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eeuec"></button>
  • <td id="eeuec"><button id="eeuec"></button></td>
    <td id="eeuec"><button id="eeuec"></button></td>
    <table id="eeuec"><td id="eeuec"></td></table>
  • <table id="eeuec"><li id="eeuec"></li></table>
  • <td id="eeuec"><button id="eeuec"></button></td>
  • <td id="eeuec"></td><table id="eeuec"></table><table id="eeuec"></table><td id="eeuec"></td>
  • <td id="eeuec"></td>
  • 闂傚倷绀侀幉锟犳嚌閸撗呯煋闁绘垼妫勭粻鐔兼煛鐏炶鍔滈柍閿嬫崌閺屾稑鈽夐姀鐘卞枈闂佹悶鍊ч幏锟� 缂傚倸鍊烽悞锕傚礉閺嶎厹鈧啯寰勫畝鈧崡姘舵煟閺傚灝鎮戦柛搴$Ч閺屾盯寮撮妸銉ょ敖濠殿噯绲介悧鎾诲箖瑜版帗鍊烽柛娆忣樈濡儵姊哄ú璁崇凹闁圭ǹ鍟块悾鐑芥倻閽樺)鈺冩喐瀹ュ應鏋旈柣妯肩帛閳锋帡鏌涢幇鈺佸闁搞倐鍋撴俊鐐€栧ú鈺呭箯閿燂拷 闂傚倷绶氬ḿ褍螞濡ゅ懏鏅濋柕鍫濈墑娴滃綊鏌涢幘鑼妽濠殿垰銈搁弻銈夊礈閹绘帒骞嬮梺绋款儐閹搁箖鍩€椤掑﹦绉靛ù婊勭箞閻擃剟顢楅崒婊咃紲闂佽鍨庨崟顐℃樊婵犵鍓濊ぐ鍐偓姘煎櫍楠炲繘鎮╅崹顐㈩€涢悗瑙勬礀濞层劑骞夌捄銊х=闁稿本姘ㄦ晶娑欎繆閸欏娴柟顖欑窔閺佹捇鏁撻敓锟� 闂傚倷绀侀妶鎼併€傞敃鈧—鍐箳閹冲爢鍕窞閻庯綆鍏橀弸鏍煙閸忚偐鏆橀柛銊ユ惈閻g兘骞庨懞銉у幈闂佹寧鏌ㄩ幖顐d繆閸ф鐓曢柕鍫濇嚇閸欏嫭鎱ㄦ繝鍌樺仮鐎规洏鍔戦弻鍥晝閳ь剙鈻撻敓锟� 婵犵數鍋為崹鍫曞箹閳哄懎鐭楅柍褜鍓熼弻宥堫檨闁告挻鐟╁畷顖烆敍閻愬弶杈堥柟鍏肩暘閸斿苯螞濮椻偓閺屾盯濡烽鐓庮潽濡炪値鍋勯ˇ鐢稿箖瑜版帒鐐婄憸婊堟偂閸忕浜滈柨婵嗗閻瑦鎱ㄦ繝鍌涘仴鐎规洟浜跺鎾偐閸偄鏆i梻浣告惈椤﹂亶宕曢幋锕€绠柨鐕傛嫹 婵犵數鍋為崹鍫曞箹閳哄懎鐭楅柍褜鍓熼弻宥堫檨闁告挻鐟╁畷顖炲箮缁涘鏅梺闈涚箞閸婃洖螞濮椻偓閺屾盯濡烽鑽ゆ晼濠碘€冲级閹倿寮诲☉妯滄棃宕熼鍐ㄦ倕缂傚倷鐒﹂〃鍛村箠韫囨挮缂氭い蹇撶墛閺呮悂鏌ㄩ悤鍌涘
    闂傚倷绶氬ḿ褍螞濡ゅ懏鏅濋柕澶堝劵閼板潡鏌i幇顔煎妺闁搞倕绉归弻娑樜旈崘銊ュ濠碘槅鍨伴幊姗€寮婚悢鍏兼啣闁稿本鑹鹃悵鐔兼⒑闁偛鑻晶顔姐亜閹存繃鍣归柨鏇樺灲椤㈡棃宕卞▎鎰剁础闂備胶顫嬮崟鍨暦濡炪値鍋勯ˇ鐢稿箖瑜版帒鐐婇梺鍨儏椤忥拷 濠电姷鏁搁崑鐐册缚濞嗘挸搴婇柤纰卞墲婵娊鏌ц箛锝呬簽闁崇粯妫冮弻鏇㈠醇濠靛棭浼€濡炪倕绻愰…宄邦潖濞差亜绠甸柟鐑樻礀椤忣厼鈹戦悩顐壕濡炪倕绻愬Λ娑樜涢鐐寸厱鐟滃酣銆冮崱娑崇稏濠㈣埖鍔栭崑锝夋煕閵夆晜鏁遍悗姘炬嫹 闂傚倷绶氬ḿ褍螞濡ゅ懏鏅濇い蹇撴噽椤╂煡鏌熼鍡楄嫰濞堫偅淇婇悙宸剰婵炲鍏橀幆鈧柛娑樼摠閻撳繘鏌涢埄鍐炬闁稿骸绻戠换婵嬪焵椤掑嫷鏁傞柛鈩冪懄閿涘繘姊虹粔鍡楀濞堟洘銇勯銏╂█闁诡喖缍婂畷鍫曟煥鐎n亶浼� 闂傚倷绀侀幖顐︽偋閹邦喖鍨濆Δ锝呭暙閸氳绻濇繝鍌氭殧闁逞屽墯鐢€崇暦閵娾晩鏁婇柤鎭掑劤閺嬪啴姊绘担鍛婃儓闁稿﹦枪鐓ゆい鎾跺亹閺嬫牠鏌ㄩ悤鍌涘 2024婵犵數鍋為崹鍫曞箹閳哄懎鐭楅柍褜鍓熼弻宥堫檨闁告挻鐟╁畷顖炲煛閸愶絽浜鹃梻鍫熺⊕濠€浼存煥濞戞瑥濮囨い顐g矒閸┾偓妞ゆ巻鍋撻崡閬嶆煕閺囥劌骞楅悗姘哺閺屻劑鎮ら崒娑橆伓41闂傚倷绀侀幉锛勬暜椤忓牆绠柨鐕傛嫹 婵犵數鍋為崹鍫曞箹閳哄懎鐭楅柍褜鍓熼弻宥堫檨闁告挻鐟╁畷顖炲箮缁涘鏅梺闈涚箞閸婃洖螞濮椻偓閺屾盯濡烽幋婵嗘殶闁逞屽墲瀹曠數妲愰幒妤婃晝闁靛牆娲ょ粭锟犳⒑濞茶绨绘繝鈧潏鈺傤潟闁规崘顕ч崘鈧梺鎸庢煥婢т粙骞夐鈧弻鈩冨緞鐏炶棄澹嬮梺鐟板殩閹凤拷
     華語網 > 文言專題 > 文言文經典名著 > 正文

    后漢書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 第十六在線閱讀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會員上傳 請你點此糾錯或發表評論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 第十六

    *伏湛子隆*

    伏湛字惠公,瑯邪東武人也。九世祖勝,字子賤,所謂濟南伏生者也。湛高祖父孺,武帝時,客授東武,因家焉。父理,為當世名儒,以詩授成帝,為高密太傅,別自名學。

    [一]

    注[一]為高密王寬傅也。寬,武帝玄孫廣陵王胥后也。前書儒林傳曰,伏理字君游,受詩于匡衡,由是齊詩有匡伏之學。故言“別自名學”也。

    湛性孝友,少傳父業,教授數百人。成帝時,以父任為博士弟子。五遷,至王莽時為繡衣執法[一]使督大奸,遷后隊屬正。[二]

