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熙五年,除知南康軍。至郡,興利除害,值歲不雨,講求荒政,多所全活。訖事,奏乞依格推賞納粟人。間詣郡學,引進士子與之講論。訪白鹿洞書院遺址,奏復其舊,為《學規》俾守之。
會浙東大饑,宰相王淮奏改熹提舉浙東常平茶鹽公事,即日單車就道。復以納粟人未推賞,辭職名。納粟賞行,遂受職名。即移書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則客舟之米已輻湊。熹日鉤訪民隱,按行境內,單車屏徒從,所至人不及知�?たh官吏憚其風采,至自引去,所部肅然。凡丁錢、和買、役法、榷酤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隨事處畫,必為經久之計。有短熹者,謂其疏于為政,上謂王淮曰:“朱熹政事卻有可觀�!�
慶元二年,沈繼祖為監察御史,誣熹十罪,詔落職罷祠,門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編管。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請。明年卒,年七十一。
(選自《宋史·卷四百二十九·列傳第一百八十八·朱熹傳》,有刪節改動)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熹幼穎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
甫:剛剛,才B.為《學規》俾守之 為:制訂C.單車屏徒從 屏:使……退避D.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
悉:知道、熟悉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獨端坐以指畫沙筑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B.日與講說圣賢修己治人之道筑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禁女婦之為僧道者筑佯狂不知所之者
D.五年,依所請筑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朱熹從小就聰慧過人,剛能講話時所提出的問題就讓父親覺得驚奇。后來跟從老師學習《孝經》,他就用“不若是,非人也”這句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趣。
B.朱熹對教育非常重視。在同安縣任職時,他挑選本縣德才優異的人作為自己的學生加以教育。在南康軍任知軍時經常到郡學里去與學生講論學問,他還重修了白鹿洞書院。
C.朱熹政績顯著,曾得到皇帝肯定。他能采取靈活合理的措施應對災荒,幫助百姓渡過難關。他還能做到只身一人深入民間,察訪百姓疾苦。
D.朱熹在慶元年間被監察御史沈繼祖上書誣告十罪,結果皇帝卻免掉了沈的職務,取消了他的俸祿,連沈的學生蔡元定也遭到流放。
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1)嘗從群兒戲沙上,獨端坐以指畫沙,視之,八卦也。(2)會浙東大饑,宰相王淮奏改熹提舉浙東常平茶鹽公事,即日單車就道。(3)有短熹者,謂其疏于為政,上謂王淮曰:“朱熹政事卻有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