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eeuec"></button>
  • <td id="eeuec"><button id="eeuec"></button></td>
    <td id="eeuec"><button id="eeuec"></button></td>
    <table id="eeuec"><td id="eeuec"></td></table>
  • <table id="eeuec"><li id="eeuec"></li></table>
  • <td id="eeuec"><button id="eeuec"></button></td>
  • <td id="eeuec"></td><table id="eeuec"></table><table id="eeuec"></table><td id="eeuec"></td>
  • <td id="eeuec"></td>
  • 名著阅读 窗边的小豆豆在线阅读 《史记》在线阅读与翻译 老人与海在线阅读 中考散文阅读题集下载 中考语文试卷下载
    《朝花夕拾》在线阅读 海底两万里在线阅读 《道德经》在线阅读 朱自清散文集 2024中考主题阅读41则 中考语文分类汇编下载
     華語網 > 文言專題 > 文言文經典名著 > 正文

    漢書卷三十 藝文志第十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會員上傳 請你點此糾錯或發表評論

    卷三十 藝文志第十

    昔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故《春秋》分為五,《詩》分為四,《易》有數家之傳。戰國從衡,真偽分爭,諸子之言紛然殽亂。至秦患之,乃燔滅文章,以愚黔首。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迄孝武世,書缺簡脫,禮壞樂崩,圣上喟然而稱曰:“朕甚閔焉!”于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至成帝時,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求遺書于天下。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咸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技。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會向卒,哀帝復使向子侍中奉車都尉歆卒父業。歆于是總群書而奏其《七略》,故有《輯略》,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術數略》,有《方技略》。今刪其要,以備篇輯。

    《易經》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

    《易傳·周氏》二篇。字王孫也�!斗稀范�。

    《楊氏》二篇。名何,字叔元,菑川人。

    《蔡公》二篇。衛人,事周王孫。

    《韓氏》二篇。名嬰。

    《王氏》二篇。名同。

    《丁氏》八篇。名寬,字子襄,梁人也。

    《古五字》十八篇。自甲子至壬子,說《易》陰陽。

    《淮南道訓》二篇�;茨贤醢财该鳌兑住氛呔湃�,號九師說。

    《古雜》八十篇,《雜災異》三十五篇,《神輸》五篇,圖一。

    《孟氏京房》十一篇,《災異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五鹿充宗《略說》三篇,《京氏段嘉》十二篇。

    《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

    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

    《易》曰:“宓戲氏仰觀象于天,俯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敝劣谝�、周之際,紂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諸侯順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资蠟橹跺琛�、《象》、《系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歷三古。及秦燔書,而《易》為筮卜之事,傳者不絕。漢興,田何傳之。訖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學官,而民間有費、高二家之說,劉向以中《古文易經》校施、孟、梁丘經,或脫去“無咎”、“悔亡”,唯費氏經與古文同。

    《尚書古文經》四十六卷。為五十七篇。

    《經》二十九卷。大、小夏侯二家�!稓W陽經》三十二卷。

    《傳》四十一篇。

    《歐陽章句》三十一卷。

    大、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卷。

    大、小《夏侯解故》二十九篇。

    《歐陽說義》二篇。

    劉向《五行傳記》十一卷。

    許商《五行傳記》一篇。

    《周書》七十一篇。周史記�!蹲h奏》四十二篇。宣帝時石渠論。

    凡《書》九家,四百一十二篇。入劉向《稽疑》一篇。

    《易》曰:“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惫省稌分疬h矣,至孔子纂焉,上斷于堯,下訖于秦,凡百篇,而為之序,言其作意。秦燔書禁學,濟南伏生獨壁藏之。漢興亡失,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齊魯之間。訖孝宣世,有《歐陽》、《大小夏侯氏》,立于學官�!豆盼纳袝氛�,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魯共王懷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聞鼓琴瑟鐘磬之音,于是俱,乃止不壞�?装矅�,孔子后也,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國獻之。遭巫蠱事,未列于學官。劉向以中古文校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經文,《酒誥》脫簡一,《召誥》脫簡二。率簡二十五字者,脫亦二十五字,簡二十二字者,脫亦二十二字,文字異者七百有余,脫字數十�!稌氛�,古之號令,號令于眾,其言不立具,則聽受施行者弗曉。古文讀應爾雅,故解古今語而可知也。

    《詩經》二十八卷,魯、齊、韓三家。

    《魯故》二十五卷。

    《魯說》二十八卷。

    《齊后氏故》二十卷。

    《齊孫氏故》二十七卷。

    《齊后氏傳》三十九卷。

    《齊孫氏傳》二十八卷。

    《齊雜記》十八卷。

    《韓故》三十六卷。

    《韓內傳》四卷。

    《韓外傳》六卷。

    《韓說》四十一卷。

    《毛詩》二十九卷。

    《毛詩故訓傳》三十卷。

    凡《詩》六家,四百一十六卷。

    《書》曰:“詩言志,歌詠言�!惫拾分母�,而歌詠之聲發。誦其言謂之詩,詠其聲謂之歌。故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鬃蛹內≈茉�,上采殷,下取魯,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諷誦,不獨在竹帛故也。漢興,魯申公為《詩》訓故,而齊轅固、燕韓生皆為之傳�;蛉 洞呵铩�,采雜說,咸非其本義。與不得已,魯最為近之。三家皆列于學官。又有毛公之學,自謂子夏所傳,而河間獻王好之,未得立。