    注[一]武帝置繡衣御史,王莽改御史曰執法,故曰“繡衣執法”也。

    注[二]王莽改河內為后隊。

    更始立,以為平原太守。時倉卒兵起,天下驚擾,而湛獨晏然,教授不廢。謂妻子曰:“夫一谷不登,國君徹膳;[一]今民皆饑,奈何獨飽?”乃共食麤糲,[二]悉分奉祿以賑鄉里來客者百余家。時門下督素有氣力,謀欲為湛起兵,湛惡其惑觽,即收斬之徇首城郭,以示百姓,于是吏人信向,郡內以安。平原一境,湛所全也。

    注[一]禮記曰:“年谷不登,君膳不祭肺�!�

    注[二]糲,麤米也。九章筭術曰:“粟五十,糲率三十。一斛粟得六斗米為糲也�!�

    光武即位,知湛名儒舊臣,欲令干任內職,[一]征拜尚書,使典定舊制。時大司徒鄧禹西征關中帝以湛才任宰相,拜為司直,行大司徒事。車駕每出征伐,常留鎮守,總攝髃司。建武三年,遂代鄧禹為大司徒,封陽都侯。[二]

    注[一]干,主也。

    注[二]陽都,縣名,屬城陽國,故城在今沂州沂水縣東。

    時彭寵反于漁陽,帝欲自征之,湛上疏諫曰:“臣聞文王受命而征伐五國,[一]必先詢之同姓,然后謀于髃臣,加占蓍龜,以定行事,[二]故謀則成,卜則吉,戰則勝。其詩曰:‘帝謂文王,詢爾仇方,同爾弟兄,以爾鉤援,與爾臨嚰,以伐崇庸�!�
    [三]崇國城守,先退后伐,[四]所以重人命,俟時而動,故參分天下而有其二。陛下承大亂之極受命而帝,興明祖宗,出入四年,而滅□鄉,制五校,降銅馬,破赤眉,誅鄧奉之屬不為無功。今京師空匱,資用不足,未能服近而先事邊外;且漁陽之地,逼接北狄黠虜困迫,必求其助。又今所過縣邑,尤為困乏。種麥之家,多在城郭,聞官兵將至當已收之矣。大軍遠涉二千余里,士馬罷勞,轉糧艱阻。今兗、豫、青、冀,中國之都,而寇賊從橫,未及從化。

    漁陽以東,本備邊塞,地接外虜,貢稅微薄。安平之時,尚資內郡,況今荒耗,豈
    足先圖?而陛下舍近務遠,棄易求難,四方疑怪,百姓恐懼,誠臣之所惑也。

    復愿遠覽文王重兵博謀,近思征伐前后之宜,顧問有司,使極愚誠,采其所長,擇之圣慮以中土為憂念�!钡塾[其奏,竟不親征。

    注[一]五國謂西伯受命伐犬夷,伐密須,伐耆,伐邗,伐崇。見史記。

    注[二]書曰:“謀及卿士,謀及卜筮�!庇衷唬骸拔耐跷ú酚�,克綏受茲命�!�

    詩大雅曰:“爰始爰謀,爰契我龜�!�

    注[三]詩大雅也。仇,匹也。鉤援,梯所引上城也。臨,臨車也。嚰,嚰車也。

    庸,城也。崇侯倡紂為無道,故伐焉。

    注[四]左氏傳曰:“文王聞崇德亂而伐之,軍三旬而不降,退修政而復伐之,因壘而降�!�

    時賊徐異卿等[一]萬余人據富平,連攻之不下,[二]唯云“愿降司徒伏公”。帝知湛為青、徐所信向,遣到平原,異卿等即日歸降,護送洛陽。

    注[一]異卿即獲索賊帥徐少也。

    注[二]富平,縣名,屬平原郡,故城今棣州厭次縣也。

    湛雖在倉卒,造次必于文德,以為禮樂政化之首,顛沛猶不可違。[一]是歲奏行鄉飲酒禮遂施行也。

    注[一]顛沛猶僵仆也。

    其冬,車駕征張步,留湛居守。時蒸祭高廟,[一]而河南尹、司隸校尉于廟中爭論,湛不舉奏,坐策免。六年,徙封不其侯,邑三千六百戶,遣就國。[二]
      后南陽太守杜詩上疏薦湛曰:“臣聞唐、虞以股肱康,文王以多士寧,是故詩稱
    ‘濟濟’,書曰‘良哉’。[三]臣詩竊見故大司徒陽都侯伏湛,自行束修,訖無毀玷,[四]篤信好學,守死善道,經為人師,行為儀表。前在河內朝歌及居平原,[五]吏人畏愛則而象之。遭時反復,不離兵兇,秉節持重,有不可奪之志。陛下深知其能,顯以宰相之重觽賢百姓,仰望德義。微過斥退,久不復用,有識所惜,儒士痛心,臣竊傷之。湛容貌堂堂,國之光暉;[六]智略謀慮,朝之淵藪。髫發厲志,白首不衰。[七]實足以先后王室名足以光示遠人。[八]古者選擢諸侯以為公卿,是故四方回首,仰望京師。[九]柱石之臣,宜居輔弼,[一0]出入禁門,補缺拾遺。臣詩愚戇,不足以知宰相之才,竊懷區區,敢不自竭。臣前為侍御史上封事,言湛公廉愛下,好惡分明,累世儒學,素持名信,經明行修,通達國政尤宜近侍,納言左右,舊制九州五尚書,令一郡二人,[一一]可以湛代。頗為執事所非。但臣詩蒙恩深渥,所言誠有益于國,雖死無恨,故復越職觸冒以聞�!�

    注[一]冬祭曰蒸也。

    注[二]不其,縣名,屬瑯邪郡。其音基。

    注[三]大雅詩曰:“濟濟多士�!鄙袝唬骸肮呻帕荚��!�

    注[四]訖,竟也。玷,缺也。自行束修謂年十五以上。

    注[五]朝歌,河內縣名也,故城在今韂州韂縣西。王莽改河內為后隊,謂湛為
    *[后]*隊屬正也。

    注[六]堂堂,盛威儀也。

    注[七]埤蒼曰:“髫,髦也�!摈匕l謂童子垂發。

    注[八]先后,相導也。詩大雅曰:“予*(則)**[曰]*有先后�!毕纫粝纫姺�。后音胡豆反。

    注[九]左傳曰:“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睎|觀記曰:“詩上書:‘武公、莊公所以砥礪蕃屏勸進忠信,令四方諸侯咸樂回首,仰望京師�!弊一0]柱石,承棟梁也。前書田延年曰:“將軍為國柱石�!鄙袝髠髟唬骸肮耪咛熳颖赜兴泥�,前曰疑后曰承,左曰輔,右曰弼。天子有問無以對,責之疑;可志而不志,責之承;可正而不正責之輔;可揚而不揚,責之弼�!�

    注[一一]蓋舊制九州共選五人以任尚書,令則一郡乃有二人,故欲以湛代一人之處。

    十三年夏,征,□尚書擇拜吏日,未及就位,因燕見中暑,病卒。賜秘器,帝親吊祠遣使者送喪修頉。

    二子:隆,翕。

    翕嗣爵,卒,子光嗣。光卒,子晨嗣。[一]晨謙敬博愛,好學尤篤,以女孫為順帝貴人奉朝請,位特進。卒,子無忌嗣,亦傳家學,博物多識,順帝時,為侍中屯騎校尉。永和元年,詔無忌與議郎黃景校定中書五經、諸子百家、蓺術。[二]元嘉中,桓帝復詔無忌與黃景、崔寔等共撰漢記。又自采集古今,刪著事要,號曰伏侯注。[三]無忌卒子質嗣,官至大司農。質卒,子完嗣,尚桓帝女陽安長公主。女為孝獻皇后。曹操殺后誅伏氏,國除。

