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eeuec"></button>
  • <td id="eeuec"><button id="eeuec"></button></td>
    <td id="eeuec"><button id="eeuec"></button></td>
    <table id="eeuec"><td id="eeuec"></td></table>
  • <table id="eeuec"><li id="eeuec"></li></table>
  • <td id="eeuec"><button id="eeuec"></button></td>
  • <td id="eeuec"></td><table id="eeuec"></table><table id="eeuec"></table><td id="eeuec"></td>
  • <td id="eeuec"></td>
  • 闂傚倸鍊搁崐椋庣矆娓氣偓楠炲鏁撻悩鍐叉疄闂佸憡鎸嗛崨顖滃帬闂備胶绮崹鐓幬涢崟顓犱笉闁绘柨鍚嬮悡娑㈡倶閻愰鍤欓柛鏃€绮撻弻宥夋煥鐎n偄纾抽梺鍝勬湰缁嬫垿鍩ユ径鎰潊闁绘ê宕弸鍫ユ⒒娴h鍋犻柛濞у洤绠柨鐕傛嫹 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閻戣姤鍊块柨鏇炲€哥粈澶愭煛瀹ュ骸骞戦柍褜鍓欓崯顖氼嚗閸曨偆鏆嗛柍褜鍓熷畷鈥愁潩閼哥數鍘介梺鍝勫€搁悘婵嬪箖閹达附鐓曢幖杈剧磿鏁堥梺鍝勬湰閻╊垰顕i幘顔嘉╅柕澶堝€楅弫鏍ㄧ節濞堝灝娅欑紒韫矙閹囧箻鐠囪尙鐣洪悷婊呭鐢宕愰悜鑺ョ厱婵炲棗娴氬Ο鍫熶繆椤愮姴鍔︽慨濠傛惈鐓ら悹浣哥-閸戝綊姊洪崷顓€褰掑疮閸ф鍋╅柣鎴eГ閸婂鏌﹀Ο鐚寸礆闁冲搫鍟崰鎰偓骞垮劚閹冲寮搁弮鍫熺厽婵☆垵鍋愮敮娑㈡煃闁垮娴柡灞剧洴楠炲洭鍩℃担鍓茬€撮梻浣规偠閸婃劙宕戦幘缈犵箚闁绘劦浜滈埀顒佺墪鐓ら柍鍝勬噹缁狀垶鏌ㄩ悤鍌涘 闂傚倸鍊搁崐椋庢濮橆兗缂氱憸宥堢亱濠德板€曢幊蹇涘疾濠靛鐓忛柛顐g箘婢ф垵霉濠婂啰绉洪柡灞剧洴楠炴﹢鎳犻鈧俊鑺ョ節濞堝灝鐏犻柕鍫熸倐瀵濡舵径濠勵槶闂佸湱绮敮鎺楃嵁鐎n喗鈷戠紒瀣儥閸庢劙鏌熼幖浣虹暫闁糕斁鍋撳銈嗗笒閿曪妇绮旈棃娴㈢懓饪伴崟顓犵杽闂佺粯鎼╅崜鐔笺€佸Δ鍛<婵犲﹤鎷戠槐鏌ユ⒒娴g瓔鍤冮柛銊ラ叄瀹曠喖顢曢埄鍐┾枙婵犵數濮烽。浠嬪礈濠靛ǹ浜归柛鎰典簴閸嬫挸顫濋悡搴㈢彎濡ょ姷鍋涚换姗€骞冮埡鍛瀭妞ゆ劑鍩勯埀顒佺洴閹鎲撮崟顒傤槬濠电偛鐪伴崝鎴︾嵁婢跺本宕夐柕濞у拑绱抽梻浣呵归張顒€顫濋妸锔芥珷婵炴垶鐟ょ换鍡涙煕濞嗗浚妲告繛鎼櫍閺岀喖顢涘▎鎴犵崲闂佽桨鐒﹂幑鍥极閹剧粯鏅搁柨鐕傛嫹 闂傚倸鍊搁崐椋庣矆娓氣偓婵″爼骞栨担纰樺亾閸岀偞鏅濋柍褜鍓熼垾鏃堝礃椤旇偐顔婇梺鐟板暱閻栥垽宕熼銈囩嵁闂佽鍑界紞鍡涘礂濮椻偓瀵悂寮介鐔哄幍闂佺ǹ绻楅崑鎰板汲濮椻偓閺屾盯濡搁妷锔藉創闂佷紮绲块崗姗€鐛惔銊﹀殟闁靛/鍐ㄧ疄闂傚倷鐒︾€笛囧蓟閵娾晛绠规い鎰剁导缁诲棝鏌涜椤ㄥ棝鎮¢弴銏$厪闁割偅绻冮崵鍥煕濞嗗繐顏柟渚垮妽缁绘繈宕掑Ο杞板垝闁诲氦顫夊ú蹇涘礉閹达箑钃熼柛銉墯閺呮繈鏌嶈閸撴瑩鍩㈤幘缁樻櫢闁跨噦鎷� 婵犵數濮烽弫鎼佸磻閻愬搫鍨傞柛顐f礀缁犲綊鏌嶉崫鍕櫣闁活厽顨婇弻宥堫檨闁告挾鍠栧璇差吋閸偅顎囬梻浣告啞閹稿鎮烽埡浣烘殾妞ゆ牜鍎愰弫宥夋煟閹邦剙绾ч弶鍫濈墦閺岀喖宕楅懖鈺傛闂佸憡鏌ㄩ懟顖濈亱濠殿喗銇涢崑鎾绘煛鐏炲墽娲村┑锛勫厴椤㈡瑩鎮℃惔顔芥祰濠碉紕鍋戦崐銈夊磻閸曨垁鍥偨缁嬭法鐣洪悷婊呭鐢帡鎮欐繝鍕枑婵犲﹤鐗婇崑鍌炴煕韫囨洦鍎犲ù婊勭矒閺屻劌鈹戦崱妤婁紑闂佹椿鍘介悷锕傚箞閵婏妇绡€闁稿本绋戞禒鎾倵鐟欏嫭绀嬪ù婊嗘硾椤曪綁骞橀钘変汗闂佸壊鐓堥崑鍕汲閿濆鈷掑ù锝呮啞閹牊銇勯敃鍌欐喚鐎规洘娲熼獮瀣晝閳ь剛绮婚鐐寸叆闁绘洖鍊圭€氾拷 婵犵數濮烽弫鎼佸磻閻愬搫鍨傞柛顐f礀缁犲綊鏌嶉崫鍕櫣闁活厽顨婇弻宥堫檨闁告挾鍠栧璇差吋閸偅顎囬梻浣告啞閹稿鎮烽埡浣烘殾妞ゆ牜鍋涚粻顔剧磼濞戞﹩鍎愰柡鍜佷邯濮婃椽妫冨☉姘辩杽闂佺ǹ锕ュú鏍亱濠殿喗銇涢崑鎾绘煛鐏炲墽娲村┑锛勫厴椤㈡瑩鎳¢妶鍡樻濠电姷顣介埀顒€鍟跨痪褔鏌熼鐓庘偓鍨嚕鐠囨祴妲堟俊顖涚矋濡啫鐣烽悢纰辨晢闁告劑鍔嶉崐鏇犵磽閸屾艾鈧兘鎮為敃鍌樷偓鍐川閺夋垹鐤囬棅顐㈡处閹割喚绱撳顓滀簻闊洦鎸炬晶娑㈡煛閸涱喗鍊愰柡灞诲姂閹倝宕掑☉姗嗕紦
    闂傚倸鍊搁崐椋庢濮橆兗缂氱憸宥堢亱濠德板€曢幊蹇涘疾濠靛鐓忓璺虹墕閸旂敻鏌ら弶鎸庡仴闁哄矉缍侀獮鍥敊閻撳骸顬嗛梻浣规偠閸婃洜绮旇ぐ鎺戣摕婵炴垶顭傞弮鍫濈闁靛ǹ鍎遍ˉ搴㈢節绾版ɑ顫婇柛銊ゅ嵆楠炲﹤顫滈埀顒€顕f繝姘亜闁稿繐鍚嬮崯锝夋⒑缁嬫寧婀伴柤褰掔畺閹敻鎮㈤崗灏栨嫼闂備緡鍋嗛崑娑㈡嚐椤栨稒娅犳い鏂款潟娴滄粓鏌熺€涙ḿ绠栭柛锝呯秺閺屻劑寮村Ο铏逛紙濡炪們鍨哄Λ鍐ㄧ暦閸楃偐鏋庨柟鏉垮绾偓闂傚倸鍊烽懗鍫曪綖鐎n喖绀嬮柛顭戝亞閺嗭附淇婇悙顏勨偓銈夊磻閸曨垁鍥偨缁嬭法鐣洪悷婊呭鐢帡鎮欐繝鍥ㄢ拺闁割煈鍣崕蹇斻亜韫囥儲瀚� 濠电姷鏁告慨鐑藉极閹间礁纾婚柣鎰斀缂傛碍绻涢崱妯诲碍閹兼潙锕弻銈囧枈閸楃偛鈷夋繝娈垮枟婵炲﹪寮昏缁犳盯鏁愰崨顒傛晼闂備礁纾划顖毼涢崘顔艰摕闁哄洢鍨归柋鍥ㄧ節闂堟稒锛嶅ù灏栧亾濠碉紕鍋戦崐鏇犳崲閹版壋鈧箑鐣¢柇锔界稁濠电偛妯婃禍婊呯不閻㈠憡鐓欓柣鎴炆戠粈鈧銈呮禋閸樺ジ鍩為幋锔藉亹妞ゆ劦婢€婢规洘淇婇悙顏勨偓鏇犳崲閹邦儵娑樷槈濡粍鐩、娑㈡倷鐎电ǹ骞堥柣鐔哥矊闁帮綁濡撮崘顔煎耿婵炴垵纾粙蹇旂節閵忥絽鐓愰柛鏃€鐗犲畷鎴︽晲婢跺鍘遍梺闈涱槴閺呮粓寮柆宥嗗€垫慨妯煎亾鐎氾拷 闂傚倸鍊搁崐椋庢濮橆兗缂氱憸宥堢亱濠德板€曢幊蹇涘疾濠靛洢浜滈煫鍥ㄦ尰閸h姤銇勯埡鍌滃弨闁哄瞼鍠栭、娑㈠幢濡ゅ嫬顏┑鐐茬墱閸嬪懏绌辨繝鍥ㄥ€风€瑰壊鍠栭崜鏉库攽閻愬樊鍤熼柛蹇旓耿楠炲棝鍩€椤掑嫭鐓曟繛鎴炨缚閹界娀鏌i幘宕囩闁哄本鐩崺鍕礃閻愵剦鍚傞梻浣呵规鍝ユ崲閹寸姵宕叉繝闈涱儏閻掑灚銇勯幒鎴濐伌闁轰礁鍊块弻娑㈠焺閸愵亝鍣梺鎸庣☉缁绘ê顫忛搹鍦煋闁糕剝顨呴瀛樼箾閸喐绀冮柕鍥у椤㈡洟濮€閳哄倵鏋呴梻浣筋嚃閸犳牜绱炴繝鍌滄殾闁割偅娲橀悡銉╂倵閿濆簼鎲惧ù纭锋嫹 闂傚倸鍊搁崐椋庣矆娓氣偓楠炴牠顢曢敂钘変罕闂佸綊鍋婇崰鏍垂濠靛柈鏃堟晲閸涱厽娈梺鍛婁亢椤鎹㈠┑鍥╃瘈闁稿本纰嶅▓褔姊洪柅鐐茶嫰婢ь垶鎮介妞诲亾瀹曞洦娈鹃梺闈浥堥弲鈺呭极婵犲洦鐓犻柟顓熷笒閸斻倝鏌$€n亜鏆f慨濠勭帛閹峰懘宕ㄦ繝鍐ㄥ壍闂備胶枪閿曪附鐏欓柣鎾卞€栭妵鍕箻鐠鸿桨姹楅梺鍝勵儐閻楃娀寮婚妸鈺傚亞闁稿本绋戦锟� 2024婵犵數濮烽弫鎼佸磻閻愬搫鍨傞柛顐f礀缁犲綊鏌嶉崫鍕櫣闁活厽顨婇弻宥堫檨闁告挾鍠栧璇差吋閸偅顎囬梻浣告啞閹稿鎮烽埡浣烘殾妞ゆ牜鍋涢悡娑㈡煕閹板墎鍒板ù婊堢畺濮婂宕奸悢琛″濠电姭鍋撳ù鐓庣摠閻撱儲绻涢幋鐐垫噧濠殿喖娲﹂妵鍕敃閿濆洨鐓夐梺绯曟杹閸嬫挸顪冮妶鍡楀潑闁稿鎹囧畷锟犳焼瀹ュ棛鍘遍梺鍝勬储閸斿矂鐛Δ鍛€垫慨姗嗗幖閸濇椽鏌$仦璇插闁诡喓鍊濆畷鎺戔槈濮楀棔绱�41闂傚倸鍊搁崐椋庣矆娓氣偓楠炲鏁嶉崟顒佹濡炪倕绻愰悧鍡欑不椤栫偞鐓ラ柣鏇炲€圭€氾拷 婵犵數濮烽弫鎼佸磻閻愬搫鍨傞柛顐f礀缁犲綊鏌嶉崫鍕櫣闁活厽顨婇弻宥堫檨闁告挾鍠栧璇差吋閸偅顎囬梻浣告啞閹稿鎮烽埡浣烘殾妞ゆ牜鍋涚粻顔剧磼濞戞﹩鍎愰柡鍜佷邯濮婃椽妫冨☉姘辩杽闂佺ǹ锕ュú鏍亱濠殿喗銇涢崑鎾绘煛鐏炲墽娲村┑锛勫厴楠炲鈹戦崱妯活啀闂備線鈧偛鑻晶鑼偓瑙勬礈閺佺ǹ危閹版澘绠虫俊銈咃攻閺呮繈姊洪棃娑氬婵炲眰鍊楃划顓㈡晸閻樻枼鎷哄┑鐐跺蔼椤斿﹦鑺辩紒妯肩瘈闁逞屽墯濞煎繘鍩¢崒銈嗙稐闂備浇顫夊畷姗€顢氳瀹曟﹢鍩€椤掑嫭鈷戦柟绋垮閻撱儱顭胯缁瑩鐛径鎰垫晪闁逞屽墴瀵鍩勯崘銊х獮闁诲繒鍋犲Λ鍕珶鐎n喗鈷戦柣鐔告緲濞堚晠鏌熼崙銈嗗
     華語網 > 文言專題 > 文言文經典名著 > 正文