    《禮古經》五十六卷,《經》十七篇。后氏、戴氏。

    《記》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學者所記也。

    《明堂陰陽》三十三篇。古明堂之遺事。

    《王史氏》二十一篇。七十子后學者。

    《曲臺后倉》九篇。

    《中庸說》二篇。

    《明堂陰陽說》五篇。

    《周官經》六篇。王莽時劉歆置博士。

    《周官傳》四篇。

    《軍禮司馬法》百五十五篇。

    《古封禪群祀》二十二篇。

    《封彈議對》十九篇。武帝時也。

    《漢封禪群祀》三十六篇。

    《議奏》三十八篇。石渠。

    凡《禮》十三家,五百五十五篇。入《司馬法》一家,百五十五篇。

    《易》曰:“有夫婦父子君臣上下,禮義有所錯�!倍弁踬|文世有損益,至周曲為之防,事為之制,故曰:“禮經三百,威儀三千�!奔爸苤�,諸侯將逾法度,惡其害己,皆滅去其籍,自孔子時而不具,至秦大壞。漢興,魯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訖孝宣世,后倉最明。戴德、戴圣、慶普皆其弟子,三家立于學官�!抖Y古經》者,出于魯淹中及孔氏,與十七篇文相似,多三十九篇。及《明堂陰陽》、《王史氏記》所見,多天子、諸侯、卿、大夫之制,雖不能備,猶愈倉等推《士禮》而致于天子之說。

    《樂記》二十三篇。

    《王禹記》二十四篇。

    《雅歌詩》四篇。

    《雅琴趙氏》七篇。名定,勃海人,宣帝時丞相魏相所奏。

    《雅琴師氏》八篇。名中,東海人,傳言師曠后。

    《雅琴龍氏》九十九篇。名德,梁人。

    凡《樂》六家,百六十五篇。出淮南劉向等《琴頌》七篇。

    《易》曰:“先王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享祖考�!惫首渣S帝下至三代,樂各有名�?鬃釉唬骸鞍采现蚊�,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倍呦嗯c并行。周衰俱壞,樂尤微眇,以音律為節,又為鄭、衛所亂,故無遺法。漢興,制氏以雅樂聲津,世在樂宮,頗能紀其鏗鏘鼓舞,而不能言其義。六國之君,魏文侯最為好古,孝文時得其樂入竇公,獻其書,乃《周官·大宗伯》之《大司樂》章也。武帝時,河間獻王好儒,與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諸子言樂事者,以作《樂記》,獻八佾之舞,與制氏不相遠。其內史丞王定傳之,以授常山王禹。禹,成帝時為謁者,數言其義,獻二十四卷記。劉向校書,得《樂記》二十三篇。與禹不同,其道浸以益微。

    《春秋古經》十二篇,《經》十一卷。公羊、穀梁二家。

    《左氏傳》三十卷。左丘明,魯太史。

    《公羊傳》十一卷。公羊子,齊人。

    《穀梁傳》十一卷。穀梁子,魯人。

    《鄒氏傳》十一卷。

    《夾氏傳》十一卷。有錄無書。

    《左氏微》二篇。

    《鐸氏微》三篇。楚太傅鐸椒也。

    《張氏微》十篇。

    《虞氏微傳》二篇。趙相虞卿�!豆蛲鈧鳌肺迨�。

    《穀梁外傳》二十篇。

    《公羊章句》三十八篇。

    《穀梁章句》三十三篇。

    《公羊雜記》八十三篇。

    《公羊顏氏記》十一篇。

    《公羊董仲舒治獄》十六篇。

    《議奏》三十九篇。石渠論。

    《國語》二十一篇。左丘明著。

    《新國語》五十四篇。劉向分《國語》。

    《世本》十五篇。古史官記黃帝以來訖春秋時諸侯大夫。

    《戰國策》三十三篇。記春秋后。

    《奏事》二十篇。秦時大臣奏事,及刻石名山文也。

    《楚漢春秋》九篇。陸賈所記。

    《太史公》百三十篇。十篇有錄無書。

    馮商所續《太史公》七篇。

    《太古以來年紀》二篇。

    《漢著記》百九十卷。

    《漢大年紀》五篇。

    凡《春秋》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省《太史公》四篇。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帝王靡不同之。周室既微,載籍殘缺,仲尼思存前圣之業,乃稱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币贼斨芄畤�,禮文備物,史官有法,故與左丘明觀其史記,據行事,仍人道,因興以立功,就敗以成罰,假日月以定歷數,借朝聘以正禮樂。有所褒諱貶損,不可書見,口授弟子,弟子退而異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論本事而作傳,明夫子不以空言說經也�!洞呵铩匪H損大人當世君臣,有威權勢力,其事實皆形于傳,是以隱其書而不宣,所以免時難也。及未世口說流行,故有《公羊》、《穀梁》、《鄒》、《夾》之《傳》。四家之中,《公羊》、《穀梁》立于學官,鄒氏無師,夾氏未有書。

    《論語》古二十一篇。出孔子壁中,兩《子張》�!洱R》二十二篇。多《問王》、《知道》�!遏敗范�,《傳》十九篇。

    《齊說》二十九篇�!遏斚暮钫f》二十一篇�!遏敯膊钫f》二十一篇�!遏斖躜E說》二十篇。

    《燕傳說》三卷。

    《議奏》十八篇。石渠論。

    《孔子家語》二十七卷。

    《孔子三朝》七篇。

    《孔子徒人圖法》二卷。

    凡《論語》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

    《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漢興,有齊、魯之說。傳《齊論》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貢禹、尚書令五鹿充宗、膠東庸生,唯王陽名家。傳《魯論語》者,常山都尉龔奮、長信少府夏侯勝、丞相韋賢、魯扶卿、前將軍蕭望之、安昌侯張禹,皆名家。張氏最后而行于世。

    《孝經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

    《孝經》一篇。十八章。長孫氏、江氏、后氏、翼氏四家。

    《長孔氏說》二篇。

    《江氏說》一篇。

    《翼氏說》一篇。

    《后氏說》一篇。

    《雜傳》四篇。

    《安昌侯說》一篇。

    《五經雜議》十八篇。石渠論。

    《爾雅》三卷二十篇。

    《小爾雅》一篇,《古今字》一卷。

    《弟子職》一篇。

    《說》三篇。

    凡《孝經》十一家,五十九篇。

    《孝經》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漢興,長孫氏、博士江翁、少府后倉、諫大夫翼奉、安昌侯張禹傳之,各自名家。經文皆同,唯孔氏壁中古文為異�!案改干�,續莫大焉”,“故親生之膝下”,諸家說不安處,古文字讀皆異。