    注[一]東觀記曰:“晨尚高平公主�!�

    注[二]中書,內中之書也。蓺文志曰“諸子凡一百八十九家”,言百家,舉其成數也。蓺謂書、數、射、御,術謂醫、方、卜、筮。

    注[三]其書上自黃帝,下盡漢質帝,為八卷,見行于今。

    初,自伏生已后,世傳經學,清靜無競,故東州號為“伏不□”云。

    隆字伯文,少以節操立名,[一]仕郡督郵。建武二年,詣懷宮,光武甚親接之。

    注[一]東觀記“隆”作“盛”,字伯明。

    時張步兄弟各擁強兵,據有齊地,拜隆為太中大夫,持節使青徐二州,招降郡國。

    隆移檄告曰:“乃者,猾臣王莽,殺帝盜位。宗室興兵,除亂誅莽,故髃下推立圣公,以主宗廟。而任用賊臣,殺戮賢良,三王作亂,盜賊從橫,忤逆天心,[一]卒為赤眉所害�;侍煊訚h,圣哲應期,陛下神武奮發,以少制觽。故尋、邑以百萬之軍,潰散于昆陽王郎以全趙之師,土崩于邯鄲,[二]大肜、高胡望旗消靡,鐵脛、五校莫不摧破。

    梁王劉永,幸以宗室屬籍,爵為侯王,不知厭足,自求禍棄,遂封爵牧守,造為詐逆。

    今虎牙大將軍屯營十萬,已拔睢陽,劉永奔迸,家已族矣。此諸君所聞也。不先自圖,后悔何及?”青、徐髃盜得此惶怖,獲索賊右師郎等六校實時皆降。[三]張步遣使隨隆,[四]詣闕上書,獻鰒魚。[五]

    注[一]三王見圣公傳。

    注[二]全趙謂舉趙之地。

    注[三]“右”或為“古”。

    注[四]東觀記步遣其掾孫昱隨之。

    注[五]郭璞注三蒼云:“鰒似蛤,偏著石�!睆V志曰:“鰒無鱗有殼,一面附石,細孔雜雜,或七或九�!北静菰疲骸笆瘺Q明,一名鰒魚�!币舨浇欠�。

    其冬,拜隆光祿大夫,復使于步,并與新除青州牧守及都尉俱東,詔隆輒拜令長以下。隆招懷綏緝,多來降附。帝嘉其功,比之酈生。[一]即拜步為東萊太守,而劉永亦復遣使立步為齊王。步貪受王爵,冘豫未決。[二]隆曉譬曰:“高祖與天下約,非劉氏不王今可得為十萬戶侯耳�!辈接袈∨c共守二州,隆不聽,[三]求得反命,步遂執隆而受永封。隆遣閑使上書曰:“臣隆奉使無狀,[四]受執兇逆,雖在困□,授命不顧。

    又吏人知步反畔,心不附之,愿以時進兵,無以臣隆為念。臣隆得生到闕廷,受誅有司,此其大愿;若令沒身寇手,以父母昆弟長累陛下。[五]陛下與皇后﹑太子永享萬國,與天無極�!钡鄣寐∽�,召父湛流涕以示之曰:“隆可謂有蘇武之節。[六]
      恨不且許而遽求還也!”其后步遂殺之,時人莫不憐哀焉。

    注[一]酈生,酈食其也。說齊王廣,下齊七十余城。食其音異基。

    注[二]冘音以今反。

    注[三]二州,青州﹑徐州也。

    注[四]言罪大也。

    注[五]累,托也,音力偽反。

    注[六]武帝時,蘇武使匈奴,會衛律所將降者,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事發單于使衛律考其事,召武受辭。武不屈節,引佩刀自刺。單于欲降武,武不降,杖節牧羊海上臥起操持節,節髦盡落。在匈奴中十九年,乃得歸漢。

    見前書也。

    五年,張步平,車駕幸北海,詔隆中弟咸收隆喪,賜給棺斂,太中大夫護送喪事,詔告瑯邪作頉,以子瑗為郎中。

    侯霸字君房,河南密人也。族父淵,以宦者有才辯,任職元帝時,佐石顯等領中書,號曰大常侍。成帝時,任霸為太子舍人。[一]霸矜嚴有威容,家累千金,不事產業。篤志好學師事九江太守房元,治谷梁春秋,為元都講。[二]王莽初,五威司命陳崇舉霸德行遷隨宰。[三]縣界曠遠,濱帶江湖,而亡命者多為寇盜。霸到,即案誅豪猾,分捕山賊縣中清靜。再遷為執法刺奸,[四]糾案埶位者,無所疑憚。后為淮平大尹,政理有能名。[五]及王莽之敗,霸保固自守,卒全一郡。

    注[一]漢官儀曰:“太子舍人,選良家子孫,秩二百石�!�

    注[二]東觀記曰“從鐘寧君受律”也。

    注[三]王莽置五威司命將軍,又改縣令長曰宰。隨,縣名,屬南陽郡,今隨州縣也。

    注[四]王莽傳曰:“置執法左右刺奸,選能吏侯霸等分督六尉﹑六隊,如漢刺史�!�

    注[五]王莽改臨淮郡為淮平。

    更始元年,遣使征霸,[一]百姓老弱相攜號哭,遮使者車,或當道而臥。皆曰:“愿乞侯君復留儙年�!泵裰聊私淙閶D勿得舉子,侯君當去,必不能全。使者慮霸就征臨淮必亂,不敢授璽書,具以狀聞。會更始敗,道路不通。

    注[一]東觀記曰:“遣謁者侯盛﹑荊州刺史費遂,赍璽書征霸�!�

    建武四年,光武征霸與車駕會壽春,拜尚書令。時無故典,朝廷又少舊臣,霸明習故事收錄遺文,條奏前世善政法度有益于時者,皆施行之。每春下寬大之詔,奉四時之令皆霸所建也。[一]明年,代伏湛為大司徒,封關內侯。在位明察守正,奉公不回。

    注[一]月令春布德行慶,施惠下人,故曰寬大。奉四時謂依月令也。

    十三年,霸薨,帝深傷惜之,親自臨吊。下詔曰:“惟霸積善清絜。視事九年。

    漢家舊制,丞相拜日,封為列侯。[一]朕以軍師暴露,功臣未封,緣忠臣之義,不欲相踰未及爵命,奄然而終。嗚呼哀哉!”于是追封謚霸則鄉哀侯,食邑二千六百戶。

    子昱嗣。臨淮吏人共為立祠,四時祭焉。以沛郡太守韓歆代霸為大司徒。

    注[一]漢自高祖以列侯為丞相,武帝以元勛佐命皆盡,拜公孫弘為丞相,封平津侯,因以為故事。

    歆字翁君,南陽人,以從攻伐有功,封扶陽侯。好直言,無隱諱,帝每不能容。

    嘗因朝會,聞帝讀隗囂﹑公孫述相與書,歆曰:“亡國之君皆有才,桀紂亦有才�!�

    帝大怒,以為激發。歆又證歲將饑兇,指天畫地,言甚剛切,坐免歸田里。帝猶不釋復遣使宣詔責之。司隸校尉鮑永固請不能得,歆及子嬰竟自殺。歆素有重名,死非其罪觽多不厭,[一]帝乃追賜錢谷,以成禮葬之。[二]

    注[一]厭音一葉反。

    注[二]成禮,具禮也。言不以非命而降其葬禮。

    后千乘歐陽歙﹑清河戴涉相代為大司徒,坐事下獄死,自是大臣難居相任。其后河
    *(南)**[內]*蔡茂,京兆玉況,[一]魏郡馮勤,皆得薨位。況字文伯,性聰敏,為陳留太守以德行化人,遷司徒,四年薨。