    后漢書 郡國四 濟南平原樂安北海東萊齊國右青州南陽南郡江夏在線閱讀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會員上傳 請你點此糾錯或發表評論

    郡國四 濟南平原樂安北海東萊齊國右青州南陽南郡江夏

    零陵
      桂陽武陵長沙右荊州九江丹陽廬江會稽吳郡豫章右揚州 Ua**濟南國***故齊文帝分。雒陽東千八百里。*十城,戶七萬八千五百四十四,口四十五萬三千三百八。 Ub**東平陵**有鐵。有譚城。[一]有天山。**著***
    *于陵**[二]**臺***
    *菅**有賴亭。[三]
       l**土鼓***
    *梁鄒***
    *鄒平***
    *東朝陽**[四]**歷城**有鐵。有巨里聚。[五]

    注[一]故譚國。

    注[二]杜預曰縣西北有于亭。陳桓子以封齊公子周。

    注[三]左傳哀六年公如賴。

    注[四]杜預曰縣西有崔城。

    注[五]耿弇破費敢處�;视[曰:“太甲有頉,在歷山上�!�

    Ua**平原郡***高帝置。雒陽北一千三百里。*九城,戶十五萬五千五百八十八,口百萬二千六百五十八。 Ub**平原**[一]**高唐**濕水出。**般***
    *鬲**侯國。

    夏時有鬲君,滅浞立少康。[二]**祝阿**春秋時曰�?�。[三]有野井亭。[四]**樂
    陵***
    *濕陰***
    *安德**侯國。**厭次**本富平,明帝更名。

    注[一]地道記曰有篤馬河。

    注[二]魏都賦注曰縣有蓋節淵。三齊記曰:“城南有蒲臺,高八十尺,秦始皇所頓處。在臺下縈蒲系馬,今蒲猶縈者�!�

    注[三]左傳哀十年“取儣及轅”,杜預曰縣西有轅城。故縣,省。

    注[四]左傳昭二十五年“齊侯唁公于野井”,杜預曰在縣東。

    Ua**樂安國***高帝西平昌置為千乘,永元七年更名。雒陽東千五百二十里。

    *九城,戶七萬四千四百,口四十二萬四千七十五。 Ub**臨濟**本狄,安帝更名。

    [一]**千乘***
    *高菀***
    *樂安***
    *博昌**有薄姑城。[二]有貝中聚。[三]有時水。[四]**蓼城**侯國。

    [五]**利**故屬齊。**益**侯國,故屬北海。 l**壽光**故屬北海。有灌亭。[六]

    注[一]地道記曰:“狄伐韂懿公�!�

    注[二]古薄姑氏,杜預曰薄姑地。

    注[三]左傳齊侯田于貝丘,杜預曰縣南有地名貝*(中)**[丘]*。

    注[四]左傳莊九年“戰于干時”,杜預曰時水在縣界,岐流,旱則竭涸,故曰干時。

    注[五]杜預曰縣東北有攝城。

    注[六]古灌國。

    Ua**北海國***景帝置。建武十三年*(有)**[省]*菑川﹑高密﹑膠東三國,以其縣屬。*十八城,戶十五萬八千六百四十一,口八十五萬三千六百四。 Ub**劇**有紀亭,古紀國。**營
    陵***
    *平壽**有斟城。[一]有寒亭,古寒國,浞封此。**都昌**[二]**安丘**有渠丘亭。

    [三]**淳于**永元九年復。有密鄉。[四]**平昌**侯國,故屬瑯邪。有蔞鄉。[五]**朱
    虛**侯國,故屬瑯邪,永初元年屬。

    [六]**東安平**故屬鰑川。六國時曰安平。有酅亭。[七]**高密**侯國。**昌安**侯國安帝復。**夷安**侯國,安帝復。**膠東**侯國。**即墨**侯國。有棠鄉。