    《史籀》十五篇。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時亡六篇矣。

    《八體六技》。

    《蒼頡》一篇。

    上七章,秦丞相李斯作;《爰歷》六章,車府令趙高作;《博學》七章,太史令胡母敬作。

    《凡將》一篇。司馬相如作。

    《急就》一篇。元帝時黃門令史游作。

    《元尚》一篇。成帝時將作大匠李長作。

    《訓纂》一篇。揚雄作。

    《別字》十三篇。

    《蒼頡傳》一篇。

    揚雄《蒼頡訓纂》一篇。

    杜林《蒼頡訓纂》一篇。

    杜林《蒼頡故》一篇。

    凡小學十家,四十五篇。入揚雄、杜林二家二篇。

    《易》曰:“上古結繩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薄皼Q,揚于王庭”,言其宣揚于王者朝廷,其用最大也。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漢興,蕭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史。又以六體試之,課最者以為尚書、御史、史書令史。吏民上書,字或不正,輒舉劾�!绷w者,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書,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書幡信也。古制,書必同文,不知則闕,問諸故老,至于衰世,是非無正,人用其私。故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今亡矣夫!”蓋傷其浸不正�!妒肤ζ氛�,周時史官教學童書也,與孔氏壁中古文異體�!渡n頡》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歷》六章者,車府令趙高所作也;《博學》七章者,太史令胡母敬所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體復頗異,所謂秦篆者也。是時始造隸書矣,起于官獄多事,茍趨省易,施之于徒隸也。漢興,閭里書師合《蒼頡》、《爰歷》、《博學》三篇,斷六十字以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為《蒼頡篇》。武帝時司馬相如作《凡將篇》,無復字。元帝時黃門令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時將作大匠李長作《元尚篇》,皆《蒼頡》中正字也�!斗矊ⅰ穭t頗有出矣。至元始中,征天下通小學者以百數,各令記字于庭中。揚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訓纂篇》,順續《蒼頡》,又易《蒼頡》中重復之字,凡八十九章。臣復續揚雄作十三章,凡一百二章,無復字,六藝群書所載略備矣�!渡n頡》多古字,俗師失其讀,宣帝時征齊人能正讀者,張敝從受之,傳至外孫之子杜林,為作訓故,并列焉。

    凡六藝一百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篇。入三家,一百五十九篇;出重十一篇。

    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表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故曰“《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言與天地為終始也。至于五學,世有變改,猶五行之更用事焉。古之學者耕且養,三年而通一藝,存其大體,玩經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經立也。后世經傳既已乖離,博學者又不思多聞闕疑之義,而務碎義逃難,便辭巧說,破壞形體;說五字之文,至于二三萬言。后進彌以馳逐,故幼童而守一藝,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習,毀所不見,終以自蔽。此學者之大患也。序六藝為九種。

    《晏子》八篇。名嬰,謚平仲,相齊景公,孔子稱善與人交,有《列傳》�!蹲铀肌范�。名+亻及,孔子孫,為魯繆公師。

    《曾子》十八篇。名參,孔子弟子。

    《漆雕子》十三篇�?鬃拥茏悠岬駟⒑�。

    《宓子》十六篇。名不齊,字子賤,孔子弟子。

    《景子》三篇。說宓子語,似其弟子。

    《世子》二十一篇。名碩,陳人也,七十子之弟子。

    《魏文侯》六篇。

    《李克》七篇。子夏弟子,為魏文侯相。

    《公孔尼子》二十八篇。七十子之弟子。

    《孟子》十一篇。

    名軻,鄒人,子思弟子,有《列傳》。

    《孫卿子》三十三篇。名況,趙人,為齊稷下祭酒,有《列傳》。

    《羋子》十八篇。名嬰,齊人,七十子之后。

    《內業》十五篇。不知作書者。

    《周史六韜》六篇�;�、襄之間,或曰顯王時,或曰孔子問焉。

    《周政》六篇。周時法度政教。

    《周法》九篇。法天地,立百官。

    《河間周制》十八篇。似河間獻王所述也。

    《讕言》十篇。不知作者,陳人君法度。

    《功議》四篇。不知作者,論功德事。

    《甯越》一篇。中牟人,為周威王師。

    《王孫子》一篇。一曰《巧心》。

    《公孫固》一篇。十八章,齊閔王失國,問之,固因為陳古今成敗也。

    《李氏春秋》二篇。

    《羊子》四篇。百章。故秦博士。

    《董子》一篇。名無心,難墨子。

    《俟子》一篇。

    《徐子》四十二篇。宋外黃人。

    《魯仲連子》十四篇。有《列傳》。

    《平原君》七篇。硃建也。

    《虞氏春秋》十五篇。虞卿也。

    《高祖傳》文十三篇。高祖與大臣述古語及詔策也。

    《陸賈》二十三篇。

    《劉敬》三篇。

    《孝文傳》十一篇。文帝所稱及詔策。

    《賈山》八篇。

    《太常蓼侯孔藏》十篇。父聚,高祖時以功臣封,臧嗣爵。

    《賈誼》五十八篇。

    河間獻王《對上下三雍宮》三篇。

    《董仲舒》百二十三篇。

    《兒寬》九篇。

    《公孫弘》十篇。

    《終軍》八篇。

    《吾丘壽王》六篇。

    《虞丘說》一篇。難孫卿也。

    《莊助》四篇。

    《臣彭》四篇。

    《鉤盾冗從李步昌》八篇。宣帝時數言事。

    《儒家言》十八篇。不知作者。

    桓寬《鹽鐵論》六十篇。

    劉向所序六十七篇。

    《新序》、《說苑》、《世說》、《列女傳頌圖》也。

    楊雄所序三十八篇�!短肥�,《法言》十三,《樂》四,《箴》二。

    右儒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入楊雄一家三十八篇。

    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陽陽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為高�?鬃釉唬骸叭缬兴u,其有所試�!碧�、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業,已試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隨時抑揚,違離道本,茍以嘩眾取寵。后進循之,是以《五經》乖析,儒學浸衰,此辟儒之患。

    《伊尹》五十一篇。湯相。

    《太公》二百三七十篇。呂望為周師尚父,本有道者�;蛴薪烙忠詾樘g者所增加也�!吨\》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