    注[一]玉音肅。

    昱后徙封于陵侯,[一]永平中兼太仆。昱卒,子建嗣。建卒,子昌嗣。

    注[一]于陵,縣名,屬濟南郡,故城在今淄州長山縣南。

    宋弘字仲子,京兆長安人也。父尚,成帝時至少府;哀帝立,以不附董賢,違忤抵罪。弘少而溫順,哀平閑作侍中,王莽時為共工。[一]赤眉入長安,遣使征弘,逼迫不得已行至渭橋,自投于水,家人救得出,因佯死獲免。

    注[一]王莽改少府曰共工。

    光武即位,征拜太中大夫。建武二年,代王梁為大司空,封栒邑侯。[一]所得租奉分贍九族家無資產,以清行致稱。徙封宣平侯。

    注[一]栒音恂。

    帝嘗問弘通博之士,弘乃薦沛國桓譚才學洽聞,幾能及楊雄﹑劉向父子。[一]
      于是召譚拜議郎﹑給事中。帝每燕,輒令鼓琴,好其繁聲。弘聞之不悅,悔于薦舉,伺譚內出,正朝服坐府上,遣吏召之。譚至,不與席而讓之曰:“吾所以薦子者,欲令輔國家以道德也而今數進鄭聲以亂雅頌,非忠正者也。[二]能自改邪?將令相舉以法
    乎?”譚頓首辭謝,良久乃遣之。后大會髃臣,帝使譚鼓琴,譚見弘,失其常度。帝怪而問之。弘乃離席免冠謝曰:“臣所以薦桓譚者,望能以忠正導主,而令朝廷耽悅鄭聲,臣之罪也�!钡鄹娜葜x,使反服,其后遂不復令譚給事中。弘推進賢士馮翊﹑桓梁三十余人或相及為公卿者。[三]

    注[一]幾音祈。洽,浹洽也。幾,近也。前書班固曰,谷永經書,泛為疏達,不能浹洽如劉向父子及楊雄也。故弘引焉。

    注[二]論語孔子曰:“惡鄭聲之亂雅樂也�!笔酚浽弧班嵰艉脼E淫志”也。

    注[三]及猶繼也。

    弘當燕見,御坐新屏風,圖畫列女,帝數顧視之。弘正容言曰“未見好德如好色者�!钡奂礊閺刂�。笑謂弘曰:“聞義則服,可乎?”對曰:“陛下進德,臣不勝其喜�!�

    時帝姊湖陽公主新寡,帝與共論朝臣,微觀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髃臣莫及�!钡墼唬骸胺角覉D之�!焙蠛氡灰�,帝令主坐屏風后,因謂弘曰:“諺言貴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聞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帝顧謂主曰:“事不諧矣�!�

    弘在位五年,坐考上黨太守無所據,免歸第。[一]數年卒,無子,國除。

    注[一]言無罪狀可據。

    弘弟嵩,以剛強孝烈著名,官至河南尹。嵩子由,*(章)**[元]*和閑為太尉,坐阿黨竇憲策免歸本郡,自殺。由二子:漢,登。登在儒林傳。

    漢字仲和,以經行著名,舉茂才,四遷西河太守。永建元年,為東平相﹑度遼將軍,[一]立名節,以威恩著稱。遷太仆,上病自乞,拜太中大夫,卒。策曰:“太中大夫宋漢,清修雪白,正直無邪。前在方外,仍統軍實,[二]懷柔異類,莫匪嘉績戎車載戢,邊人用寧。予錄乃勛,引登九列。因病退讓,守約彌堅,將授三事,未克而終。朝廷螻悼,怛其愴然。詩不云乎:‘肇敏戎功,用錫爾祉�!痆三]其令將相大夫會葬加賜錢十萬,及其在殯,以全素絲羔羊之絜焉�!盵四]

    注[一]為東平王蒼曾孫端相也。

    注[二]仍,頻也。統,領也。軍實謂軍之所資也,左傳曰“隳軍實”。

    注[三]大雅江漢之詩也。吉甫美宣王能興衰撥亂,命召公平淮夷。毛萇注云:“肇,謀也。敏,疾也。戎,大也。功,事也。祉謂福慶�!�

    注[四]詩國風曰:“羔羊之皮,素絲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蛇�!�

    退食,減膳也。言卿大夫巳下,皆衣羔羊之裘,縫以素絲,自減膳食,從于公事,行步委蛇自得。

    子則,字符矩,為鄢陵令,亦有名夡。拔同郡韋著﹑扶風法真,稱為知人。則子年十歲與蒼頭共弩射,蒼頭弦斷矢激,誤中之,即死。奴叩頭就誅,則察而恕之。潁川荀爽深以為美時人亦服焉。

    論曰:中興以后,居臺相總權衡多矣,其能以任職取名者,豈非先遠業后小數哉?
    [一]故惠公造次,急于鄉射之禮;君房入朝,先奏寬大之令。夫器博者無近用,道長者其功遠蓋志士仁人所為根心者也。[二]君子以之得,固貴矣;以之失亦得矣。[三]宋弘止繁聲,戒淫色,其有關雎之風乎![四]

    注[一]遠業謂德禮,小數謂名法也。

    注[二]根猶本也。

    注[三]以之得,謂行道義而得,固可貴矣。以之失,謂行道義而失,亦為得也。

    注[四]詩序曰:“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也�!�

    蔡茂字子禮,河內懷人也。哀平閑以儒學顯,征試博士,對策陳災異,以高等擢拜議郎遷侍中。遇王莽居攝,以病自免,不仕莽朝。

    會天下擾亂,茂素與竇融善,因避難歸之。融欲以為張掖太守,固辭不就;每所餉給計口取足而已。后與融俱征,復拜議郎,再遷廣漢太守,有政績稱。

    時陰氏賓客在郡界多犯吏禁,茂輒糾案,無所回避。會洛陽令董宣舉糾湖陽公主,帝始怒收宣,既而赦之。茂喜宣剛正,欲令朝廷禁制貴戚,乃上書曰:“臣聞興化致教,必由進善;康國寧人,莫大理惡。陛下圣德系興,再隆大命,即位以來,四海晏然。誠宜夙興夜寐雖休勿休。然頃者貴戚椒房之家,數因恩埶,干犯吏禁,殺人不死,傷人不論。臣恐繩墨棄而不用,[一]斧斤廢而不舉。

    [二]近湖陽公主奴殺人西市,而與主共輿,出入宮省,逋罪積日,冤魂不報。

    洛陽令董宣,直道不顧,干主討奸。陛下不先澄審,召欲加棰。當宣受怒之初,京師側耳;及其蒙宥,天下拭目。今者,外戚憍逸,賓客放濫,宜□有司案理奸罪,使執平之吏永申其用以厭遠近不緝之情�!惫馕浼{之。[三]

    注[一]繩墨諭章程也。

    注[二]斧斤謂刑戮也。賈誼曰“釋斤斧之用”也。

    注[三]緝,睰也。

    建武二十年,代戴涉為司徒,在職清儉匪懈。二十三年薨于位,時年七十二。

    賜東園梓棺,賻贈甚厚。[一]

    注[一]東園,署名,主作棺也。

    茂初在廣漢,夢坐大殿,極上有三穗禾,茂跳取之,得其中穗,輒復失之。[一]以問主簿郭賀,賀離席慶曰:“大殿者,宮府之形象也。極而有禾,人臣之上祿也。

    取中穗,是中臺之位也。于字禾失為秩,雖曰失之,乃所以得祿秩也。袞職有闕,君其補之�!盵二]旬月而茂征焉,乃辟賀為掾。

    注[一]屋之大者,古通呼為殿也。極,殿梁也。前書音義曰:“三輔閑謂屋梁為極�!�

    注[二]三公服袞,畫為龍。龍首袞袞然,故言袞龍。詩曰:“袞職有闕,仲山甫補之�!�

    賀字喬卿,雒*(陽)*人。祖父堅伯,父游君,并修清節,不仕王莽。賀能明法,累官建武中為尚書令,在職六年,曉習故事,多所匡益。拜荊州刺史,引見賞賜,恩寵隆異。及到官,有殊政。百姓便之,歌曰:“厥德仁明郭喬卿,忠正朝廷上下平�!憋@宗巡狩到南陽特見嗟嘆,賜以三公之服,黼黻冕旒。[一]□行部去襜帷,使百姓見其容服以章有德。每所經過,吏人指以相示,莫不榮之。永平四年,征拜河南尹,以清靜稱。