    [八]**壯武**安帝復。[九] l**下密**安帝復。*(拒)***
    *[挺]***
    [一0]**觀陽**注[一]杜預曰有斟亭。古斟國,故縣,后省。

    注[二]左傳莊元年齊遷紀之鄑城。地道記曰鄑城在縣西。

    注[三]地道記曰有渠丘城。

    注[四]左傳隱二年紀莒盟密。故密鄉,在縣東北,后省。

    注[五]左傳昭五年“莒牟夷以牟婁及防﹑茲來奔”,杜預曰縣西南有防亭。

    注[六]左傳莊元年齊遷紀郚,杜預曰朱虛縣東南有郚城。鄭志曰:“有小泰山,公玉帶曰岐伯令黃帝封東泰山即此山也�!�

    注[七]故兆。左傳莊三年“紀季以酅入于齊”。地道紀有羌頭山。

    注[八]左傳襄六年圍棠,杜預曰棠國也。

    注[九]故夷國。左傳隱元年紀伐夷。

    注[一0]地道記曰:“*[奚]*養澤在西,幽州藪。有萊山,萊王祠�!�

    Ua**東萊郡***高帝置。雒陽三千一百二十八里。*十三城,戶十萬四千二百九十七,口四十八萬四千三百九十三。

    Ub**黃**[一]**牟平***
    *惤**侯國。[二]**曲成**侯國。[三]**掖**侯國。有過鄉。[四]**當利**侯國。

    **東牟**侯國。**昌陽***
    *盧鄉***
    *長廣**故屬瑯邪。**黔陬**侯國,故屬瑯邪。有介亭。[五]**葛盧**有尤涉亭。

    **不***
    (期)***
    *[其]***侯國故屬瑯邪。[六]

    注[一]地道記曰:“縣東二百三十里至海中,連岑有土道,秦始皇登此山,列二碑,東二百三十里有始皇﹑漢武帝二碑�!�

    注[二]地道記曰有百枝萊君祠。三齊記曰:“南有蹲犬山,山似犬蹲,有神,劉寵出西都經此山,山犬吠之,寵曰‘山神謂我人也’�!�

    注[三]前書禱萬里沙,在縣。

    注[四]故過國。

    注[五]左傳襄二十四年“伐莒,侵介根”,杜預曰縣東北計基城。號介國。

    注[六]三齊記曰:“鄭玄教授不*(期)**[其]*山,山下生草大如□,葉長一尺余,堅刃異常,土人名曰康成書帶�!�

    Ua**齊國***秦置。雒陽東千八百里。*六城,戶六萬四千四百一十五,口四十九萬一千七百六十五。 Ub**臨鰑**本齊,刺史治。[一]**西安**有棘里亭。[二]有蘧丘里,古渠丘。**昌國***
    *臨朐**有三亭,古郱邑。[三]**廣***
    *般陽**故屬濟南。

    注[一]爾雅十藪,齊有海隅,郭璞曰海濱廣斥。左傳齊戍葵丘,杜預曰在縣西。

    皇覽曰:“呂尚頉在縣城南,去縣十余里,在齊桓公頉南。菑水南桓公頉西北有晏嬰頉�!泵献幼⒃唬骸澳闲∩�,曰牛山�!辈┪镉浽豢h西有袁婁。

    注[二]杜預曰在縣東。陳桓子封子山。

    注[三]左傳莊元年齊所徙,杜預曰在縣東南。應劭曰伯氏邑也。地道記曰有石高山。

    <右青州刺史部,郡﹑國六,縣六十五。

    Ua**南陽郡***秦置。雒陽南七百里。*三十七城,戶五十二萬八千五百五十一,口二百四十三萬九千六百一十八。 Ub**宛**本申伯國。[一]有南就聚。有瓜里津。[二]有夕陽聚。[三]有東武亭。**冠軍**邑。**葉**有長山,曰方城。[四]
      有卷城。[五]**新野**有東鄉,故新都。[六]有黃郵聚。[七]**章陵**故舂陵,世祖更名。[八]有上唐鄉。[九]**西鄂**[一0]**雉**[一一] l**魯陽**有魯山。[一二]有牛蘭累亭。[一三]**犨***
    *堵陽***
    *博望***
    *舞陰**邑。**比陽***
    *復陽**侯國。有杏聚。**平氏**桐柏大復山,淮水出。[一四]有宜秋聚。[一五]
    l**棘陽**[一六]有藍鄉。[一七]有黃淳聚。[一八]**湖陽**邑。[一九]**隨**[二0]西有斷蛇丘。[二一] l**育陽**邑。有小長安。[二二]有東陽聚。[二三]**涅陽***
    *陰***
    *酇***
    *鄧**有鄾聚。[二四]**山都**侯國。**酈**侯國。[二五]**穰***
    *朝陽**[二六]**蔡陽**侯國。[二七] l**安觽**侯國。[二八]**筑陽**侯國。有涉都鄉。[二九]**武當**有和成聚。[三0]**順陽**侯國,故博山。有須聚。**成都
    ***
    *襄鄉***
    *南鄉***
    *丹水**故屬弘農。[三一]
      有章密鄉。有三戶亭。[三二]**析**故屬弘農,故楚白羽邑。[三三]有武關,在縣西。[三四]有豐鄉城。[三五]

    注[一]荊州記曰:“郡城周三十六里�!辈┪镉浻猩晖�。南都賦注曰有玉池﹑澤陂。

    注[二]東觀書鄧奉拒光武瓜里。

    注[三]袁山松書曰:“賈復從擊鄧奉,追至夕陽聚�!�

    注[四]杜預曰方城山在縣南。屈完曰“楚國方城以為城”�;视[曰:“縣西北去城三里葉公諸梁頉近縣祠之,曰葉君丘�!�

    注[五]左傳昭二十五年楚子使季然郭卷。

    注[六]王莽封也。

    注[七]吳漢破秦豐地。

    注[八]古今注曰:“建武十八年,使中郎將耿遵筑城�!�

    注[九]前志曰故唐國。下江兵,荊州軍。

    注[一0]有精山,朱鉨破孫夏。山海經曰:“有豐山,神耕父處之,常游清泠之淵,出入有光,見即其國為敗。有九鐘焉,是知霜鳴�!惫痹唬骸扒邈鏊谖鞫蹩h山上,神來時水赤光耀,今有屋祠也。霜降則鐘鳴,故言知也。物有自然感應,而不可為也�!�

    南都賦注:“耕父,旱鬼也�!被视[曰王子朝頉在縣西。

    注[一一]博物記曰滍水出。

    注[一二]前志曰古魯縣。南都賦注:“有堯山,封劉累,立堯祠�!�

    注[一三]謝沈書云牛蘭山也。

    注[一四]前書曰在縣南。荊州記曰:“桐柏淮源涌發,其中潛流三十里,東出大復山南山南有淮源廟�!辈┪镉浽唬骸坝嘘柹�,出紫草�!�

    注[一五]伯升見下江兵。

    注[一六]荊州記曰東北百里有謝城。

    注[一七]伯升襲甄阜*(也)**[處]*。

    注[一八]又伯升攻梁丘賜。杜預曰蓼國在東南。前志蓼國湖陽是。

    注[一九]荊州記曰:“樊重母畏雷,為石室避之,悉以文石為階,今存�!�

    注[二0]古隨國。

    注[二一]即銜珠之蛇也。杜預曰有賴亭。左傳僖十五年齊伐厲,在縣北。帝王世記曰:“神農氏起列山,謂列山氏,今隨厲鄉是也�!鼻G州記曰:“縣北界有重山,山有一穴云是神農所生。又有周回一頃二十畝地,外有兩重爎,中有九井。相傳神農既育,九井自穿,汲一井則觽井動,即此地為神農社,年常祠之�!�

    注[二二]漢軍為甄阜所破處。

    注[二三]朱佑破張成處。

    注[二四]左傳桓九年楚師圍鄾。

    注[二五]荊州記曰:“縣北八里有菊水,其源旁悉芳菊,水極甘馨。又中有三十家,不復穿井,仰飲此水,上壽百二十三十,中壽百余,七十者猶以為夭。漢司空王暢﹑太傅袁隗為南陽令縣月送三十余石,飲食澡浴悉用之。太尉胡廣父患風羸,南陽恒汲飲此水疾遂瘳。此菊莖短花大,食之甘美,異于余菊。

    廣又收其實,種之京師,遂處處傳植之�!�

    注[二六]南都賦陂澤有鉗盧,注曰在縣。

    注[二七]襄陽耆舊傳曰:“有松子亭,下有神陂,中多魚,人捕不可得�!蹦隙假x所稱。

    注[二八]博物記曰:“有土魯山,出紫石英�!�

    注[二九]杜預曰谷國在縣北。博物記曰今谷亭。荊州記曰:“縣北四里有開林山,西北有□山�!�

    注[三0]荊州記曰:“縣有女思山,南二百里。有武當�!�

    注[三一]南鄉﹑丹水二縣有商城,張儀與楚商于之地。

    注[三二]左傳哀四年晉執蠻子畀楚師。

    注[三三]左傳昭十八年“許遷于白羽�!�

    注[三四]南都賦曰武關在其西,文穎曰去縣百七十里。

    注[三五]左傳哀四年“司馬起豐﹑析”。荊州記曰:“縣有龍淵,深不測�?h北有馬頭山�!�

    Ua**南郡***秦置。雒陽南一千五百里。*十七城,戶十六萬二千五百七十,口七十四萬七千六百四。 Ub**江陵**[一]有津鄉。[二]**巫**西有白帝城。[三]**秭歸**本*(歸)*國。