    《辛甲》二十九篇。紂臣,七十五諫而去,周封之。

    《鬻子》二十二篇。名熊,為周師,自文王以下問焉,周封為楚祖。

    《管子》八十六篇。名夷吾,相齊恒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也。有《列傳》。

    《老子鄰氏經傳》四篇。姓李,名耳,鄰氏傳其學。

    《老子傅氏經說》三十七篇。述老子學。

    《老子徐氏經說》六篇。字少季,臨淮人,傳《老子》。

    劉向《說老子》四篇。

    《文字》九篇。老子弟子,與孔子并時,而稱周平王問,似依托者也。

    《蜎子》十三篇。名淵,楚人,老子弟子。

    《關尹子》九篇。名喜,為關吏,老子過關,喜去吏而從之。

    《莊子》五十二篇。名周,宋人。

    《列子》八篇。名圄寇,先莊子,莊子稱之。

    《老成子》十八篇。

    《長盧子》九篇。楚人。

    《王狄子》一篇。

    《公子牟》四篇。魏之公子也。先莊子,莊子稱之。

    《田子》二十五篇。名駢,齊人,游稷下,號天口駢。

    《老萊子》十六篇。楚人,與也子同時。

    《黔婁子》四篇。齊隱士,守道不詘,威王下之。

    《宮孫子》二篇。

    《鹖冠子》一篇。楚人,居深山,以鹖為冠。

    《周訓》十四篇。

    《黃帝四經》四篇。

    《黃帝銘》六篇。

    《黃帝君臣》十篇。起六國也,與《老子》相似也。

    《雜黃帝》五十八篇。六國時賢者所作�!读δ痢范�。六國時所作,托之力牧。力牧,黃帝相。

    《孫子》十六篇。六國時�!督葑印范�。齊人,武帝時說。

    《曹羽》二篇。楚人,武帝時說于齊王。

    《郎中嬰齊》十二篇。武帝時。

    《臣君子》二篇。蜀人。

    《鄭長者》一篇。六國時。先韓子,韓子稱之。

    《楚子》三篇。

    《道家言》二篇。近世,不知作者。

    右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

    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合于堯之克攘,《易》之嗛々,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

    《宋司星子韋》三篇。景公之史。

    《公檮生終始》十四篇。傳鄒奭《始終》書。

    《公孫發》二十二篇。六國時。

    《鄒子》四十九篇。名衍,齊人,為燕昭王師,居稷下,號談天衍。

    《鄒子終始》五十六篇。

    《乘丘子》五篇。六國時。

    《杜文公》五篇。六國時。

    《黃帝泰素》二十篇。六國時韓諸公子所作。

    《南公》三十一篇。六國時。

    《容成子》十四篇。

    《張蒼》十六篇。丞相北平侯。

    《鄒奭子》十二篇。齊人,號曰雕龍奭。

    《閭丘子》十三篇。名快,魏人,在南公前。

    《馮促》十三篇。鄭人。

    《將巨子》五篇。六國時。先南公,南公稱之。

    《五曹官制》五篇。漢制,似賈誼所條。

    《周伯》十一篇。齊人,六國時。

    《衛侯官》十二篇。近世,不知作者。

    于長《天下忠臣》九篇。平陰人,近世。

    《公孫渾邪》十五篇。平曲侯。

    《雜陰陽》三十八篇。不知作者。

    右陰陽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

    陰陽家者流,蓋出于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及拘者為之,則牽于禁忌,泥于小數,舍人事而任鬼神。

    《李子》三十二篇。名悝,相魏文侯,富國強兵。

    《商君》二十九篇。名鞅,姬姓,衛后也,相秦孝公,有《列傳》。

    《申子》六篇。名不害,京人,相韓昭侯,終其身諸侯不敢侵韓。

    《處子》九篇�!渡髯印匪氖�。名到,先申、韓,申、韓稱之。

    《韓子》五十五篇。名非,韓諸公子,使秦,李斯害而殺之。

    《游棣子》一篇。

    《晁錯》三十一篇。

    《燕十事》十篇。不知作者。

    《法家言》二篇。不知作者。

    右法十家,二百一十七篇。

    法家者流,蓋出于理官。信賞必罰,以輔禮制�!兑住吩弧跋韧跻悦髁P飭法”,此其所長也。及刻者為之,則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殘害至親,傷恩薄厚。

    《鄧析》二篇。鄭人,與子產并時。

    《尹文子》一篇。說齊宣王。先公孫龍。

    《公孫龍子》十四篇。趙人。

    《成公生》五篇。與黃公等同時。

    《惠子》一篇。名施,與莊子并時。

    《黃公》四篇。名疵,為秦博士,作歌詩,在秦時歌詩中。

    《毛公》九篇。趙人,與公孫龍等并游平原君趙勝家。

    右名七家,三十六篇。

    名家者流,蓋出于禮官。古者名位不同,禮亦異數�?鬃釉唬骸氨匾舱�!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贝似渌L也。及譥者為之,則茍鉤鈲鋠析亂而已。

    《尹佚》二篇。周臣,在成、康時也。

    《田俅子》三篇。先韓子。

    《我子》一篇。

    《隨巢子》六篇。墨翟弟子。

    《胡非子》三篇。墨翟弟子。

    《墨子》七十一篇。名翟,為宋大夫,在孔子后。

    右墨六家,八十六篇。

    墨家者流,蓋出于清廟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是以上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長也。及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推兼愛之意,而不知別親疏。

    《蘇子》三十一篇。名秦,有《列傳》。

    《張子》十篇。名儀,有《列傳》。

    《龐煖》二篇。為燕將。

    《闕子》一篇。

    《國筮子》十七篇。

    《秦零陵令信》一篇。難秦相李斯。

    《蒯子》五篇。名通。

    《鄒陽》七篇。

    《主父偃》二十八篇。

    《徐氏》一篇。

    《莊安》一篇。

    《待詔金馬聊蒼》三篇。趙人,武帝時。

    右從橫十二家,百七篇。

    從橫家者流,蓋出于行人之官�?鬃釉唬骸罢b《詩》三百,使于四方,不能顓對,雖多亦奚以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當權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辭。此其所長也。及邪人為之,則上詐諼而棄其信。