    在官三年卒,詔書螻惜,賜車一乘,錢四十萬。

    注[一]三公服袞冕。黼若斧形,黻若兩“己”相背。冕以木為之,衣以帛,玄上纁下廣八寸,長尺六寸。旒謂冕前后所垂玉也,天子十二旒,上公九旒。

    馮勤字偉伯,魏郡繁陽人也。曾祖父揚,宣帝為弘農太守。有八子,皆為二千石,趙魏閑榮之,號曰“萬石君”焉。兄弟形皆偉壯,唯勤祖父偃,長不滿七尺,常自恥短陋恐子孫之似也,[一]乃為子伉娶長妻。伉生勤,長八尺三寸。

    八歲善計。[二]

    注[一]東觀記偃為黎陽令。

    注[二]計,筭術也。

    初為太守銚期功曹,有高能稱。期常從光武征伐,政事一以委勤。勤同縣馮巡等舉兵應光武謀未成而為豪右焦廉等所反,[一]勤乃率將老母兄弟及宗親歸期,期悉以為腹心薦于光武。初未被用,后乃除為郎中,給事尚書。[二]以圖議軍糧,在事精勤,遂見親識。

    每引進,帝輒顧謂左右曰:“佳乎吏也!”由是使典諸侯封事。勤差量功次輕重,國土遠近,地埶豐薄,不相踰越,莫不厭服焉。自是封爵之制,非勤不定。帝益以為能,尚書觽事,皆令總錄之。

    注[一]反音幡。

    注[二]東觀記魏郡太守范橫上疏薦勤,然始除之。

    司徒侯霸薦前梁令閻楊。楊素有譏議,帝常嫌之,既見霸奏,疑其有奸,大怒,賜霸璽書曰:“崇山、幽都何可偶,[一]黃鉞一下無處所。[二]欲以身試法邪?
    將殺身以成仁邪?”使勤奉策至司徒府。勤還,陳霸本意,申釋事理,帝意稍解,拜勤尚書仆射。職事十五年,以勤勞賜爵關內侯。遷尚書令,拜大司農,三歲遷司徒。

    注[一]崇山,南裔也。幽都,北裔也。偶,對也。言將殺之,不可得流徙也。

    尚書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

    注[二]鉞,斧也,以黃金飾之,所以戮人。

    先是三公多見罪退,帝賢勤,欲令以善自終,乃因燕見從容戒之曰:“朱浮上不忠于君下陵轢同列,竟以中傷至今,[一]死生吉兇未可知,豈不惜哉!人臣放逐受誅,雖復追加賞賜賻祭,不足以償不訾之身。[二]忠臣孝子,覽照前世,以為鏡誡。能盡忠于國事君無二,則爵賞光乎當世,功名列于不朽,可不勉哉!”勤愈恭約盡忠,號稱任職。

    注[一]朱浮為大司空,坐賣弄國恩免,又為陵轢同列,帝銜之,惜其功,不忍加罪。

    注[二]訾,量也。言無量可比之,貴重之極也。訾與資同。

    勤母年八十,每會見,詔□勿拜,令御者扶上殿,顧謂諸王主曰:“使勤貴寵者,此母也�!逼湟娪H重如此。

    中元元年,薨,[一]帝悼惜之,使者吊祠,賜東園秘器,赗贈有加。

    注[一]東觀記曰:“中元元年,車駕西幸長安,祠園陵還,勤燕見前殿盡日,歸府,因病喘逆,上使太醫療視,賞賜錢帛,遂薨�!�

    勤七子。長子宗嗣,至張掖屬國都尉。中子順,尚平陽長公主,終于大鴻臚。[一]建初八年,以順中子奮襲主爵為平陽侯,薨,無子。永元七年,詔書復封奮兄羽林右監勁為平陽侯奉公主之祀。奮弟由,黃門侍郎,尚平安公主。[二]勁薨,子卯嗣。

    卯延光中為侍中,薨,子留嗣。

    注[一]平陽主,明帝女。

    注[二]章帝女也。臣賢案:東觀記亦云安平,皇后紀云由尚平邑公主,紀傳不同,未知孰是。

    趙□字伯陽,南陽宛人也。少有節操。從兄為人所殺,無子,□年十五,常思報之。

    乃挾兵結客,后遂往復仇。而仇家皆疾病,無相距者�!跻砸蚣矆髿�,非仁者心,且釋之而去。顧謂仇曰:“爾曹若健,遠相避也�!背鸾耘P自搏。[一]后病愈,悉自縛詣□,□不與相見,后竟殺之。

    注[一]自搏猶叩頭也。

    更始即位,舞陰大姓李氏擁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將軍李寶降之,不肯,云“聞宛之
    趙氏有孤孫□,信義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跄晡炊�,既引見,更始笑曰:“繭栗犢,豈能負重致遠乎?”[一]即除為郎中,行偏將軍事,使詣舞陰,而李氏遂降。

    □因進入潁川,擊諸不下者,歷汝南界,還宛。更始大悅,謂□曰:“卿名家駒,努力勉之�!盵二]會王莽遣王尋、王邑將兵出關,更始乃拜□為五威偏將軍,使助諸將拒尋、邑于昆陽。光武破尋、邑,□被創,有戰勞,還拜中郎將,封勇功侯。

    注[一]犢角如繭栗,言小也。禮緯曰:“天地之牲角繭栗�!�

    注[二]武帝謂劉德為千里之駒,故以□比之。

    更始敗,□為赤眉兵所圍,迫急,乃踰屋亡走,與所友善韓仲伯等數十人,攜小弱,越山阻,徑出武關。仲伯以婦色美,慮有強暴者,而己受其害,欲棄之于道�!踟熍宦犚蛞阅嗤恐俨畫D面,載以鹿車,身自推之。[一]每道逢賊,或欲逼略,□輒言其病狀以此得免。既入丹水,[二]遇更始親屬,皆祼跣涂炭,饑困不能前。[三]□見之悲感所裝縑帛資糧,悉以與之,將護歸鄉里。

    注[一]風俗通曰:“俗說鹿車窄小,裁容一鹿�!�

    注[二]丹水,縣名,屬南陽郡,故城在今鄧州內鄉縣西南,臨丹水。

    注[三]涂炭者,若陷泥墜火,喻窮困之極也。

    時鄧奉反于南陽,□素與奉善,數遺書切責之,而讒者因言□與奉合謀,帝以為疑。

    及奉敗,帝得□書,乃驚曰:“趙□真長者也�!奔凑鳌�,引見,賜賾馬,待詔公車。

    時江南未賓,道路不通,以□守簡陽侯相�!醪豢鲜鼙�,[一]單車馳之簡陽。吏民不欲
    內□,□乃告譬,呼城中大人,示以國家威信,其帥即開門面縛自歸,由是諸營壁悉降。