    [四]**中盧**侯國。[五]**編**有藍口聚。[六]**當陽**[七]**華容**侯國。云夢澤在南。[八]**襄陽**有阿頭山。[九]**邔**侯國。有犁丘城。[一0]**宜城**侯國。[一
    一]**鄀**侯國,永平元年復。[一二]**臨沮**侯國。有荊山。[一三]**枝江**侯國。

    本羅國。有丹陽聚。[一四]**夷道**[一五]**夷陵**有荊門,[一六]虎牙山。[一
    七]**州陵**[一八]**很山**故屬武陵。

    注[一]史記曰楚熊渠立長子康為句亶王,張瑩曰今江陵也�;视[曰:“孫叔敖頉在城中白土里�!�

    注[二]左傳莊十九年楚子大敗于津。荊州記曰:“縣東三里余有三湖,湖東有水,名萇谷,又西北有小城名曰冶父,左傳曰:‘莫敖縊于荒谷,髃帥囚于冶父�!h北十余里有紀南城楚王所都。東南有郢城,子囊所城�!笔酚浱K秦說楚威王:“楚東有夏州�!弊髠鞒f伐陳,鄉取一人以歸,謂之夏州。今夏口城有洲,名夏口。

    注[三]郭璞曰有巫山。

    注[四]杜預曰夔國。荊州記曰:“縣北一百里有屈平故宅,方七頃,累石為屋基,今其地名樂平。宅東北六十里有女須廟�!�

    注[五]襄陽耆舊傳曰:“古盧戎也�?h西山中有一道,漢時常有數百匹馬出其中,馬形皆小,似巴、滇馬。三國時陸遜攻襄陽,又值*(比)**[此]*穴中有數十匹馬出,遜載還建業。蜀使來,有五部兵家滇池者,識其馬色,云亡父所乘,對之流涕�!鼻G州記云:“是析縣馬頭山。又縣南十五里有簄水,東流注沔。水中有物如馬,甲如鮮鯉,*[射]*不可入。七八月中好在磧上自曝,膝頭似虎掌爪。

    小兒不知,欲取弄戲,便殺人�;蛟�,生得者,摘其鼻,厭可小,小便名為木盧�!�

    注[六]下江兵所據。左傳□緡以權叛,楚遷于那處,杜預曰:縣東南有那口城。

    注[七]杜預曰縣東*[南]*有權城。楚武王所克。荊州記曰:“縣東南有麥城,城東有廬城沮水西有磨城,伍子胥造此二城以攻麥城�!�

    注[八]杜預曰州國在縣東*[南]*。枝江縣有云夢城,江夏安陸縣東南有云夢城,或曰華容縣東南亦有云夢。巴丘湖,江南之云夢也。爾雅十藪,楚有云夢,郭璞曰巴丘湖是也。

    注[九]岑彭破張楊。襄陽耆舊傳曰:“縣西九里有*(萬)**[方]*山,父老傳云交甫所見游女處此山之下曲隈是也�!鼻G州記曰:“襄陽舊楚之北津,從襄陽渡江,經南陽出方關,是周、鄭、晉、韂之道,其東津經江夏,出平睪關,是通陳、蔡、齊、宋之道�!�

    注[一0]朱佑禽秦豐蘇嶺山。

    注[一一]杜預曰縣西舊羅國,后徙枝江。

    注[一二]左傳楚文王伐黃,還及湫,杜預曰縣東南有湫城。

    注[一三]山海經曰:“其陽多鐵,其陰多赤金,其*(東)**[中]*多牛�!鼻G州記曰:“西北三十里有清溪,溪北即荊山,首曰景山,即卞和抱璞之處�!蹦隙假x注曰:“漢水至荊山東別流,為滄浪之水�!�

    注[一四]史記曰秦、齊破楚屈□,遂取丹陽。

    注[一五]荊州記曰縣西北有宜陽山,東南有羊腸山。

    注[一六]岑彭破田戎處。

    注[一七]荊州記曰:“荊門,江南;虎牙,江北�;⒀烙形娜琮X牙,荊門上合下開�!�

    注[一八]史記楚考烈王納州于秦。

    Ua**江夏郡***高帝置。雒陽南千五百里。*十四城,戶五萬八千四百三十四,口二十六萬五千四百六十四。 Ub**西陵***
    *西陽***
    *轪**侯國。[一]**鄳**[二]**竟陵**侯國。有鄖鄉。[三]*(立)**[有]*章山,本內方。[四]**云杜**[五]**沙羨***
    *邾**[六]**下雉***
    *蘄春**侯國。**鄂** l**平春**侯國。**南新市**侯國。[七]**安陸**注[一]杜預曰:“古□國,在東南,有□城�!�

    注[二]史記曰無忌說魏安僖王曰“秦不敢攻冥阨之塞”,徐廣云即此縣也。

    注[三]左傳桓十一年“鄖人軍蒲騷”。

    注[四]荊州記曰:“山高三十丈,周回百余里�!笨h東有*(申)**[臼]*水。左傳楚公子比為王次魚陂杜預曰在縣西北。

    注[五]杜預曰縣東南有鄖城,故國。

    注[六]地道記曰:“楚滅邾,徙其君此城�!�

    注[七]案本傳有離鄉聚、綠林。

    Ua**零陵郡***武帝置。雒陽南三千三百里。*十三城,戶二十一萬二千二百八十四,口百萬一千五百七十八。

    Ub**泉陵零陵**陽朔山,湘水出。[一]**營道**南有九疑山。[二]**營浦
    **[三]**泠道**[四]**洮陽***
    *都梁**有路山。**夫夷**侯國*(故屬長沙)*。**始安**侯國。[五]**重安**侯國,故鐘武,永建三年更名。**湘鄉***
    *昭陽**侯國。[六]**烝陽**侯國,故屬長沙。

    注[一]羅含湘中記曰:“有營水,有洮水,有灌水,有祁水,有宜水,有
    *(春)**[舂]*水,有烝水,有耒水,有米水,有淥水,有連水,有*(倒)**[瀏]*水,有
    *(偽)**[溈]*水,有*(伯)**[汨]*水,有資水,皆注湘�!�

    注[二]舜之所葬。郭璞山海經注曰:“其山九溪皆相似,故曰九疑�!毕嬷轄I陽郡記曰:“山下有舜祠,故老相傳,舜登九疑�!�

    注[三]營陽郡記曰:“縣南三里余有舜南巡止宿處,今立廟�!�

    注[四]有*(春)**[舂]*陵鄉。

    注[五]始安郡記曰縣東有駁樂山,東有遼山。

    注[六]荊州記,縣東有余水,傍有漁父廟。

    Ua**桂陽郡***高帝置。上領山。在雒陽南三千九百里。*十一城,戶十三萬五千二十九,口五十萬一千四百三。 Ub**郴**有客嶺山。[一]**便***
    *耒陽**有鐵。**陰山***
    *南平***
    *臨武***
    *桂陽***
    *含洭***
    *湞陽**有苲領山。[二]**曲江**[三]**漢寧**永和元年置。

    注[一]湘中記曰:“項籍徙義帝于郴而害之,今有義陵祠。又縣南十數里有馬嶺山,山有仙人蘇耽壇�!鼻G州記曰:“城南六里縣西北有溫泉,其下流有數十畝田,常十二月下種明年三月新谷便登,一年三熟�!�

    注[二]始興郡記有吳山。

    注[三]始興郡記縣北有臨沅山。

    Ua**武陵郡***秦昭王置名黔中郡,高帝五年更名。雒陽南二千一百里。*[一]十二城,戶四萬六千六百七十二,口二十五萬九百一十三。

    注[一]先賢傳曰:“晉代太守趙厥問主簿潘京曰:‘貴郡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義陵,在辰陽縣界,與夷相接,為所攻破,光武時移東出,遂得見全,先識易號。傳曰“止戈為武,高平曰陵”,于是改名焉�!背颊寻福呵皶久淞�,不知 此對何據而出。荊州記曰:“郡社中木麃樹,是光武種至今也�!�

    Ub**臨沅**[一]**漢壽**故索,陽嘉三年更名,刺史治。[二]**孱陵**[三]**零
    陽***
    *充** l**沅陵**先有壺頭山。[四]**辰陽***
    *酉陽***
    *遷陵***
    *鐔成***
    *沅南**建武二十六年置。**作唐**注[一]荊州記曰:“縣南臨沅水,水源出牂牁且蘭縣至郡界分為五溪,故云五溪蠻�!�

    注[二]漢官儀曰去雒陽三千里。

    注[三]魏氏春秋曰:“劉備在荊州所都,改曰公安�!�

    注[四]馬援軍度處。有松梁山,山有石,開處數十丈,其上名曰天門。

    Ua**長沙郡***秦置。雒陽南二千八百里。*十三城,戶二十五萬五千八百五十四,口百五萬九千三百七十二。 Ub**臨湘***
    *攸***
    *荼陵***
    *安城***
    *酃**[一]**湘南**侯國。衡山在東南。[二]**連道** l**昭陵***
    *益陽**[三]**下雋***
    *羅**[四]**醴陵**[五]**容陵**注[一]荊州記曰:“有酃湖,周回三里。取湖水為酒酒極甘美�!毕鏂|記曰:“縣西南母山,周回四百里�!�

    注[二]郭璞曰:“山別名岣嶁�!毕嬷杏浽唬骸昂馍接杏耠�,禹案其文以治水。

    遙望衡山如陣云,沿湘千里,九向九背,乃不復見�!�

    注[三]荊州記曰:“縣南十里有平岡,岡有金井數百,淺者四五尺,深者不測。

    俗傳云有金人以杖撞地,輒便成井�!�

    注[四]帝王世記曰:“有黃陵亭�!�*(洞)**[湘]*中記亦云二妃之神。劉表為之立碑。

    注[五]荊州記曰:“縣東四十里有大山,山有三石室,室中有石黙石臼。父老相傳,昔有道士學仙此室,即合金沙之臼�!�

    <右荊州刺史部,郡七,縣、邑、侯國百一十七。[一]

    注[一]魏氏春秋:“建安二十四年,吳分巫、秭歸為固陵郡。二十五年,分南郡之巫、秭歸、夷陵、臨沮并房陵、上庸、西城七縣為新城郡�!�

    Ua**九江郡***秦置。雒陽東一千五百里。*十四城,戶八萬九千四百三十六,口四十三萬二千四百二十六。

    Ub**陰陵***
    *壽春**[一]**浚遒**[二]**成德***
    *西曲陽***
    *合肥**侯國。**歷陽**侯國,刺史治。**當涂**有馬丘聚,徐鳳反于此。[三]**
    全椒***
    *鐘離**侯國。**阜陵** l**下蔡**故屬沛。[四]**平阿**故屬沛。有涂山。

    [五]**義成**故屬沛。

    注[一]漢官云刺史治,去雒陽千三百里,與志不同。

    注[二]左傳哀十二年會吳于橐嚱,杜預曰在縣東南。案宋均傳,縣有唐后二山。

    注[三]帝王世記曰:“禹會諸侯涂山�!被视[曰:“楚大夫子思頉在縣東山鄉西,去縣四十里。子思造芍陂�!�

    注[四]左傳成七年吳入州來,杜預曰下蔡縣。

    注[五]應劭云山在當涂。左傳“穆有涂山之會”。

    Ua**丹陽郡***秦鄣郡武帝更名。雒陽東二千一百六十里。建安十三年,孫權分新都郡。*十六城戶十三萬六千五百一十八,口六十三萬五百四十五。 Ub**宛陵***
    *溧陽***
    *丹陽***
    *故鄣**[一]**于潛***
    *涇***
    *歙**[二]**黝**[三]**陵陽**[四]**蕪湖**中江在西。[五]**秣陵**[六]南有牛渚。**湖熟**侯國。**句容***
    *江乘***
    *春谷***
    *石城**注[一]秦鄣郡所治。吳興記曰:“中平[二]年,分縣南置安吉縣。光和末,張角亂,此鄉守險助國,漢嘉之,故立縣。中平二年,又分立原鄉縣�!�

    注[二]山海經曰三天子鄣山在閩西海北,郭璞曰在縣東,今謂之玉山。魏氏春秋有安勒烏邪山。

    注[三]魏氏春秋有林歷山。

    注[四]陵陽子明得仙于此縣山,故以為名。

    注[五]左傳襄三年楚子伐吳,克鳩茲,杜預曰在縣之東。

    注[六]其地本名金陵,秦始皇改。建安十六年,孫權改曰建業。十七年,城石頭。

    Ua**廬江郡***文帝分淮南置。建武十[三]年省六安國,以其縣屬。雒陽東一千七百里。*十四城,戶十萬一千三百九十二,口四十二萬四千六百八十三。 Ub**舒**有桐鄉。[一]**雩婁
    **侯國。**尋陽**[二]南有九江,東合為大江。[三]**潛**[四] l**臨湖**侯國。**龍
    舒**侯國。**襄安***
    *晥**有鐵。**居巢**侯國。[五]**六安**國。[六]**蓼**侯國。**安豐**有大別山。[七]**陽泉**侯國。[八]**安風**侯國。

    注[一]古桐國。左傳昭五年吳敗楚鵲岸,杜預曰縣有鵲尾渚。

    注[二]有置馬亭,劉勛士觽散處。

    注[三]釋慧遠廬山記略曰:“山在尋陽南,南濱宮亭湖,北對小江,山去小江三十余里。有匡俗先生者,出殷周之際,隱遯潛居其下,受道于仙人而共嶺,時謂所止為仙人之廬而命焉。其山大嶺凡七重,圓基,周回垂五百里。其南嶺臨宮亭湖,下有神廟。

    七嶺會同,莫升之者。東南有香爐山,其上氛氳若香煙。

    西南中石門前有雙闕,壁立千余仞,而瀑布流焉。其中鳥獸草木之美,靈藥芳林之奇所稱名代�!痹フ屡f志:“匡俗字君平,夏禹之苗裔也�!�

    注[四]左傳曰昭三十一年“吳人侵楚伐夷,侵潛、六,楚沈尹戍帥師救潛”是也。

    潛有天柱山。

    注[五]皇覽曰:“范增頉在郭東。又庭中亞父井,吏民皆祭亞父于居巢庭上,長吏
    初*(親)**[視]*事,皆祭而后從政,后更造祠于東�!睆V志曰有二大湖。

    注[六]皇覽曰嚱陶頉在縣。

    注[七]左傳昭二十三年吳敗諸侯之師于雞父,杜預曰縣南有雞備亭。

    注[八]廣志曰有陽泉湖。

    Ua**會稽郡***秦置。本治吳,立郡吳,乃移山陰。雒陽東三千八百里。*十四城,戶十二萬三千九十口四十八萬一千一百九十六。 Ub**山陰**[一]會稽山在南,上有禹頉。[二]有浙江。[三]**鄮**烏傷**[四]**諸暨**[五] l**余暨**[六]**太末**[七]**上虞
    **[八]**剡***
    *余姚***
    *句章**[九]**鄞***
    *章安**故*(治)**[冶]*,閩越地,光武更名。[一0]**永寧**永和三年以章安縣東甌鄉為縣。**東部**侯國。

    注[一]越絕曰:“句踐小城山陰是也。稷山者,句踐*(濟戎)**[齋戒]*臺�!眳窃酱呵镌唬骸熬溘`筑城已成,怪山自至。怪山者,瑯耶海中山也。一夕自來,故名怪山�!�

    注[二]山海經曰:“會稽之山四方,上多金玉,下多*(瑛)**[孧]*石�!惫痹挥杏砭�。越絕曰有重山,句踐葬大夫種。

    注[三]郭璞注山海經曰江出歙縣玉山。

    注[四]越絕曰:“有常山,古圣所采藥,高且神�!庇⑿劢粻幱浽唬骸俺跗饺�,分縣南鄉為長山縣�!�

    注[五]越絕曰,興平二年分立吳寧縣。

    注[六]越絕曰西施之所出。謝承書有涉屋山。魏都賦注有蕭山,潘水出焉。

    注[七]左傳謂姑蔑。初平三年,分立新安縣。建安四年,孫氏分立豐安縣。二十三

    年,立遂昌縣。東陽記:“縣龍丘山有九石,特秀林表,色丹白,遠望盡如蓮花。龍丘
    *(長)**[萇]*隱居于此,因以為名。其槵際復有巖穴,外如□牖,中有石林。巖前有一桃樹其實甚甘,非山中自有,莫知誰植�!�

    注[八]漢末分南鄉立始寧縣。

    注[九]山海經曰:“余句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惫痹唬骸吧皆谟嘁δ�,句章 北故二縣因以為名�!本溘`欲遷吳王于甬東,韋昭曰縣東洲。

    注[一0]晉*(元)**[太]*康記曰本鄞縣南之回浦鄉,章帝章和元年立。未詳。

    Ua**吳郡***順帝分會稽置。雒陽東三千二百里。*十三城,戶十六萬四千一百六十四,口七十萬七百八十二。 Ub**吳**本國。[一]震澤在西,后名具區澤。

    [二]**海鹽**[三]**烏程**[四]**余杭**[五]**毗陵**季札所居。北江在北。

    [六]**丹徒**[七]**曲阿***
    *由拳**[八]**安**[九]**富春***
    *陽羨**邑。[一0]**無錫**侯國。[一一]**婁**注[一]越絕曰:“吳大城,闔閭所造周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又有伍子胥城,居巢城。昌門外闔閭頉虎丘。穹隆,赤松子所取赤石脂也,去縣二十里。有*(鹿)**[麋]*湖,欐溪城。又石城,闔閭置美
    *[人]*山。虞山,巫咸山�!被视[曰:“縣東門外孫武頉。又要離頉,縣西南�!�

    注[二]爾雅十藪,吳越之閑有具區,郭璞曰縣南太湖也。中有包山,山下有洞庭,穴道潛行水底,去無所不通,號為地樁。越絕書曰“湖周三萬六千頃”。又有大雷山,小雷山,周處風土記曰舜漁澤之所。臣昭案:此僻在成陽是也。又吳伐越,敗之夫椒,杜預曰太湖中椒山是也。

    注[三]案今計偕簿,縣之故治,順帝時陷而為湖,今謂為當湖。大旱湖竭,城郭之處可識。

    注[四]左傳襄三年楚伐吳至于衡山,杜預曰在縣南�;蛟频り柨h之橫山,去鳩茲不遠子重所至也。吳興記曰:“縣西北*(其)**[卞]*山有項籍祠。興平二年,太守許貢奏分縣為永縣�!�

    注[五]顧夷曰:“秦始皇至會稽經此,立為縣�!笔酚浽�,始皇臨浙江,水波惡,乃西百二十里,從狹中渡。徐廣曰余杭也。臣昭案:始皇所過乃在錢塘、富春,豈近余
    杭之界乎?

