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登金陵鳳凰臺》原文、注釋、翻譯、在線朗讀與賞析
【原詩】:
登金陵鳳凰臺①
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②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③成古丘④。
三山⑤半落青天外⑥,二水⑦中分白鷺洲⑧。
總為浮云⑨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注釋】:
①鳳凰臺:故址在今南京市鳳凰山�!短藉居钣洝肪砭攀蠔|道江寧縣:"鳳凰山,在縣北一里,周回連三井岡,迤邐至死馬澗。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鳥翔集此山,狀如孔雀,文彩五色,音聲諧和,眾鳥群集。仍置鳳凰臺里,起臺于山,號為鳳凰山。"宋張戒《歲寒堂詩話》卷一:"金陵鳳凰臺,在城之東南,四顧江山,下窺井邑,古題詠唯謫仙為絕唱"(又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卷一)。
②吳宮:三國時吳國建都金陵,故稱。晉代:東晉亦建都于金陵。
③衣冠:指當時名門世族。
④成古丘:意謂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丘,墳墓。
⑤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長江邊上。因三峰并列,南北相連,故名。陸游《入蜀記》卷一:"三山,自石頭及鳳凰臺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則距金陵才五十里"。半落:形容三山有一半被云遮住。
⑥半落青天外:形容其遠,看不大清楚。
⑦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經南京后,西入長江,被橫截其間的白鷺洲分為二支。白鷺洲:古代長江中的沙洲,在今南京市水西門外。洲上多集白鷺,故名。今已與陸地相連。
⑧白鷺洲:古代長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門外,因多聚白鷺而得名。
⑨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賢良。浮云,陸賈《新語·察征》:"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月也。"
【作者簡介】:請點此查看李白簡介
【寫作背景】:
李白讀了崔顥的〈黃鶴樓〉詩后,寫了〈鸚鵡洲〉詩,想與崔顥一較長短。寫完后,李白自己讀了覺得比不上崔顥,便在黃鶴樓上題下一首打油詩:「一拳擊碎黃鶴樓,兩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上頭�!箶S筆而去。因為詩人看見美麗的風景,總忍不住要寫首詩歌頌一番,李白自然也不例外,于是寫了〈鸚鵡洲〉詩,自覺果然比不上,回家之后,越想越不甘心,于是又寫〈登金陵鳳凰臺〉詩,才覺滿意。
由于白的作品發表于崔顥之后,兩首詩又都樣是押平聲尤韻的七言律詩,所以后人更認為李白有意與崔顥一比高下,因而有前面所舉那首打油詩的傳說。
【在線朗讀】:
【翻譯】:
鳳凰臺上曾經有鳳凰鳥來這里游憩,而今鳳凰鳥已經飛走了,
只留下這座空臺,伴著江水,仍徑自東流不停。
當年華麗的吳王宮殿,及宮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沒在荒涼幽僻的小徑中,
晉代的達官顯貴們,就算曾經有過輝煌的功業,如今也長眠于古墳中,化為一抔黃土。
我站在臺上,看著遠處的三山,依然聳立在青天之外,白鷺洲把秦淮河隔成兩條水道。
天上的浮云隨風飄蕩,有時把太陽遮住,使我看不見長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憂愁。
【翻譯二】:
古老的鳳凰臺曾有鳳凰翔集遨游;風去臺空唯有長江流水日日依舊。東吳時代的宮苑雜草埋沒了幽徑;晉代的名門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高聳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白鷺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只因為那些浮去遮蔽光輝的白日;登高不見長安城怎么不使人發愁?【在線朗讀】:不用上傳。
【簡析】:
李白極少寫律詩,而他的這首詩,卻是唐代律詩中膾炙人口的杰作。
詩雖屬詠古跡,然而字里行間隱寓著傷時的感慨。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點明了鳳去臺空,六朝繁華,一去不返。三、四句就“鳳凰臺”進一步發揮,東吳、東晉的一代風流也進入墳墓,灰飛煙滅。五、六句寫大自然的壯美。對仗工整,氣象萬千。最后兩句,面向唐都長安現實,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自身報國無門,十分沉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