    孔甲《盤盂》二十六篇。黃帝之史,或曰夏帝孔甲,似皆非�!洞笥怼啡咂�。傳言禹所作,其文似后世語。

    《五子胥》八篇。名員,春秋時為吳將,忠直遇讒死。

    《子晚子》三十五篇。齊人,好議兵,與《司馬法》相似。

    《由余》三篇。戎人,秦穆公聘以為大夫。

    《尉繚》二十九篇。六國時。

    《尸子》二十篇。名佼,魯人,秦相商君師之。鞅死,佼逃入蜀。

    《呂氏春秋》二十六篇。秦相呂不韋輯智略士作。

    《淮南內》二十一篇。王安。

    《淮南外》三十三篇。

    《東方朔》二十篇。

    《伯象先生》一篇。

    《荊軻論》五篇。軻為燕刺秦王,不成而死,司馬相如等論之。

    《吳子》一篇。

    《公孫尼》一篇。

    《博士臣賢對》一篇。漢世,難韓子、商君。

    《臣說》三篇。武帝時作賦。

    《解子簿書》三十五篇。

    《推雜書》八十七篇。

    《雜家言》一篇。王伯,不知作者。

    右雜二十家,四百三篇。入兵法。

    雜家者流,蓋出于議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此其所長也。及蕩者為之,則漫羨而無所歸心。

    《神農》二十篇。六國時,諸子疾時怠于農業,道耕農事,托之神農。

    《野老》十七篇。六國時,在齊、楚間。

    《宰氏》十七篇。不知何世。

    《董安國》十六篇。漢代內史,不知何帝時。

    《尹都尉》十四篇。不知何世�!囤w氏》五篇。不知何世。

    《汜勝之》十八篇。成帝時為議郎。

    《王氏》六篇。不知何世。

    《蔡癸》一篇。宣帝時,以言便宜,至弘農太守。

    右農九家,百一十四篇。

    農家者流,蓋出于農稷之官。播百谷,勸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貨�?鬃釉弧八孛袷场�,此其所長也。及鄙者為之,以為無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誖上下之序。

    《伊尹說》二十七篇。其語淺薄,似依托也。

    《鬻子說》十九篇。后世所加。

    《周考》七十六篇�?贾苁乱�。

    《青史子》五十七篇。古史官記事也。

    《師曠》六篇。見《春秋》,其言淺薄,本與此同,似因托之。

    《務成子》十一篇。稱堯問,非古語。

    《宋子》十八篇。孫卿道宋子,其言黃、老意。

    《天乙》三篇。天乙謂湯,其言非殷時,皆依托也。

    《黃帝說》四十篇。迂誕依托。

    《封禪方說》十八篇。武帝時。

    《待詔臣饒心術》二十五篇。武帝時。

    《待詔臣安成未央術》一篇。

    《臣壽周紀》七篇。項國圉人,宣帝時。

    《虞初周說》九百四十三篇。河南人,武帝時以方士侍郎號黃車使者。

    《百家》百三十九卷。

    右小說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

    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涂說者之所造也�?鬃釉唬骸半m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比灰喔缫�。閭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

    凡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出蹴一家,二十五篇。

    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皆相成也�!兑住吩唬骸疤煜峦瑲w而殊涂,一致而百慮�!苯癞惣艺吒魍扑L,窮知究慮,以明其指,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禮失而求諸野�!狈浇袢ナゾ眠h,道術缺廢,無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猶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藝之術。而觀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