    注[六]越絕曰:“縣南城,*(在荒)**[古淹]*地。上湖中頉者,季子頉也。名延陵 墟�!被视[曰暨陽鄉。

    注[七]春秋曰朱方。

    注[八]左傳曰越敗吳于檇李,杜預曰縣南醉李城也。干寶搜神記曰:“秦始皇東巡,望氣者云‘五百年后,江東有天子氣�!蓟手�,令囚徒十萬人掘污其地,表以惡名,故改之曰由拳縣�!�

    注[九]越絕曰:“有西岑頉,越王孫開所立,以備春申君,使其子守之,子死遂葬城中�!�

    注[一0]郭璞曰:“縣有張公山,洞密有二堂�!�

    注[一一]史記曰:“春申君城故吳墟,以自為都邑�!背窃跓o錫�;视[曰:“吳王太伯頉在吳縣北梅里聚去城十里。太伯始所居地名句吳�!背颊寻福簾o錫縣東皇山有 太伯頉民世修敬焉。去墓十里有舊宅、井猶存。臣昭以為即宅為置廟,不如皇覽所說也。越絕曰:“縣西龍尾陵道,春申君初封吳所造�!背颊寻福航褚娫�,自是山名,非筑陵道。

    Ua**豫章郡***高帝置。雒陽南二千七百里。*二十一城,戶四十萬六千四百九十六,口百六十六萬八千九百六。[一]

    注[一]豫章記曰:“新吳、上蔡、永修縣,并中平*[中]*立。豫章縣,建安立。

    上蔡民分徙此地,立名上蔡�!�

    Ub**南昌**[一]**建城**[二]**新淦***
    *宜春***
    *廬陵**[三]**贛**有豫章水。**雩都***
    *南野**有臺領山。**南城***
    *鄱陽**有鄱水。黃金采。[四]**歷陵**有傅昜山。**余汗***
    *鄡陽***
    *彭澤**彭蠡澤在西。**柴桑***
    *艾**[五]**�!�**侯國。[六]**平都**侯國,故安平。**石陽***
    *臨汝**永元八年置。**建昌**永元十六年分�!踔�。

    注[一]豫章記曰:“江、淮唯此縣及吳、臨湘三縣是令�!�

    注[二]此地立名上蔡者。豫章記曰:“縣有葛鄉,有石炭二頃,可燃以爨�!�

    注[三]興平元年,孫策分立廬陵郡。

    注[四]建安十五年,孫權分立鄱陽郡,治縣。

    注[五]左傳哀二十年吳公子慶忌所居。

    注[六]在昌邑城。豫章記曰:“城東十三里,縣列江邊,名慨口,出豫章大江之口也。昌邑王每乘流東望,輒憤慨而還,故謂之慨口�!�

    <右揚州刺史部,郡六,縣、邑、侯國九十二。

    �?庇�

    三四七二頁四行左傳哀六年公如賴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案左傳云“使胡姬以安孺子如賴”,此云“公”,誤也。

    三四七二頁五行縣西有崔城按:襄二十七年杜注云“朝陽縣西北有崔氏城”。

    三四七二頁七行平原郡九城按:錢大昕謂“九”當作“十”。說見下。

    三四七二頁九行濕水出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前志及水經注“濕”作“漯”,說文
    從水□聲。

    三四七二頁一0行濕陰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前志亦作“漯陰”,說見上。杜預注左傳又作“隰”也。

    三四七二頁一四行杜預曰縣西有轅城按:集解引惠棟說,謂案地理志轅縣屬平原,水經作“援”,酈元引杜預釋地,云轅即援也,濟南祝阿縣有援城。

    三四七二頁一六行高帝西平昌置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案文當云“高帝置”,不
    應有“西平昌”三字,其為衍字無疑。后讀宦者傳,彭愷為西平昌侯,注云西平昌縣屬平原郡乃悟此三字當屬上文平原郡,而平原郡九城當為十城,因此三字錯入樂安注中,校書者遂改“十”為“九”,以合見成之數耳。又按:張森楷謂錢說致確,但前志平原有平昌縣當即此西平昌,漏未引及。

    三四七三頁二行高菀殿本“菀”作“苑”。按:前志作“宛”,菀、苑、宛三字古通作。

    三四七三頁二行有薄姑城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尚書大傳作“蒲姑”。

    三四七三頁六行古薄姑氏按:汲本作“左傳姑氏”�;輻澲^當作“古薄姑氏”,“蒲姑”諸本皆訛作“薄姑”,或脫“蒲”字。

    三四七三頁七行縣南有地名貝*(中)**[丘]*據殿本改,與杜注合。

    三四七三頁九行杜預曰縣東北有攝城按:集解引洪頤餦說,謂左昭二十年傳“聊、攝以東”,杜注“聊、攝,齊西界也,平原聊城縣東北有攝城”。蓼城非聊城,注誤證。

    三四七三頁一一行景帝置按:張森楷�?庇浿^案前志為北�?�,故注云“景帝置”,此國為世祖所立,不得依用其文,當云“景帝置郡”,下接“建武”云云,乃為可通。

    三四七三頁一一行*(有)**[省]*菑川高密膠東三國按:校補謂“有”乃“省”之斗,各本皆未正。今據改。

    三四七四頁三行*(拒)**[挺]*集解引錢大昕說,謂“拒”當作“挺”。宋書州郡志

    注挺令,前漢屬膠東,后漢屬北海�;蛞袁樞爸癞斨�,瑯邪之柜從木不從手,志不言故屬瑯邪字形偏旁亦異,故知非也。王先謙謂錢說是,今據改。

    三四七四頁一一行故兆按:集解引陳景云說,謂注“故兆”未詳,疑“故紀邑”之訛。

    三四七四頁一二行杜預曰棠國也按:殿本考證齊召南謂案左傳注原文“棠,萊邑也。

    北海即墨縣有棠鄉”。此作“棠國也”,非是。

    三四七四頁一四行地道記曰*[奚]*養澤在西據集解引錢大昕說補。按:錢氏謂注所引地道記即前志瑯邪長廣注文,“養澤”上當有“奚”字。后漢長廣改屬東萊,劉氏不注于東萊之長廣而注于北海之拒,未詳其故。

    三四七四頁一五行雒陽東三千一百二十八里按:汲本、殿本“一”作“二”。

    三四七五頁一行惤侯國張森楷�?庇浿^案說文,從心之“惤”是河南密縣亭,從巾
    之“□”是東萊縣,則此當從巾而從心,誤也。今按:張說是。前志作“□”,王先謙
    謂說文“□布出東萊,從巾弦聲”,是作“□”為正,縣蓋以布得名也。