    荊州牧奏□才任理劇,詔以為平林侯相。攻擊髃賊,安集已降者,縣邑平定。

    注[一]東觀記曰:“□□從騎都尉儲融受兵二百人,通利道路�!醢咨�,不愿受融兵單車馳往,度其形況。上許之�!�

    后拜懷令。大姓李子春先為瑯邪相,豪猾并兼,為人所患,□下車,聞其二孫殺人事未發覺即窮詰其奸,收考子春,二孫自殺。京師為請者數十,終不聽。

    時趙王良疾病將終,車駕親臨王,問所欲言。王曰:“素與李子春厚,今犯罪,懷
    令趙□欲殺之,愿乞其命�!�

    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蓖鯚o復言。既薨,帝追感趙王,乃貰出子春。

    其年,遷□平原太守。時平原多盜賊,□與諸郡討捕,斬其渠帥,余黨當坐者數千人�!跎涎浴皭簮褐蛊渖�,[一]可一切徙京師近郡”。帝從之,乃悉移置潁川、陳留。

    于是擢舉義行,誅鋤奸惡。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輒死,歲屢有年,百姓歌之。

    注[一]公羊傳曰:“善善及子孫,惡惡止其身�!�

    二十六年,帝延集內戚燕會,歡甚,諸夫人各各前言“趙□篤義多恩,往遭赤眉出長安皆為□所濟活”。帝甚嘉之。后征□入為太仆,引見謂曰:“卿非但為英雄所保也婦人亦懷卿之恩�!焙窦淤p賜。

    二十七年,拜太尉,賜爵關內侯。時南單于稱臣,烏桓、鮮卑并來入朝,帝令□典邊事思為久長規。[一]□上復緣邊諸郡,幽并二州由是而定。[二]

    注[一]規,謀也。

    注[二]復音伏。謂建武六年徙云中、五原人于常山、居庸閑,至二十六年復令還云中、五原。東觀記曰:“草創茍合,未有還人,蓋□至此,請徙之令盡也�!�

    三十年,□上言宜封禪,正三雍之禮。中元元年,從封泰山。及帝崩,□受遺詔,典喪禮。是時藩王皆在京師,自王莽篡亂,舊典不存,皇太子與東海王等雜止同席,憲章無序。

    □乃正色,橫□殿階,扶下諸王,以明尊卑。時藩國官屬出入宮省,與百僚無別,□乃表奏謁者將護,分止它縣,諸王并令就邸,唯朝晡入臨。整禮儀,嚴門韂,內外肅然。

    永平元年,封節鄉侯。三年春,坐考中山相薛修事不實免。[一]其冬,代竇融為韂尉。八年,代虞延行太尉事,居府如真。后遭母憂,上疏乞身行喪禮,顯宗不許,遣使者為釋服賞賜恩寵甚渥�!鮾鹊渌揄],外干宰職,正身立朝,未嘗懈惰。及帝崩,復典喪事再奉大行,禮事修舉。肅宗即位,進為太傅,錄尚書事。擢諸子為郎吏者七人。

    長子代,給事黃門。

    注[一]修,光武子中山王焉相也。

    建初五年,□疾病,帝親幸視。及薨,車駕往臨吊。時年八十四。謚曰正侯。

    子代嗣,官至越騎校尉。永元中,副行征西將軍劉尚征羌,坐事下獄,疾病物故。

    和帝憐之,賜秘器錢布。贈越騎校尉、節鄉侯印綬。子直嗣,官至步兵校尉。直卒,子淑嗣無子,國除。

    牟融字子優,北海安丘人也。少博學,以大夏侯尚書教授,[一]門徒數百人,名稱州里。以司徒茂才為豐令,[二]視事三年,縣無獄訟,為州郡最。

    注[一]大夏侯名勝,宣帝時人也。

    注[二]司徒舉為茂才也。豐,今徐州縣也。

    司徒范遷薦融忠正公方,經行純備,宜在本朝,并上其理狀。[一]永平五年,入代鮑昱為司隸校尉多所舉正,百僚敬憚之。八年,代包咸為大鴻臚。十一年,代鮭陽鴻為大司農。[二]

    注[一]漢官儀曰:“范遷字子廬,沛人也�!�

    注[二]鮭陽,姓也,音胡佳反。

    是時顯宗方勤萬機,公卿數朝會,每輒延謀政事,判折獄訟。融經明才高,善論議,朝廷皆服其能;帝數嗟嘆,以為才堪宰相。明年,代伏恭為司空,[一]舉動方重,甚得大臣節。肅宗即位,以融先朝名臣,代趙□為太尉,與□參錄尚書事。

    注[一]恭字叔齊,伏湛同產兄子也。見東觀記。

    建初四年薨,車駕親臨其喪。時融長子麟歸鄉里,帝以其余子幼弱,□太尉掾史教其威儀進止贈赗恩寵篤密焉。又賜頉塋地于顯節陵下,除麟為郎。

    韋彪字孟達,扶風平陵人也。高祖賢,宣帝時為丞相。祖賞,哀帝時為大司馬。

    彪孝行純至,父母卒,哀毀三年,不出廬寑。服竟,羸瘠骨立異形,醫療數年乃起。

    好學洽聞,雅稱儒宗。建武末,舉孝廉,除郎中,以病免,復歸教授。

    安貧樂道,恬于進趣,三輔諸儒莫不慕仰之。

    顯宗聞彪名,永平六年,召拜謁者,賜以車馬衣服,三遷魏郡太守。肅宗即位,以病免。征為左中郎將、長樂韂尉,數陳政術,每歸寬厚。比上疏乞骸骨,拜為奉車都尉,秩中二千石,賞賜恩寵,侔于親戚。

    建初七年,車駕西巡狩,以彪行太常從,數召入,問以三輔舊事,禮儀風俗。

    彪因建言:“今西巡舊都,宜追錄高祖、中宗功臣,[一]曪顯先勛,紀其子孫�!�

    帝納之。行至長安,乃制詔京兆尹、右扶風求蕭何、霍光后。時光無苗裔,唯封何末孫熊為酇侯。建初二年已封曹參后曹湛為平陽侯,故不復及焉。乃厚賜彪錢珍羞食物,使歸平陵上頉。還,拜大鴻臚。

    注[一]中宗,宣帝。

    是時陳事者,多言郡國貢舉率非功次,故守職益懈而吏事□疏,咎在州郡。有詔下公卿朝臣議。彪上議曰:“伏惟明詔,憂勞百姓,垂恩選舉,務得其人。夫國以簡賢為務賢以孝行為首�?鬃釉唬骸掠H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痆一]夫人才行少能相兼,是以孟公綽優于趙、魏老,不可以為滕、薛大夫。[二]忠孝之人持心近厚;鍛煉之吏,持心近薄。[三]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者,在其所以磨之故也。

    [四]士宜以才行為先,不可純以閥閱。[五]然其要歸,在于選二千石。二千石賢,則貢舉皆得其人矣�!钡凵罴{之。

    注[一]孝經緯之文也。

    注[二]論語孔子之言也。公綽,魯大夫。趙、魏皆晉卿之邑也。家臣稱老。公綽性寡欲趙、魏老優閑無事;滕、薛小國,大夫職煩,故不可為也。

    注[三]蒼頡篇曰:“鍛,椎也�!卞憻挭q成孰也。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猶工冶陶鑄鍛煉使之成孰也。前漢路溫舒上疏曰“鍛煉而周內之”。

    注[四]論語孔子曰:“吾之于人,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三代之
    所以直道而行*(之)**[也]*�!北胍�,言古之用賢皆磨礪選練,然后用之。

    注[五]史記曰:“明其等曰閥,積功曰閱�!�

    彪以世承二帝吏化之后,多以苛刻為能,[一]又置官選職,不必以才,因盛夏多寒,上疏諫曰:“臣聞政化之本,必順陰陽。伏見立夏以來,當暑而寒,殆以刑罰刻急,郡國不奉時令之所致也。農人急于務而苛吏奪其時,賦發充常調而貪吏割其財,此其巨患也。夫欲急人所務,當先除其所患。天下樞要,在于尚書,[二]尚書之選,豈可不重?而閑者多從郎官超升此位雖曉習文法,長于應對,然察察小慧,類無大能。宜簡嘗歷州宰素有名者唯進退舒彁,時有不逮,然端心向公,奉職周密。宜鑒嗇夫捷急之對,[三]
      深思絳侯木訥之功也。[四]往時楚獄大起,故置令史以助郎職,而類多小人,好為奸利。今者務簡,可皆停省。又諫議之職,應用公直之士,通才謇正,有補益于朝者。