    屈原賦二十五篇。楚懷王大夫,有《列傳》。

    唐勒賦四篇。楚人。

    宋玉賦十六篇。楚人,與唐勒并時,在屈原后也。

    趙幽王賦一篇。

    莊夫子賦二十四篇。名忌,吳人。賈誼賦七篇。

    枚乘賦九篇。

    司馬相如賦二十九篇。

    淮南王賦八十二篇。

    淮南王群臣賦四十四篇。

    太常蓼侯孔臧賦二十篇。

    陽丘侯劉郾賦十九篇。

    吾丘壽王賦十五篇。

    蔡甲賦一篇。

    上所自造賦二篇。

    兒寬賦二篇。

    光祿大夫張子僑賦三篇。與王褒同時也。

    陽成侯劉德賦九篇。

    劉向賦三十三篇。

    王褒賦十六篇。

    右賦二十家,三百六十一篇。

    陸賈賦三篇。

    枚皋賦百二十篇。

    硃建賦二篇。

    常侍郎莊匆奇賦十一篇。枚皋同時。

    嚴助賦三十五篇。

    硃買臣賦三篇。

    宋正劉辟強賦八篇。

    司馬遷賦八篇。

    郎中臣嬰齊賦十篇。

    臣說賦九篇。

    臣吾賦十八篇。

    遼東太守蘇季賦一篇。

    蕭望之賦四篇。

    河內太守徐明賦三篇。字長君,東海人,元、成世歷五郡太守,有能名。

    給事黃門侍郎李息賦九篇。

    淮陽憲王賦二篇。

    楊雄賦十二篇。

    待詔馮商賦九篇。

    博士弟子杜參賦二篇。

    車郎張豐賦三篇。張子僑子。

    驃騎將軍硃宇賦三篇。

    右賦二十一家,二百七十四篇。入楊雄入篇。

    孫卿賦十篇。

    秦時雜賦九篇。

    李思《孝景皇帝頌》十五篇。廣川惠王越賦五篇。

    長沙王群臣賦三篇。

    魏內史賦二篇。東暆令延年賦七篇。

    衛士令李忠賦二篇。

    張偃賦二篇。

    賈充賦四篇。

    張仁賦六篇。

    秦充賦二篇。

    李步昌賦二篇。

    侍郎謝多賦十篇。

    平陽公主舍人周長孺賦二篇。雒陽锜華賦九篇。

    眭弘賦一篇。

    別栩陽賦五篇。

    臣昌市賦六篇。

    臣義賦二篇。

    黃門書者假史王商賦十三篇。侍中徐博賦四篇。

    黃門書者王廣、呂嘉賦五篇。漢中都尉丞華龍賦二篇。

    左馮翊史路恭賦八篇。

    右賦二十五家,百三十六篇。

    《客主賦》十八篇。

    《雜行山及頌德賦》二十四篇。

    《雜四夷及兵賦》二十篇。

    《雜中賢失意賦》十二篇。

    《雜思慕悲哀死賦》十六篇。

    《雜鼓琴劍戲賦》十三篇。

    《雜山陵水泡云氣雨旱賦》十六篇。

    《雜禽獸六畜昆蟲賦》十八篇。

    《雜器械草木賦》三十三篇。

    《大雜賦》三十四篇。

    《成相雜辭》十一篇。

    《隱書》十八篇。

    右雜賦十二家,二百三十三篇。

    《高祖歌詩》二篇。

    《泰一雜甘泉壽宮歌詩》十四篇。

    《宗廟歌詩》五篇。

    《漢興以來兵所誅滅歌詩》十四篇。

    《出行巡狩及游歌詩》十篇。

    《臨江王及愁思節士歌詩》四篇。

    《李夫人及幸貴人歌詩》三篇。

    《詔賜中山靖王子噲及孺子妾冰未央材人歌詩》四篇。

    《吳楚汝南歌詩》十五篇。

    《燕代謳雁門云中隴西歌詩》九篇。

    《邯鄲河間歌詩》四篇。

    《齊鄭歌詩》四篇。

    《淮南歌詩》四篇。

    《左馮翊秦歌詩》三篇。

    《京兆尹秦歌詩》五篇。

    《河東蒲反歌詩》一篇。

    《黃門倡車忠等歌詩》十五篇。

    《雜各有主名歌詩》十篇。

    《雜歌詩》九篇�!堵尻柛柙姟匪钠�。

    《河南周歌詩》七篇。

    《河南周歌聲曲折》七篇。

    《周謠歌詩》七十五篇。

    《周謠歌詩聲曲折》七十五篇。

    《諸神歌詩》三篇。

    《送迎靈頌歌詩》三篇。

    《周歌詩》二篇。

    《南郡歌詩》五篇。

    右歌詩二十八家,三百一十四篇。

    凡詩賦百六家,千三百一十八篇。入楊雄八篇。

    傳曰:“不歌而誦謂之賦,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毖愿形镌炻Z而,材知深美,可與圖事,故可以為列大夫也。古者諸侯卿大夫交接鄰國,以微言相感,當揖讓之時,必稱《詩》以諭其志,蓋以別賢不肖而觀盛衰焉。故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也。春秋之后,周道浸壞,聘問歌詠不行于列國,學《詩》之士逸在布衣,而賢人失志之賦作矣。大儒孫卿及楚臣屈原離讒憂國,皆作賦以風,咸有惻隱古詩之義。其后宋玉、唐勒;漢興,枚乘,司馬相如,下及楊子云,競為侈儷閎衍之詞,沒其風諭之義。是以楊子悔之,曰:“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如孔氏之門人用賦也,則賈誼登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于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云。序詩賦為五種。

    《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

    《齊孫子》八十九篇。圖四卷。

    《公孫鞅》二十七篇。

    《吳起》四十八篇。有《列傳》。

    《范蠡》二篇。越王句踐臣也。

    《大夫種》二篇。與范蠡俱事句踐。

    《李子》十篇。

    《娷》一篇。

    《兵春秋》一篇。

    《龐煖》三篇。

    《兒良》一篇。

    《廣武君》一篇。李左車。

    《韓信》三篇。

    右兵權謀十三家,二百五十九篇。

    省伊尹、太公、《管子》、《孫卿子》、《鹖冠子》、《蘇子》、蒯通、陸賈,淮南王二百五十九種,出《司馬法》入禮也。

    權謀者,以正守國,以奇用兵,先計而后戰,兼形勢,包陰陽,用技巧者也。

    《楚兵法》七篇。圖四卷。

    《蚩尤》二篇。見《呂刑》。

    《孫軫》五篇。圖二卷。

    《繇敘》二篇。

    《王孫》十六篇。圖五卷。

    《尉繚》三十一篇。

    《魏公子》二十一篇。圖十卷。名無忌,有《列傳》。

    《景子》十三篇。

    《李良》三篇。

    《丁子》一篇。

    《項王》一篇。名籍。

    右兵形勢十一家,九十二篇。圖十八卷。

    形勢者,雷動風舉,后發而先至,離合背鄉,變化無常,以輕疾制敵者也。

    《太壹兵法》一篇。

    《天一兵法》三十五篇。

    《神農兵法》一篇。

    《黃帝》十六篇。圖三卷。

    《封胡》五篇。

    黃帝臣,依托也。

    《風后》十三篇。圖二卷。黃帝臣,依托也。

    《力牧》十五篇。黃帝臣,依托也。

    《鵊冶子》一篇。圖一卷。

    《鬼容區》三篇。圖一卷。黃帝臣,依托。

    《地典》六篇。

    《孟子》一篇。

    《東父》三十一篇。

    《師曠》八篇。晉平公臣。

    《萇弘》十五篇。周史。

    《別成子望軍氣》六篇。圖三卷。

    《辟兵威勝方》七十篇。

    右陰陽十六家,二百四十九篇,圖十卷。

    陰陽者,順時而發,推刑德,隨斗擊,因五勝,假鬼神而為助者也。

    《鮑子兵法》十篇。圖一卷。

    《五子胥》十篇。圖一卷。

    《公勝子》五篇�!睹缱印肺迤�。圖一卷。

    《逢門射法》二篇。

    《陰通成射法》十一篇。

    《李將軍射法》三篇。

    《魏氏射法》六篇。

    《強弩將軍王圍射法》五卷。

    《望遠連弩射法具》十五篇。

    《護軍射師王賀射書》五篇。

    《蒲苴子弋法》四篇。

    《劍道》三十八篇。

    《手博》六篇。

    《雜家兵法》五十七篇。

    《蹴》二十五篇。

    右兵技巧十三家,百九十九篇。省《墨子》重,入《蹴》也。

    技巧者,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者也。

    凡兵書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圖四十三卷。省十家二百七十一篇重,入《蹴》一家二十五篇,出《司馬法》百五十五篇入禮也。

