人也�!凵罴{其言�!�
注[二二]鄭興傳曰:“興征為太中大夫,上疏曰:‘道路咸曰朝廷欲用功臣,功臣用則人位謬矣�!庇榔街�,顯宗追感前世功臣,乃圖畫二十八將于南宮云臺,其外又有王常、李通、竇融、卓茂,合三十二人。故依其本弟系之篇末,以志功臣之次云爾。
太傅高密侯鄧禹中山太守全椒侯馬成大司馬廣平侯吳漢河南尹阜成侯王梁左將軍膠
東侯賈復瑯邪太守祝阿侯陳俊建威大將軍好畤侯耿弇驃騎大將軍參蘧侯杜茂執金吾雍奴
侯寇恂積弩將軍昆陽侯傅俊征南大將軍舞陽侯岑彭左曹合肥侯堅鐔征西大將軍陽夏侯馮
異上谷太守淮*(陽)**[陵]*侯王霸建義大將軍鬲侯朱佑信都太守阿陵侯任光征虜將軍潁
陽侯祭遵豫章太守中水侯李忠驃騎大將軍櫟陽侯景丹右將軍槐里侯萬修虎牙大將軍安平
侯蓋延太常靈壽侯邳彤衛尉安成侯銚期驍騎將軍昌成侯劉植東郡太守東光侯耿純橫野大
將軍山桑侯王常城門校尉朗陵侯臧宮大司空固始侯李通捕虜將軍楊虛侯馬武大司空安豐侯竇融驃騎將軍慎侯劉隆太傅宣德侯卓茂贊曰:帝績思乂,庸功是存。[一]有來髃后,捷我戎軒。[二]婉孌龍姿,儷景同躀。[三]
注[一]庸,勛也。言將興帝績,則念勛功之臣也。
注[二]捷,勝也,謂寇、鄧之徒翼佐王烈,戎車所至,皆克捷也。
注[三]婉孌猶親愛也。龍姿謂光武也。儷,齊也,偶也。言諸將齊景躀飛而舉大功也。
�?庇�
七六九頁三行朱佑按:刊誤謂案注引東觀漢記安帝諱,則此人當名祜。集解引通鑒考異謂當作“□”旁“古”之“祜”,不當作“□”旁“右”之“佑”。
校補謂范書凡“佑”字皆實“祜”字,當由范氏別有所避耳,否則以宋人述漢事,不應并安帝名亦改之也。
七六九頁九行東觀記*(曰)*佑作福按:“曰”字衍,今刪。
七七一頁一一行坐從兄伯為外孫陰皇后巫蠱事免為庶人按:李慈銘謂和帝陰皇后紀言后外祖母鄧朱及二子奉、毅,俱坐巫蠱事下獄考治,奉、毅皆死獄中,朱徙日南。鄧禹傳亦言禹之孫高密侯干以陰皇后巫蠱事發干從兄奉以后舅被誅,干從坐國除。是鄧朱者朱氏女而嫁鄧氏者也。此“伯”字誤。
七七二頁一二行聞外有大兵*(自)*來*[上自]*登城據王先謙說改。
七七三頁五行東觀記*(曰)*載讖文曰孫咸征狄也“曰”字據刊誤刪。按:集解引惠棟說謂袁宏紀“孫咸”作“孫臧”。
七七四頁八行漁陽*(安)**[要]*陽人也按:安陽屬五原,不屬漁陽,洪頤餦、沉欽
韓皆謂是“要陽”之斗,今據改。
七七五頁二行遣尚書宗廣持節軍中斬梁按:李慈銘謂“節”下當脫一字。
七七五頁五行文陽按:郡國志“文”作“汶”。
七七五頁一二行為人興利按:王先謙謂“人”當作“民”,此避唐諱未回改者。
七七五頁一三行定封*(封)*阜成侯據汲本、殿本刪。
七七六頁七行道路流通按:通鑒“道”作“邊”,胡注云自洛陽至漁陽、上谷,路出三郡三郡既平,則邊路流通矣。
七七六頁一三行鴈門太守郭涼按:校補謂“涼”應作“骪”,下同。
七七七頁一三行更封修侯王先謙謂“修”一作“條”,見皇后紀。按:校補謂修條古通作。
七七八頁二行坐與東平王等謀反按:刊誤謂王平、顏忠是楚王同時謀反者,多連士大夫故杜元坐之,傳寫之誤,遂作“東平王”,東平何嘗反也!又按:沉家本謂劉說是。事在永平十三年,“四”字亦誤。
七七八頁五行追及于*(滿)**[蒲]*陽惠棟云“滿”當作“蒲”。今據改。按:光武
紀作“蒲陽”,陳俊傳、鄧禹傳并斗“滿陽”。
七七九頁三行以成行大司空事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光武紀馬成平武都,在建武
十一年,其行大司空事,在十二年,與傳異。
七七九頁一三行井陘*(今)*屬常山郡*(常山)*今恒州縣也據校補改。
七八一頁一0行交址郡麊泠縣有金溪穴按:“金溪穴”當依水經葉榆水注作“金溪究”,詳后馬援傳�?庇�。
七八一頁一0行其地今岑州新昌縣也按:通鑒胡注謂按唐志,新昌縣屬豐州,“岑”字誤。
七八四頁四行與尚書令謝躬共攻王郎按:張□謂光武紀作“尚書仆射”。
七八四頁八行在今*(潞)**[洺]*卅邯鄲城中據殿本考證改。
七八四頁一一行敗于慎水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光武紀作“順水”,注云本或作慎水“”者誤。
七八四頁一一行進至安*(定)*次小廣陽據集解引陳景云、錢大昕說刪。
七八五頁六行殺數千人按:刊誤謂“千”當作“十”。
七八六頁一二行在今廓州化*(陰)**[隆]*縣東據集解引沉欽韓說改。
七八八頁七行趙衰*[三讓]*沉欽韓謂按晉語,“趙衰”下合有“三讓”二字。今據補。
七八九頁一行縉赤色也按:蔡邕傳注作“赤白色也”。
七八九頁八行則于其*[人]*有害也據刊誤補。
七八九頁一三行而所封皆蕭曹故人耳*[故]*相聚謀反也據殿本補。按:殿本脫“耳”字各本脫“故”字。七九0頁~七九一頁按:云臺二十八將排列次序,原作一行,故首鄧禹次即馬成,次吳漢,次王梁。汲本則作兩行排列,王先謙謂二十八將當以汲本次第為正今從之。又按:通鑒胡注:“云臺功臣之次,以鄧禹、吳漢、賈復、耿弇、寇恂、岑彭、馮異、朱祜、祭遵、景丹、蓋延、銚期、耿純、臧宮、馬武、劉隆為一列,馬成、王梁、陳俊、杜茂、傅俊、堅鐔、王霸、任光、李忠、萬修、邳彤、劉植、王常、李通、竇融、卓茂為一列�!�
后人誤認橫列為縱次,將上下兩列,先奇后偶,硬相排比,列為一行,遂失范書之舊惟汲本不誤。
七九0頁八行征西大將軍陽夏侯馮異按:“陽夏”原斗“夏陽”,徑據汲本、殿本乙正。
七九0頁八行上谷太守淮*(陽)**[陵]*侯王霸王先謙謂“淮陽”誤,本傳作“淮陵”。今據改。
更多有關后漢書 二十四史 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