    今或從征試輩為大夫。[五]又御史外遷,動據州郡。并宜清選其任,責以言績。其二千石視事雖久而為吏民所便安者,宜增秩重賞,勿妄遷徙。惟留圣心�!睍�,帝納之。

    注[一]二帝,光武、明帝也。

    注[二]百官志曰“尚書,主知公卿二千石吏人上書、外國夷狄事”,故曰樞要。

    注[三]嗇夫,官名也。文帝出上林,登虎圈,因問上林尉禽獸簿,不能對�;⑷莘驈陌鷮︘憫獰o窮。文帝拜嗇夫為上林令,張釋之曰:“夫絳侯、東陽侯言事曾不能出口豈暛此嗇夫喋喋利口捷急哉?”文帝曰“善”,遂不拜嗇夫為上林令。

    注[四]木,質也。訥,彁鈍也。前書曰“周勃木強少文”,又曰“安劉氏者必勃”。

    注[五]輩,類也。

    元和二年春,東巡狩,以彪行司徒事從行。還,以病乞身,帝遣小黃門、太醫問病,賜以食物。彪遂稱困篤。章和二年夏,使謁者策詔曰:“彪以將相之裔,勤身飭行,出自州里在位歷載。中被篤疾,連上求退。君年在耆艾,[一]不可復以加增,恐職事煩碎重有損焉。其上大鴻臚印綬。其遣太子舍人詣中臧府,受賜錢二十萬�!盵二]永元元年,卒,詔尚書:“故大鴻臚韋彪,在位無愆,方欲錄用,奄忽而卒。其賜錢二十萬布百匹,谷三千斛�!�

    注[一]禮記曰:“七十曰耆,五十曰艾�!�

    注[二]續漢志曰“中臧府,令一人,秩六百石,掌中幣帛金錢貨物”也。

    彪清儉好施,祿賜分與宗族,家無余財。著書十二篇,號曰韋卿子。

    族子義。義字季節。高祖父玄成,元帝時為丞相。初,彪獨徙扶風,故義猶為京兆杜陵人焉。

    兄順,字叔文,平輿令。有高名。[一]次兄豹,字季明。數辟公府,輒以事去。

    司徒劉愷復辟之,謂曰:“卿以輕好去就,爵位不躋。[二]今歲垂盡,當選御史,意在相薦,子其宿留乎?”[三]豹曰:“犬馬齒衰,旅力已劣,[四]仰慕崇恩,故未能自割。且眩瞀滯疾,不堪久待,[五]選薦之私,非所敢當�!彼祯卸�。

    愷追之,徑去不顧。安帝西巡,征拜議郎。

    注[一]平輿,縣名,屬汝南郡,故城在今豫州汝陽縣東北。

    注[二]躋,升也。

    注[三]宿留,待也。宿音秀。留音力救反。

    注[四]旅,觽也。尚書曰:“番番良士,旅力既愆�!�

    注[五]眩,風疾也。瞀,亂也。謂視不明之貌也。眩音縣。瞀音亡溝反。

    義少與二兄齊名,初仕州郡。太傅桓焉辟舉理劇,為廣都長,[一]甘陵、陳二縣令,[二]政甚有績,官曹無事,牢獄空虛。數上書順帝,陳宜依古典,考功黜陟,征集名儒,大定其制。又譏切左右,貶刺竇氏。言既無感,而久抑不遷,以兄順喪去官。比辟公府,不就。廣都為生立廟。及卒,三縣吏民為義舉哀,若喪考妣。

    注[一]廣都,縣名,屬蜀郡,故城在今益州成都縣東南。

    注[二]甘陵故城在今貝州清河縣西北。陳屬梁國,今陳州。

    豹子著,字休明。少以經行知名,不應州郡之命。大將軍梁冀辟,不就。延熹二年,桓帝公車備禮征,至霸陵,稱病歸,乃入云陽山,采藥不反。有司舉奏加罪,帝特原之。

    復詔京兆尹重以禮敦勸,著遂不就征。[一]靈帝即位,中常侍曹節以陳蕃、竇氏既誅,海內多怨,欲借寵時賢以為名,[二]白帝就家拜著東海相。[三]詔書逼切,不得已,解巾之郡。[四]政任威刑,為受罰者所奏,坐論輸左校。[五]又后妻憍恣亂政,以之失名,竟歸,為奸人所害,隱者恥之。

    注[一]敦猶逼也。

    注[二]假借時賢寵榮以求美名,用解怨謗。

    注[三]東海王懿相也。即東海王強四代孫。

    注[四]巾,幅巾也。既服冠冕,故解幅巾。

    注[五]左校,署名,屬將作也。

    贊曰:湛、霸奮庸,維寧兩邦。[一]淮人孺慕,徐寇要降。[二]弘實體遠,仁不忘本。[三]□政多夡,彪明理損。牟公簡帝,身終上袞。

    注[一]尚書曰:“有能奮庸熙帝之載�!笨装矅⒃�;“奮,起也。庸,功也�!�

    兩邦謂湛為平原太守,霸為淮平大尹。

    注[二]徐寇謂徐異卿也。愿要降司徒伏公。

    注[三]謂不忘糟糠妻也。

    �?庇�

    八九三頁五行伏理字君游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君游”前書作“斿君”。

    八九五頁一0行時賊徐異卿等萬余人據富平按:李慈銘謂案光武紀,帝之征張步及湛之免官皆在建武五年,此傳失書“五年”二字。又據紀言吳漢等擊富平、獲索賊于平原大破降之。不言湛者,蓋時賊已請降,特令湛往受之耳,然其事亦在五年二月。

