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秋浦途中》原詩、注釋、翻譯、賞析、閱讀訓練附答案
【原文】:
秋浦途中
杜牧
蕭蕭山路窮秋雨,淅淅溪風一岸蒲。
為問寒沙新到雁,來時還下杜陵無?
【注釋】:
①秋浦,唐時為池州州治所在,詩人被貶官外放時途經此地。②杜陵,在長安西南,詩人家鄉樊川所在地。
【翻譯】
山路上蕭蕭瑟瑟的秋雨下個不停,淅淅瀝瀝的溪風吹著小溪岸邊的蒲葦。我來問一下剛剛來到寒沙安家的鴻雁們,你們來時經過我的老家杜陵一帶了嗎?
【賞析】:
《秋浦途中》這首詩寫于會昌四年(884)杜牧由黃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正是涼秋九月,與“窮秋”句合,此詩似即為這次行役而發。二年前,杜牧受李德裕排擠,由比部員外郎外放黃州刺史,現在又改調池州,轉徙于僻左小邑間,這對于渴望刷新朝政、干一番事業的詩人來說,自然是痛苦的。他的這種心緒,也曲折地表現在這首詩中。
秋浦,即今安徽貴池,唐時為池州州治所在。
這首七絕以韻取勝,妙在如淡墨一點,而四圍皆到。詩人把自己的感情密含在風景的描寫中,并不明白說出,卻能給人以深至的回味。一、二兩句采用對起之格,這在絕句中是不多的。它這樣用是為了排比刷色,增強景物的描繪性。寥寥幾筆,就把山程水驛、風雨凄迷的行旅圖畫生動地勾勒出來了。起句對仗,在絕句里宜活脫而不板滯,象“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四首》),雖然色彩鮮活,卻跡近合掌,不是當行的家數。這里卻不同,它筆勢夭矯,如珠走盤,有自然流轉之致�!笆捠挕�、“淅淅”兩個象聲詞,在這里是互文,兼言風雨。并著“一岸蒲”三字以寫風,蓋風不可見,借蒲葉的搖動有聲而始見,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絕句講究出神奇于百煉,起別趣于寸心,要能曲折回環,窮極變化。這首詩的頭兩句在外圍刷色,展示出一幅風雨凄其的畫面,下一步該如何發展、深入、掀起感情的漩渦呢?詩人把目光轉向了飛落寒汀的鴻雁,三、四兩句以虛間實,故設一問,陡然地翻起波瀾,可謂筆力奇橫,妙到毫顛。從構思方面說,它意味著:第一,沿著飛鴻的來路,人們的思想從眼前的實景延伸到遙遠的天邊,擴展了詩的畫面;第二,問及禽鳥,癡作一喻,顯見出旅程的孤獨與岑寂來;第三,寄情歸雁,反襯出詩人有家歸不得的流離之苦。這些意蘊沒有直接說出,而是寓情于景,令人于恬吟密詠中體味而得。有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妙趣。第三句轉折得好,第四句就如順水下船一樣,自然湊泊,有著無限的風致。
“杜陵”,在長安西南,詩人朝夕難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里�!皝頃r還下杜陵無?”輕聲一問,就把作者對故鄉、對親人的懷念,就把他宦途的棖觸、羈旅的愁思,宛轉深致地表現出來了。
“樊南別有清秋思,不為斜陽不為蟬�!蓖高^景物的描寫,蘊藉而含蓄地抒寫懷抱,表現情思,這是杜牧絕句的擅勝之處。徐獻忠云:“牧之詩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揚頓挫之節,尤其所長�!保ā短埔艄锖灐肪戆艘┏州^本詩,可謂刌度皆合了。
【閱讀訓練】:
1、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前兩句詩中的“蕭蕭”和“淅淅”兩個擬聲詞。(4分)
2、詩的后兩句運用了什么手法?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4分)
3.詩的前兩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由哪些景物構成?請簡要敘述。(4分)
4.詩的后兩句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懷?請簡要分析。(4分)
5.詩的前兩句描寫了怎樣的景象?有什么作用?(5分)
6、結合景、情、物(雁)試析本詩在抒情方式上的特點
【參考答案】
1、“蕭蕭”和“淅淅”使用了擬聲手法(象聲詞、疊音詞),“蕭蕭”摹秋雨聲,“淅淅”摹溪風聲,(2分)凄風苦雨,表現了作者旅途的艱辛,襯托了作者的孤寂悲涼之情。(2分)
2、詩的后兩句運用了虛實結合(想象)的手法,問大雁是虛,牽掛故鄉是實(2分)。委婉的表達了作者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牽掛之情(2分)
3.本詩描繪了一幅山程水驛、風雨交加的羈旅獨行圖。景物有:蕭瑟的秋雨,淅瀝的溪風,幽僻的山路,搖曳的蒲葦。
4.①借“鴻雁”傳遞了自己對家人、故鄉濃濃的思念之情。②故設疑問,表達了詩人羈旅獨行的寂寞與惆悵。③表達了詩人宦途的坎坷艱辛與無奈。(每句1分,答對2句即可得滿分)
5.山路上蕭蕭瑟瑟的秋雨下個不停,淅淅瀝瀝的溪風吹著小溪岸邊的蒲葦。描繪了一幅風雨凄迷的景象(2分) 作用:營造了蕭瑟凄涼的意境,烘托了作者孤寂悲涼的心情。(一點1分,兩點3分)
6.本詩運用間接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二兩句的凄迷之景,為下文抒發羈旅愁思、思鄉之情作鋪墊;寄情于歸雁,反襯詩人有家歸不得的流離之苦,表達了作者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