    三四七五頁一行掖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前志作“夜”,夜音亦,又音掖。

    三四七五頁三行不*(期)**[其]*按:前志作“不其”,惠棟、齊召南皆謂作“不期”誤今據改。注同。

    三四七五頁五行列二碑按:汲本、殿本“列”作“刻”。

    三四七五頁一二行秦置按:張森楷�?庇浿^齊古建國,非秦置,秦置齊郡耳。

    前志亦是齊郡。此當詳其沿革之由,第云“秦置”,殊疏�;颉爸谩毕掠小翱ぁ弊�,誤奪去。

    三四七五頁一三行臨鰑按:前志作“臨淄”。

    三四七五頁一四行有三亭古郱邑按:校補引錢大昭說,謂“三”字誤,或是“郱”字。

    三四七六頁七行有長山曰方城按:前志作“有長城號曰方城”�;輻澭a注引水經注、晉志及盛宏之荊州記證“長山”當作“長城”。

    三四七六頁一二行涅陽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安帝妹涅陽公主食邑,當有“邑”字。

    三四七六頁一四行有和成聚按:汲本、殿本“成”作“城”。

    三四七七頁一行有章密鄉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前志及水經丹水注皆作“密陽鄉”。

    三四七七頁七行杜預曰方城山在縣南屈完曰楚國方城以為城按:殿本考證謂推尋文義當云“左傳屈完曰‘楚國方城以為城’,杜預曰方城山在縣南”。今此文誤倒。

    三四七七頁一一行吳漢破秦豐地按:“地”原斗“也”。徑據汲本、殿本改正。

    三四七八頁一行博物記曰滍水出按:校補引柳從辰說,謂此引博物記疑當在“魯陽”下。說文滍水出南陽魯陽堯山,東北入汝。灃水出南陽雉衡山,東入汝。

    前志亦云魯陽有魯山,滍水所出,東北至定陵入汝。雉衡山灃水所出,東至□入汝。

    水經說同。明此注誤。

    三四七八頁八行伯升襲甄阜*(也)**[處]*據汲本、殿本改。按:“也”疑為“地”字之斗。

    三四七九頁一行上壽百二十三十按:汲本無“三十”二字。

    三四七九頁三行此菊莖短花大按:汲本、殿本“花”作“葩”。

    三四七九頁一六行秭歸本*(歸)*國據汲本刪。按:殿本考證謂推尋文義,“國”上
    衍一“歸”字,注杜預曰夔國,非歸國明矣。

    三四七九頁一六行中盧按:殿本“盧”作“廬”。

    三四八0頁二行鄀按:前志作“若”。

    三四八0頁四行很山汲本、殿本“很”作“佷”。按:前志作“佷”,惠棟謂宋書
    州郡志作“很”。

    三四八0頁七行湖東有水名萇谷按:汲本、殿本“萇”作“長”。

    三四八0頁一四行又值*(比)**[此]*穴中有數十匹馬出據汲本、殿本改。

    三四八0頁一五行甲如鮮鯉按:汲本“鮮”作“鮫”。王先謙謂水經沔水注作鯪“”。

    三四八0頁一五行*[射]*不可入何焯據宋殘本校,補一“射”字。今據補。

    三四八0頁一六行摘其鼻厭可小小便名為木盧按:水經沔水注作“摘其嚱厭可小小使名為水虎者也”。王先謙謂“厭字屬下,即厭勝之厭”。又按:何焯據殘宋本校,改木“”為“水”。

    三四八一頁三行縣東*[南]*有權城惠棟補注依杜注增“南”字,今據補。

    三四八一頁三行城東有廬城按:汲本“廬”作“盧”。王先謙謂水經沮水注作驢“”,諺云“東驢西磨,麥城自破”。

    三四八一頁五行州國在縣東*[南]*惠棟補注依杜注增“南”字,今據補。

    三四八一頁七行縣西九里有*(萬)**[方]*山據汲本、殿本改。按:疑“方”原斗萬“”,傳寫斗為“萬”也。

    三四八一頁八行出平睪關按:汲本、殿本“睪”作“澤”。

    三四八一頁一三行其*(東)**[中]*多牛據殿本、集解本改。按:今山海經作“其中多牦�!�。

    三四八二頁五行轪原斗“□”,徑據集解本改。按:前志作“轪”,孟康曰音汏。

    補注引周壽昌曰:“說文轪,車□也。從車大聲。今從犬者,誤�!�

    三四八二頁五行*(立)**[有]*章山集解引惠棟說,謂案前志及晉志,“立”字衍。

    校補謂“立”當作“有”,涉下“章”字而斗。今據改。

    三四八二頁一一行縣東有*(申)**[臼]*水集解引錢大昭說,謂“申”當作“臼”,

    左傳定五年,“涉于成臼”,杜注“竟陵縣有臼水,出聊屈山,西南入漢”。今據改。

    三四八二頁一一行杜預曰在縣西北按:今杜注作“竟陵縣西北有甘魚陂”。

    三四八三頁一行陽朔山按:校補謂案前志作“陽海山”,說文同。水經注謂陽海山即陽朔山。

    三四八三頁二行夫夷侯國*(故屬長沙)*集解引惠棟說,謂案前志,夫夷本屬零陵,長沙無是縣,此四字衍文。今據刪。

    三四八三頁三行烝陽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前志作“承陽”,承音烝。

    三四八三頁五行有*(春)**[舂]*水據校補引柳從辰說改。

    三四八三頁六行有*(倒)**[瀏]*水有*(偽)**[溈]*水據校補引柳從辰說改。

    三四八三頁六行有*(伯)**[汨]*水據集解本改。按:汲本、殿本斗“泊”。

    三四八三頁一0行有*(春)**[舂]*陵鄉據汲本、殿本改。

    三四八三頁一三行高帝置上領山在雒陽南三千九百里按:張森楷�?庇浿^“上領山”三字于上下文皆不屬不知何縣下山脫攛于此,俟詳考之。

    三四八四頁七行晉代太守趙厥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晉書“厥”作“廞”。又引周壽昌說謂延江水注引先賢傳同,惟“趙厥”作“趙偉”。

    三四八四頁一四行去雒陽三千里按:汲本、殿本“三”作“二”。

    三四八五頁一行雒陽南二千八百里按:汲本“二”作“三”。

    三四八五頁三行攸前志作“收”。按:攸,孟康音收,前志因斗“收”,詳漢書補

    注。

    三四八五頁三行荼陵汲本、殿本“荼”作“茶”。今按前志,殿本作“茶陵”,補

    注本據汲本作“荼陵”。王先謙據說文,謂荼與茶通。

    三四八五頁三行安城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前志及州郡志皆作“安成”。王先謙謂城成通作。

    三四八五頁九行*(洞)**[湘]*中記據汲本、殿本改。

    三四八六頁一行浚遒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币蛔鳌板摇�。

    三四八六頁一行西曲陽按:前志作“曲陽”,惠棟謂下邳有曲陽,故加“西”。

    三四八六頁四行去雒陽千三百里按:汲本“三”作“二”。

    三四八六頁五行有唐后二山按:集解引惠棟說,謂風俗通作“唐居山”。

    三四八六頁九行丹陽郡殿本考證謂“陽”當作“楊”。今按:前志作“揚”。補注引宋祁說謂當作“陽”。又引王鳴盛說,謂“揚”字□手,其屬縣丹陽則□椧,而南
    監本俱作“陽”,晉志或作“揚”,或作“陽”,而屬縣則作“楊”,且注云“丹陽山,多赤柳,在西”,然則縣名□木甚明,而郡亦當以此得名,凡□手□椧,皆傳寫誤也。

    三四八六頁一一行丹陽集解引惠棟說,謂案晉志“陽”當作“楊”。今按:前志作陽“”。

    三四八六頁一一行于潛按:前志“潛”作“朁”,音潛。

    三四八六頁一一行黝按:集解引惠棟說,謂一作“黟”,見說文。

    三四八六頁一二行湖熟按:前志作“湖孰”。

    三四八六頁一四行秦鄣郡所治按:集解引惠棟說,謂“秦”當作“故”。

    三四八六頁一四行中平*[二]*年集解引惠棟說,謂沉約、歐陽忞皆云中平二年,諸
    本脫“二”字。今據補。

    三四八六頁一六行今謂之玉山殿本作“今謂之三王山”。按:今山海經郭注亦作三王山“”,然歙縣玉山并見會稽郡注,則作“玉山”為是,何焯校本亦作“玉山”,殿本殆據今山海經改也。

    三四八七頁五行建武十*[三]*年省六安國殿本考證齊召南謂應作“十三年”。后章

    帝元和二年,復改廬江為六安國,至章和二年,和帝即位,復省六安入廬江,此注未明。

    今據齊說,補一“三”字。

    三四八七頁八行晥前志作“睆”,殿本作“皖”。按:晥睆皖并通。

    三四八七頁九行六安按:前志六,屬六安國,無“安”字。

    三四八八頁二行長吏初*(親)**[視]*事據汲本、殿本改。

    三四八八頁五行縣南有雞備亭殿本考證謂何焯校本“備”改“人”。今按:今杜注
    亦作“備”,何氏殆據殘宋本改也。

    三四八八頁七行立郡吳殿本考證謂當改“吳立郡”。今按:校補謂立郡吳,謂縣升為郡也改之于說反窒。

    三四八八頁一0行太末按:前志“太”作“大”,孟康曰“大音如闥”。

    三四八八頁一0行章安故*(治)**[冶]*閩越地光武更名殿本“治”作“冶”,王先
    謙謂作“冶”是,今據改。今按:通鑒胡注引洪氏隸釋,謂中有脫文,當作“章安故回浦章帝更名,東侯官故冶,閩越地,光武更名”,于文乃足。此郡之末有“東部侯國”四字漤是衍文。說詳通鑒漢獻帝建安元年注。又按:集解引惠棟說,謂“閩越地”宋
    書州郡志作“閩中地”。又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案鄭宏傳,舊交址七郡,貢獻轉運皆從東冶泛海而至。所云東冶,即會稽之冶縣。宏以章帝建初八年為大司農,其時尚稱東冶則非光武更名明矣。

    三四八八頁一二行東部侯國集解引錢大昕說,謂案宋書州郡志侯官,前漢無,后漢曰東侯官屬會稽。此“東部侯國”當即“東侯官”之斗,漢時未見有封東部侯者也。

    今按:錢說是,然此四字漤是衍文,說見上。

    三四八八頁一三行稷山者句踐*(濟戎)**[齋戒]*臺殿本“者”作“有”。汲本、殿
    本“濟戎臺”皆作“齋戒臺”。按:越絕書作“齋戒臺”,寶慶會稽縣志云“稷山在縣東五十三里亦名齋臺山”,則以作“齋戒”為是,今據汲本、殿本改。