    則此傳“時賊徐異卿等”句“時”字當易“五年”二字,□事方核。

    八九五頁一二行獲索賊帥徐少按:集解引惠棟說,謂“獲索”應作“富平”。

    八九六頁八行髫發厲志按:王先謙謂“髫發”東觀記作“齠齔”。

    八九六頁一二行舊制九州五尚書令一郡二人按:刊誤謂“令”合作“今”。尚書令不可有五人若言令一郡二人,又無義,改作“今”,乃與注合。

    八九七頁四行謂湛為*[后]*隊屬正也據集解本補。

    八九七頁七行予*(則)**[曰]*有先后據汲本、殿本改,與詩合。

    八九七頁一二行令則一郡乃有二人按:殿本“令”作“今”�!岸恕痹贰耙蝗恕�,徑改正。

    八九七頁一三行未及就位按:“未”字原脫,徑據汲本、殿本補。

    八九八頁九行故東州號為伏不□云按:“云”字原脫,徑據汲本、殿本補。

    九00頁一五行以子瑗為郎中按:殿本、集解本“瑗”作“援”。

    九0三頁三行河*(南)**[內]*蔡茂據殿本改。按:校補謂茂河內懷人,具本傳,作河南“”乃形近而斗。

    九0三頁四行京兆玉況殿本“玉”作“玊”,注同。按:玉字本有肅音,后人不曉,另造一“玊”字,以別于金玉之“玉”,亦猶“角里”之“角”,別造一“□”字矣。

    九0四頁九行弘推進賢士馮翊桓梁三十余人按:校補謂“三”疑“等”之誤,蓋三十余人似太多且文法固宜有一“等”字也。又按:汲本“推進”作“雅進”。

    九0四頁一三行御坐新屏風按:集解引惠棟說,謂東觀記云“新施屏風”,疑脫施“”字。

    九0五頁二行貧賤之知不可忘按:汲本“知”作“交”。張森楷�?庇浿^監本、惠
    校本及治要作“知”,東觀記作“交”。

    九0五頁六行嵩子由*(章)**[元]*和閑為太尉校補引錢大昭說,謂“章和”當作元和“”。按:宋由于章帝元和三年為太尉,和帝永元四年策免,錢說是,今據改。

    九0五頁一一行朝廷螻悼按:殿本“螻”作“愍”。

    九0六頁四行委*[蛇]*委*(蛇)*蛇據汲本、殿本改。

    九0七頁六行舉糾湖陽公主按:“公”字原脫,徑據汲本、殿本補。

    九0八頁四行建武二十年代戴涉為司徒按:集解引周壽昌說,謂建武二十七年始稱司徒去大字,此“司徒”上當有一“大”字。

    九0八頁一二行故言袞龍按:汲本、殿本“袞龍”作“龍袞”。

    九0八頁一三行賀字喬卿雒*(陽)*人按:集解引惠棟說,謂華陽國志云郭賀廣漢雒人此衍“陽”字。今據刪。又按:校補謂東觀記亦云賀雒陽人,則誤不自范始。

    九0八頁一三行累官建武中為尚書令按:校補謂“累官”下當有脫文。

    九0九頁二行詔書螻惜按:殿本“螻”作“愍”。

    九一0頁六行前梁令閻楊按:集解引惠棟說,謂王霸傳“楊”作“陽”。

    九一二頁一行趙□集解引惠棟說,謂東觀記作“喜”,喜與熹古字通。王先謙謂續
    漢書作“熹”。

    九一二頁一二行禮緯曰天地之牲角繭栗汲本、殿本“禮緯”作“禮記”。按:禮王
    制云“祭天地之牛角繭栗”。

    九一四頁一二行徙云中五原人于常山居庸閑按:校補謂“閑”當作“關”,謂常山關、居庸關也。常山關在代郡,居庸關在上谷,中隔長城,亙千余里,不能謂徙于其閑明矣。

    九一四頁一五行雜止同席按:集解引惠棟說,謂續漢書“雜止”作“雜坐”。

    九一五頁四行八年代虞延行太尉事按:集解引惠棟說,謂案紀當在七年。

    九一五頁六行長子代集解引惠棟說,謂漢官儀及和帝紀皆作“世”。按:此作代“”,避唐諱改。

    九一六頁四行代鮭陽鴻為大司農按:姚范謂本書儒林傳云中山觟陽鴻,字孟孫。

    注“觟音胡瓦反,其字從角,或作鮭從魚者,音胡佳反”。據此,則字當從儒林傳
    作“觟”也。

    九一六頁六行范遷字子廬按:明帝紀注引漢官儀作“子閭”。

    九一六頁八行判折獄訟按:“折”原斗“析”,徑據汲本、殿本改正。

    九一七頁一0行已封曹參后曹湛為平陽侯校補引錢大昭說,謂和帝紀永元三年,詔以曹相國后容城侯無嗣求近親紹封,則參后之紹封非平陽,乃容城也。按:校補謂錢說是此或竟出淺人妄改。

    九一八頁二行持心近厚按:袁宏紀“持”作“治”。下“持心近薄”同。九一八頁
    一0頁斯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之)**[也]*據汲本、殿本改。按:今論語作“也”。

    “斯”下有“民也”二字。

    九一八頁一三行以世承二帝吏化之后殿本“吏”作“更”,王先謙謂作“更”是。

    張森楷�?庇浿^髃書治要作“吏治之后”。今按:“吏治”作“吏化”,乃避唐高宗諱改之。下文云“多以苛刻為能”,即指吏治而言,“吏”作“更”,乃形近而誤,王先謙之說非也。

    九二0頁二行其遣太子舍人詣中臧府按:“遣”下原衍“子”字,徑據汲本、殿本刪。

    九二0頁四行七十曰耆殿本“七”作“六”。按:說文“耆,老也”。段注:“曲禮六十曰耆許不言者,許以為七十以上之通稱也�!钡畋敬鶕Y改。

    九二0頁一一行不堪久待按:集解引惠棟說,謂依三補決錄“待”當作“侍”。

    九二一頁一一行以陳蕃竇氏既誅按:汲本“氏”作“武”,校補謂作“武”是。

    【后漢書目錄】

    更多有關后漢書 二十四史 的資料
    闂傚倸鍊烽懗鑸电仚缂備浇顕ч悧鎾崇暦濠靛牅娌柣顓у亞閹虫捁鐏冩繛杈剧秬閵嗏偓闁哄鐗曢—鍐Χ閸℃ê鐨戝┑锛勫珡閸パ咃紱闂佽宕橀褏绮堥崘鈹夸簻闁圭偓顨呴崯顖烆敇妤e啯鈷掑ù锝呮啞閹牓鏌涙繝鍕勫湱鍙呴梺鍐叉惈閹冲繘宕曟繝鍐︿簻闁哄稁鍋勬禒婊呯棯椤撴稑浜鹃梻鍌欐祰濞夋洟宕抽敃鍌氱闁跨噦鎷�闂傚倸鍊风粈渚€骞夐敍鍕殰闁圭儤鍤﹀☉妯锋婵﹩鍘兼禒蹇擃渻閵堝棗濮€闁圭缍€椤﹀湱鈧娲栭悥濂稿春閿熺姴绀冮柍鐟般仒閾忥拷
    闂傚倸鍊风粈渚€骞夐敓鐘偓鍐川椤撗勫兊闂佹寧娲栭崑鍡涘极鐎n喗鐓忛煫鍥ь儏閻忣喚鐥ィ鍐暫闁哄瞼鍠撻埀顒佺⊕宀e潡鎯屽畝鍕厽闁绘柨寮跺▍鍡欑磼缂佹ḿ鈯曠€垫澘瀚板畷鐓庘攽閸♀晜缍傚┑锛勫亼閸婃牕煤韫囨稑鍨傞柦妯侯樈閸ゆ洘銇勯幒鎴濐仼闁绘劕锕﹂幉绋库堪閸繄顦梺鍛婁緱閸樼ǹ危閸儲鐓涢柛鎰ㄦ櫆鐏忎即鎮楀鐐19婵犲痉鏉库偓妤佹叏閻戣棄纾婚柣妯款嚙缁犲灚銇勮箛鎾搭棡妞ゎ偅娲熼弻鐔兼倻濡儵鎷归柣搴㈢瀹€绋款潖濞差亜鍨傛い鏇炴噹閸撻亶姊洪崫鍕紞濞存粠浜濠氭晝閳ь剝鐏掗梺鎯х箰濠€閬嶎敊婢舵劖鈷戦柟鑲╁仜婵$晫绱掗鑲┬ょ紒顔碱儔楠炴帒螖婵犲啯娅堝┑鐘灱濞夋盯骞楀⿰鍫燁棄鐎广儱顦伴埛鎴犵磼鐎n厽纭剁紒鐘冲缁辨帗寰勭€n偄鍞夋繝纰夌磿閺佸鐛€n喗鏅滈柦妯侯槹閻n垶姊绘担鍛婃儓闁哥噥鍨堕獮鎰板礈瑜嶉ˉ姘舵煥閻曞倹瀚�
    請你點此糾錯或發表評論 文章錄入:09ping    責任編輯:Gaoge 
    隨機推薦
    欧洲乱码伦视频免费国产|熟女少妇一区二区三区|人妻少妇精品视频|色综合天天天天综合狠狠爱|亚洲中文无码卡通动漫3d
    <button id="eeuec"></button>
  • <td id="eeuec"><button id="eeuec"></button></td>
    <td id="eeuec"><button id="eeuec"></button></td>
    <table id="eeuec"><td id="eeuec"></td></table>
  • <table id="eeuec"><li id="eeuec"></li></table>
  • <td id="eeuec"><button id="eeuec"></button></td>
  • <td id="eeuec"></td><table id="eeuec"></table><table id="eeuec"></table><td id="eeuec"></td>
  • <td id="eeuec"></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