    兵家者,蓋出古司馬之職,王官之武備也�!逗榉丁钒苏�,八曰師�?鬃釉粸閲摺白闶匙惚�,“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明兵之重也�!兑住吩弧肮耪呦夷緸榛�,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其用上矣。后世燿金為刃,割革為甲,器械甚備。下及湯、武受命,以師克亂而濟百姓,動之以仁義,行之以禮讓,《司馬法》是其遺事也。自春秋至于戰國,出奇設伏,變詐之兵并作。漢興,張良、韓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諸呂用事而盜取之。武帝時,軍政楊樸捃摭遺逸,紀奏兵錄,猶未能備。至于孝成,命任宏論次兵書為四種。

    《泰壹雜子星》二十八卷。

    《五殘雜變星》二十一卷。

    《黃帝雜子氣》三十三篇。

    《常從日月星氣》二十一卷。

    《皇公雜子星》二十二卷。

    《淮南雜子星》十九卷。

    《泰壹雜子云雨》三十四卷。

    《國章觀霓云雨》三十四卷。

    《泰階六符》一卷。

    《金度玉衡漢五星客流出入》八篇。

    《漢五星彗客行事占驗》八卷。

    《漢日旁氣行事占驗》三卷。

    《漢流星行事占驗》八卷。

    《漢日旁氣行占驗》十三卷。

    《漢日食月暈雜變行事占驗》十三卷。

    《海中星占驗》十二卷。

    《海中五星經雜事》二十二卷。

    《海中五星順逆》二十八卷。

    《海中二十八宿國分》二十八卷。

    《海中二十八宿臣分》二十八卷。

    《海中日月彗虹雜占》十八卷。

    《圖書秘記》十七篇。

    右天文二十一家,四百四十五卷。

    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紀吉兇之象,圣王所以參政也�!兑住吩唬骸坝^乎天文,以察時變�!比恍鞘漫陜春�,非湛密者弗能由也。夫觀景以譴形,非明王亦不能服聽也。以不能由之臣,諫不能聽之王,此所以兩有患也。

    《黃帝五家歷》三十三卷。

    《顓頊歷》二十一卷。

    《顓頊五星歷》十四卷。

    《日月宿歷》十三卷。

    《夏殷周魯歷》十四卷。

    《天歷大歷》十八卷。

    《漢元殷周諜歷》十七卷。

    《耿昌月行帛圖》二百三十二卷。

    《耿昌月行度》二卷。

    《傳周五星行度》三十九卷。

    《律歷數法》三卷。

    《自古五星宿紀》三十卷。

    《太歲謀日晷》二十九卷。

    《帝王諸侯世譜》二十卷。

    《古來帝王年譜》五卷。

    《日晷書》三十四卷�!对S商算術》二十六卷。

    《杜忠算術》十六卷。

    右歷譜十八家,六百六卷。

    歷譜者,序四時之位,正分至之節,會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殺生之實。故圣王必正歷數,以定三統服色之制,又以探知五星日月之會。兇厄之患,吉隆之喜,其術皆出焉。此圣人知命之術也,非天下之至材,其孰與焉!道之亂也,患出于小人而強欲知天道者,壞大以為小,削遠以為近,是以道術破碎而難知也。

    《泰一陰陽》二十三卷。

    《黃帝陰陽》二十五卷。

    《黃帝諸子論陰陽》二十五卷。

    《諸王子論陰陽》二十五卷。

    《太元陰陽》二十六卷。

    《三典陰陽談論》二十七卷�!渡褶r大幽五行》二十七卷。

    《四時五行經》二十六卷。

    《猛子閭昭》二十五卷。

    《陰陽五行時令》十九卷。

    《堪輿金匱》十四卷。

    《務成子災異應》十四卷。

    《十二典災異應》十二卷。

    《鐘律災異》二十六卷。

    《鐘律叢辰日苑》二十三卷。

    《鐘律消息》二十九卷。

    《黃鐘》七卷。

    《天一》六卷。

    《泰一》二十九卷。

    《刑德》七卷。

    《風鼓六甲》二十四卷。

    《風后孤虛》二十卷。

    《六合隨典》二十五卷。

    《轉位十二神》二十五卷。

    《羨門式法》二十卷。

    《羨門式》二十卷。

    《文解六甲》十八卷。

    《文解二十八宿》二十八卷。

    《五音奇胲用兵》二十三卷。

    《五音奇胲刑德》二十一卷。

    《五音定名》十五卷。

    右五行三十一家,六百五十二卷。

    五行者,五常之形氣也�!稌吩啤俺跻辉晃逍�,次二曰羞用五事”,言進用五事以順五行也。貌、言、視、聽、思心失,而五行之序亂,五星之變作,皆出于律歷之數而分為一者也。其法亦起五德終始,推其極則無不至。而小數家因此以為吉兇,而行于世,浸以相亂。

    《龜書》五十二卷。

    《夏龜》二十六卷。

    《南龜書》二十八卷。

    《巨龜》三十六卷。

    《雜龜》十六卷。

    《蓍書》二十八卷。

    《周易》三十八卷。

    《周易明堂》二十六卷。

    《周易隨曲射匿》五十卷。

    《大筮衍易》二十八卷。

    《大次雜易》三十卷。

    《鼠序卜黃》二十五卷。

    《於陵欽易吉兇》二十三卷。

    《任良易旗》七十一卷。

    《易卦八具》。

    右蓍龜十五家,四百一卷。

    蓍龜者,圣人之所用也�!稌吩唬骸芭畡t有大疑,謀及卜筮�!薄兑住吩唬骸岸ㄌ煜轮獌�,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善于蓍龜�!薄笆枪示訉⒂袨橐�,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于此!”及至衰世,解于齊戒,而婁煩卜筮,神明不應。故筮瀆不告,《易》以為忌;龜厭不告,《詩》以為刺。