    三四八八頁一五行下多*(瑛)**[孧]*石據殿本改。按:今山海經作“孧”,注云砆武“,大石似玉”。

    三四八八頁一五行有重山按:今本越絕書“重”作“種”。

    三四八八頁一六行江出歙縣玉山按:今山海經郭注云“按地理志,浙江出新安黟縣南蠻中東入海,今錢唐浙江是也。黟即歙也”。

    三四八九頁三行有涉屋山按:汲本、殿本“屋”作“皇”。

    三四八九頁三行潘水出焉汲本、殿本“潘”作“潛”。按:前書補注王先謙謂潛水即潘水也。

    三四八九頁四行建安四年孫氏分立豐安縣二十三年立遂昌縣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宋書州郡志與此異,未知孰是。

    三四八九頁五行龍丘*(長)**[萇]*隱居于此殿本考證謂“長”當作“萇”。按:集解引馬與龍云,龍丘萇見任延傳。今據改。

    三四八九頁五行中有石林按:汲本“林”作“黙”。

    三四八九頁八行余句之山按:集解引惠棟說,謂依山海經當作“句余”。

    三四八九頁一0行晉*(元)**[太]*康記曰本鄞縣南之回浦鄉錢大昕謂“元康”當作太康“”,今據改。集解引錢大昕說,謂考班志冶與回浦本是二縣,意者東漢初嘗省回浦入鄞縣故有“回浦鄉”之稱。今按:洪氏隸釋謂鄞及回浦皆西漢縣名,謂西漢割郡而置縣或未可知。至章帝時,回浦已非鄉矣。太康所紀,亦誤也。說詳通鑒漢獻帝建

    安元年胡注引。

    三四八九頁一一行十三城按:據錢大昕考證,當作“十二城”,詳下安縣條�?庇�。

    三四八九頁一四行安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前漢、晉、宋志皆無此縣,本志又不

    言何年所置,前無所承,后無所并,疑即“婁”之訛,因“婁”脫其半而為“安”,校者不能是正疑有脫漏,又增“婁”于“無錫”后,并改“十二”城為“十三”。

    三四八九頁一五行婁殿本考證謂監本脫此一縣,依宋本添。按:前安縣即婁縣之誤,后人不曉,增此一縣,說見上。

    三四八九頁一六行昌門外闔閭頉按:殿本“昌”作“閶”,與今本越絕書合。

    三四九0頁一行有*(鹿)**[麋]*湖據殿本改,與今本越絕書合。

    三四九0頁一行又石城闔閭置美*[人]*山集解引惠棟說,謂“美山”無考,案越紐
    錄曰“石城,闔閭置美人山”,脫“人”字也。今據補。

    三四九0頁一行虞山巫咸山按:“巫咸山”之“山”,疑當作“出”。今本越絕書
    作“虞山者,巫咸所出也”。寰宇記九十一作“巫咸所居”。

    三四九0頁六行順帝時陷而為湖按:集解引洪亮吉說,謂水經注“順帝”作“安帝”。

    三四九0頁八行*(其)**[卞]*山有項籍祠據何焯校本改。

    三四九0頁一一行縣南城*(在荒)**[古淹]*地上湖中頉者季子頉也汲本“在荒地”
    作“在荒連”,此據殿本改。按:今越絕書云“毗陵縣南城,故古淹君地也”。

    又云“毗陵上湖中頉者,延陵季子頉也,去縣七十里,上湖通上洲”。殿本殆據越絕書改也。

    三四九0頁一七行吳王太伯頉按:張森楷�?庇浿^太伯非吳王,疑此文有衍誤。

    三四九一頁五行永修縣按:汲本“修”作“修”。

    三四九一頁五行并中平*[中]*立集解引惠棟說,謂諸本脫“中”字。今據補。

    三四九一頁六行建城按:前志作“建成”。

    三四九一頁七行南野按:前志作“南□”。

    三四九一頁一二行此地立名上蔡者按:殿本考證齊召南謂案上文豫章郡戶口下分注豫章記曰“”一條三十二字,應在此文之下。篃檢本志,引書必有所指。

    上文豫章記言“上蔡民分徙此地”,即“此地立名上蔡者”之注解也。不知何以將豫章記“”一條移置于前,后人遂無糾正者。

    【后漢書目錄】

    更多有關后漢書 二十四史 的資料
    闂傚倸鍊搁崐鐑芥嚄閼哥數浠氱紓鍌欐祰椤曆囨偋閹惧磭鏆︽繝闈涚墔濞岊亪鏌i褍浜為柟铏崄閻忓啯绻涙潏鍓хК闁靛棌鍋撻梺鍝勵儐閻楁洟鈥旈崘顔嘉ч柛鈩兠惃鎴濃攽閿涘嫬鐝¢柛銉戝拑绱遍梻浣筋潐瀹曟﹢顢氳缁牓宕橀埞澶哥盎闂佸湱鍋撻〃鍛村疮椤栫儐鏁囧Δ锝呭暞閳锋帒霉閿濆懏鍟為柟顖氱墦閺屾稒绻濋崟鍕贡閸欏懘姊洪崘鍙夋儓闁瑰啿绻樺畷鏇熺節閸愶缚绨婚梺鍝勭▉閸嬪嫭绂掑⿰鍛/妞ゆ挻绋戞禍楣冩⒒閸屾瑦绁版繛澶嬫礋瀹曟娊鏁冮崒姘鳖唵闂佽法鍣﹂幏锟�闂傚倸鍊搁崐椋庣矆娓氣偓楠炲鏁嶉崟顒佹闂佸湱鍎ら崵锕€鈽夊Ο閿嬵潔濠殿喗锕╅崢鍏肩韫囨搩娓婚柕鍫濇婵偓闂佸湱顒茬紞鈧い锕€婀遍埀顒冾潐濞叉牠鎮ユ總绋挎槬闁跨喓濮寸粈鍐煃閻熻埇浠掗柧蹇ユ嫹
    闂傚倸鍊搁崐椋庣矆娓氣偓楠炲鏁撻悩顔瑰亾閸愵喖宸濇い鎾楀嫬鍏婇梻浣瑰濞叉牠宕戦崱娑樻瀬閻庯綆鍠楅悡蹇涚叓閸パ屽剰闁诲浚鍠氶惀顏呫偅閸愵亞鏆梺鍝勭灱閸犳捇鍩€椤掍胶鈯曞畝锝呮健閹苯鐣濋崟顒傚幗闂佺粯鏌ㄥ璺衡枍閸℃瑧纾肩紓浣贯缚閳洜鈧灚婢樼€氭澘鐣烽悡搴樻斀闁糕檧鏅滅紞鍌氣攽閿涘嫬浜奸柛濠冪墪鐓ら煫鍥ㄧ☉閸ㄥ倿鏌﹀Ο渚▓闁搞倖娲橀妵鍕箳閹存繍浠奸梺缁樺姇閿曪箓骞夌粙搴撳牚闁割偅绻勯ˇ顕€姊洪崨濠佺繁闁告ḿ枪鍗遍柛顐犲劜閻撴盯鏌涢幇銊︽珕閻忓繋鍗抽幃妤€顫濋悙顒€顏�19濠电姴鐥夐弶搴撳亾濡や焦鍙忛柣鎴f绾惧鏌eΟ娆惧殭缂佺姴鐏氶妵鍕疀閹炬惌妫″銈庡亝濞茬喖寮婚悢鍏煎€绘俊顖滃劦閹峰綊鏌f惔銏㈩暡鐎光偓缁嬫娼栨繛宸簻閸ㄥ倹銇勯弴鐐村櫣闁告捇浜跺娲传閸曨剨绱炴繛瀛樼矤娴滎亜顕f繝姘櫇闁逞屽墲閻忔帡姊洪幆褏绠版繝鈧柆宥庢晩濠㈣埖鍔栭埛鎴︽煙閼测晛浠滃┑锛勬櫕缁辨帡顢欓懖鈹倗绱掗纰卞剶妤犵偞甯掕灃濠电姴鍟▍鍫濃攽閻橆喖鐏辨繛澶嬬洴楠炴饪伴崼鐕佹閻庡箍鍎遍ˇ浼村煕閹寸姷纾奸悗锝庡幗绾墎绱掗悩鍐差棆缂佽鲸甯楀鍕偓锝庡亜閸炲绻濈喊澶岀?闁轰礁顭烽悰顔锯偓锝庡枟閺呮粓鏌﹀Ο渚Ч闁伙綆鍨跺缁樻媴閸涘﹥鍎撻梺鍝ュ櫏閸ㄥ爼鐛幇鏉跨鐟滃秹藟濮樿埖鐓ラ柣鏇炲€圭€氾拷
    請你點此糾錯或發表評論 文章錄入:09ping    責任編輯:Gaoge 
    隨機推薦
    欧洲乱码伦视频免费国产|熟女少妇一区二区三区|人妻少妇精品视频|色综合天天天天综合狠狠爱|亚洲中文无码卡通动漫3d
    <button id="eeuec"></button>
  • <td id="eeuec"><button id="eeuec"></button></td>
    <td id="eeuec"><button id="eeuec"></button></td>
    <table id="eeuec"><td id="eeuec"></td></table>
  • <table id="eeuec"><li id="eeuec"></li></table>
  • <td id="eeuec"><button id="eeuec"></button></td>
  • <td id="eeuec"></td><table id="eeuec"></table><table id="eeuec"></table><td id="eeuec"></td>
  • <td id="eeuec"></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