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照《擬行路難(其四)》原文、注釋、翻譯、在線朗讀與賞析
說明:本文為華語網[thn21.com]飄零書生604老師整理的鮑照《擬行路難(其四)》資料,僅供學習參考之用。
【原詩】:
擬行路難(其四)
鮑照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注釋】:
1.“瀉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貴賤窮達是不一致的。 瀉,傾,倒。
2.“舉杯”句:這句是說《行路難》的歌唱因飲酒而中斷。
3.吞聲:聲將發又止。從“吞聲”、“躑躅”、“不敢”見出所憂不是細致的事。
4.躑躅:徘徊不前。
5.舉杯斷絕歌路難:因要飲酒而中斷了《行路難》的歌唱。
6.斷絕:停止。
【作者簡介】:
鮑照(約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學家,與顏延之、謝靈運合稱“元嘉三大家”。字明遠,漢族,祖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西南,轄區包括今江蘇漣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貧賤,臨海王劉子頊鎮荊州時,任前軍參軍。劉子頊作亂,照為亂兵所殺。他長于樂府詩,其七言詩對唐代詩歌的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鮑參軍集》。
【朗讀節奏劃分】:
擬行路難(其四)
鮑照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寫作背景】:
南北朝時期,群雄割據,社會動蕩。當時實行的是士族門閥制度,而鮑照出身寒微,他雖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實現個人的價值,但卻受到社會現實的壓制和世俗偏見的阻礙。于是常借歌來抒發他建功立業的愿望,表現寒門志士備遭壓抑的痛苦,傳達出寒士們慷慨不平的呼聲,充滿了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情緒和抗爭精神。這種憂憤的情感發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詩歌的獨特風格。
【翻譯】:
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處分流(比喻人生際遇不同).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點酒來寬慰自己,歌唱<行路難>,這句說,歌唱聲因舉杯飲酒俞益悲愁而中斷.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會沒有感情,欲說還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說什么.
悲愁深沉,郁結在胸,酌酒難以自寬,長歌為之斷絕。滿腹感慨吞聲不能言,其內心痛苦可想而知。
【翻譯二】:
往平地上倒水,水會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樣,人生貴賤窮達是不一致的。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喝點酒來寬慰自己,歌唱《行路難》,歌唱聲因舉杯飲酒而中斷。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會沒有感情?欲說還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說什么。
【在線朗讀】:
【簡析】:
《擬行路難·其四》是南北朝時期詩人鮑照創作的一首樂府詩,為其《擬行路難》中的第四篇。抒寫詩人在門閥制度重壓下,深感世路艱難激發起的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內容與原題妙合無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