    《黃帝長柳占夢》十一卷。

    《甘德長柳占夢》二十卷。

    《武禁相衣器》十四卷。

    《嚏耳鳴雜占》十六卷。

    《禎祥變怪》二十一卷。

    《人鬼精物六畜變怪》二十一卷。

    《變怪誥咎》十三卷。

    《執不祥劾鬼物》八卷。

    《請官除訞祥》十九卷。

    《禳祀天文》十八卷。

    《請禱致�!肥啪�。

    《請雨止雨》二十六卷�!短┮茧s子候歲》二十二卷。

    《子贛雜子候歲》二十六卷。

    《五法積貯寶臧》二十三卷。

    《神農教田相土耕種》十四卷。

    《昭明子釣種生魚鱉》八卷。

    《種樹臧果相蠶》十三卷。

    右雜占十八家,三百一十三卷。

    雜占者,紀百事之象,候善惡之征�!兑住吩唬骸罢际轮獊��!北娬挤且�,而夢為大,故周有其官。而《詩》載熊羆虺蛇眾魚旐旟之夢,著明大人之占,以考吉兇,蓋參卜筮�!洞呵铩分f訞也,曰:“人之所忌,其氣炎以取之,訞由人興也。人失常則訞興,人無釁焉,訞不自作�!惫试唬骸暗聞俨幌�,義厭不惠�!鄙9裙采�,大戊以興;雊雉登鼎,武丁為宗。然惑者不稽諸躬,而忌訞之見,是以《詩》刺“召彼故老,訊之占夢”,傷其舍本而憂未,不能勝兇咎也。

    《山海經》十三篇。

    《國朝》七卷。

    《宮宅地形》二十卷。

    《相人》二十四卷。

    《相寶劍刀》二十卷。

    《相六畜》三十八卷。

    右形法六家,百二十二卷。

    形法者,大舉九州之勢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數、器物之形容以求其聲氣貴賤吉兇。猶律有長短,而各征其聲,非有鬼神,數自然也。然形與氣相首尾,亦有有其形而無其氣,有其氣而無其形,此精微之獨異也。

    凡數術百九十家,二千五百二十八卷。

    數術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職也。史官之廢久矣,其書既不能具,雖有其書而無其人�!兑住吩唬骸捌埛瞧淙�,道不虛行�!贝呵飼r魯有梓慎,鄭有裨灶,晉有卜偃,宋有子韋。六國時楚有甘公,魏有石申夫。漢有唐都,庶得粗觕。蓋有因而成易,無因而成難,故因舊書以序數術為六種。

    《黃帝內經》十八卷。

    《外經》三十七卷。

    《扁鵲內徑》九卷。

    《外經》十二卷。

    《白氏內經》三十八卷。

    《外經》三十六卷。

    《旁篇》二十五卷。

    右醫經七家,二百一十六卷。

    醫經者,原人血脈經落骨髓陰陽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湯火所施,調百藥齊和之所宜。至齊之得,猶磁石取鐵,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為劇,以生為死。

    《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

    《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

    《五藏六府癉十二病方》四十卷。

    《風寒熱十六病方》二十六卷。

    《泰始黃帝扁鵲俞拊方》二十三卷。

    《五藏傷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

    《客疾五藏狂顛病方》十七卷。

    《金創疭瘛方》三十卷。

    《婦人嬰兒方》十九卷。

    《湯液經法》三十二卷。

    《神農黃帝食禁》七卷。

    右經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

    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辯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于外,是所獨失也。故諺曰:“有病不治,常得中醫�!�

    《容成陰道》二十六卷。

    《務成子陰道》三十六卷。

    《堯舜陰道》二十三卷。

    《湯盤庚陰道》二十卷。

    《天老雜子陰道》二十五卷。

    《天一陰道》二十四卷。

    《黃帝三王養陽方》二十卷。

    《三家內房有子方》十七卷。

    右房中八家,百八十六卷。

    房中者,情性之極,至道之際,是以圣王制外樂以禁內情,而為之節文。傳曰:“先王之所樂,所以節百事也�!睒范泄�,則和平壽考。及迷者弗顧,以生疾而隕性命。

    《宓戲雜子道》二十篇。

    《上圣雜子道》二十六卷。

    《道要雜子》十八卷。

    《黃帝雜子步引》十二卷。

    《黃帝岐伯按摩》十卷。

    《黃帝雜子芝菌》十八卷。

    《黃帝雜子十九家方》二十一卷。

    《泰壹雜子十五家方》二十二卷。

    《神農雜子技道》二十三卷。

    《泰壹雜子黃治》三十一卷。

    右神仙十家,二百五卷。

    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蕩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無怵惕于胸中。然而或者專以為務,則誕欺怪迂之文彌以益多,非圣王之所以教也�?鬃釉唬骸八麟[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為之矣�!�

    凡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

    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鵲、秦和,蓋論病以及國,原診以知政。漢興有倉公。今其技術晻昧,故論其書,以序方技為四種。

    大凡書,六略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入三家,五十篇,省兵十家。

    【漢書目錄】

    更多有關漢書 二十四史 的資料
    全国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华语网专注语文学习19年!请收藏我们以免失联!
    請你點此糾錯或發表評論 文章錄入:09ping    責任編輯:Gaoge 
    隨機推薦
    欧洲乱码伦视频免费国产|熟女少妇一区二区三区|人妻少妇精品视频|色综合天天天天综合狠狠爱|亚洲中文无码卡通动漫3d
    <button id="eeuec"></button>
  • <td id="eeuec"><button id="eeuec"></button></td>
    <td id="eeuec"><button id="eeuec"></button></td>
    <table id="eeuec"><td id="eeuec"></td></table>
  • <table id="eeuec"><li id="eeuec"></li></table>
  • <td id="eeuec"><button id="eeuec"></button></td>
  • <td id="eeuec"></td><table id="eeuec"></table><table id="eeuec"></table><td id="eeuec"></td>
  • <td id="eeuec"></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