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島《寄韓潮州愈》原詩、注釋、翻譯、賞析、閱讀訓練附答案
【原文】:
寄韓潮州愈
賈島
此心曾與木蘭舟,直到天南潮水頭。
隔嶺篇章來華岳,出關書信過瀧流。
峰懸驛路殘云斷,海浸城根老樹秋。
一夕瘴煙風卷盡,月明初上浪西樓。
【注釋】:
浪西樓,潮州的一座樓。
【翻譯】:
我的心早已與你同乘木蘭舟,一直伴你到嶺南潮水的盡頭。
你嶺外的篇章已經寄到華岳,我出關的書信到你手要越過激流。
半山的驛路時而被殘云隔斷,海水泡浸城根,大樹更顯老氣橫秋。
一夜大風把瘴氣吹得干干凈凈,月明之夜初次登上觀賞海浪的西樓。
【賞析】
在元和十四年(819),憲宗迎佛骨(佛骨就是佛滅度后,火化所留下的遺骨、遺灰),韓愈上表直言極諫,觸怒皇帝,貶謫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遇侄孫韓湘,寫了一首《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以此抒發自己的激憤之情。后來此詩傳到京師,賈島讀后有感而作《寄韓潮州愈》,詩歌表達了自己與韓愈的情感之深厚。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首聯寫道:“此心曾與木蘭舟,直到天南潮水頭�!� “曾”表示行為或情況以前發生過�!澳咎m舟”即用木蘭樹造的船。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下》有“木蘭洲在潯陽江中,多木蘭樹。昔吳王闔閭植木蘭于此,用構宮殿也。七里洲中,有魯般刻木蘭為舟,舟至今在洲中。詩家云木蘭舟,出于此�!焙蟪S脼榇拿婪Q,并非實指木蘭木所制。這兩句的意思是說,我的心早已與你同乘木蘭舟,一直伴你到嶺南潮水的盡頭。首先,可以從一個“曾”字看出詩人表達了與韓愈有著不同尋常的交往。其次,從“直到天南潮水頭”看到了詩人在朋友有難時對朋友的牽掛與慰藉。當然,由于這首詩產生的背景是韓愈被貶,而且是受到不公正的貶謫,所以,我們可以從詩句中感受到詩人所表現出來的忠臣遭斥逐,寒士心不平的憤懣之情。
頷聯寫道:“隔嶺篇章來華岳,出關書信過瀧流�!� “華岳”指代長安�!盀{”即急流的水。這一聯的意思是說,隔著山嶺的篇章已經寄到華岳,我出關的書信到你手要越過激流。這一聯是承上而來的,詩人直抒別后景況�!捌隆敝疙n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辟Z島在這里告訴韓愈,你這一腔忠憤的篇章隔著秦嶺傳到京師,我為之感動,也寫了一封信來安慰你,當出關送信的馬奔過急流的水,你就可得到這安慰信了。這一聯順承上聯而來,表明了詩人雖然不能同行到潮州去,但從詩句中已經表明了與韓愈之間肝膽相照,真情永駐。真可謂“患難見真情”。
頸聯在意義是一轉寫道:“峰懸驛路殘云斷,海浸城根老樹秋�!币馑际钦f,半山的驛路時而被殘云隔斷,海水泡浸城根,大樹更顯老氣橫秋。上句寫山,下句寫水。上句的“峰懸驛路”是寫道路險阻,下句的“海浸城根”則說處境凄苦。其中“懸”、“浸”很有動態感。唐代詩人王灣的《次北固山下》有:“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題廬山山下湯泉》有:“一眼湯泉流向東,浸泥澆草暖無功�!痹谫Z島的詩中,俯仰觀察,上下結合,不但富于形象感,而且拉開空間距離。在詩人的眼中,望不到盡頭的驛路,盤山而上,好像懸掛在聳入云霄的峰巒上,而潮州濱海,海潮浸到城根,環境潮濕,老樹為之含秋�!胺鍛殷A路”暗示了這封信來之不易,體現了朋友之間情感的真誠。這里,詩人通過物景描寫來表現了深沉的關懷之情。
尾聯一合,寫道:“一夕瘴煙風卷盡,月明初上浪西樓�!薄罢螣煛奔凑螝�。我國南部和西南部地區山林間因濕熱蒸發而產生的一種能致人疾病的氣體。這里也有一定的寓意,就是暗示了韓愈蒙受的打擊迫害,所受的冤屈�!袄宋鳂恰奔丛谖鳂巧峡春@��!拔鳂恰奔疵鎸|邊海洋的樓。這一聯的意思是說,一夜大風把瘴氣吹得干干凈凈,月明之夜初次登上觀賞海浪的西樓。也就是說,詩人希望總有一天會像風卷殘云那樣把瘴氣一掃而光,月光照耀在潮州浪西樓上。從最后一句來看,可以說是以景結情,給人以無盡的想象空間。如果知人論世,我們不但感受到詩人希望友人韓愈無辜遭貶的冤屈白于天下,也對友人韓愈寄予了安慰。在寫作上,這里也照應了韓愈詩中的“好收吾骨瘴江邊”一語,但一反其意,寄予了美好的憧憬和期望。
在藝術上,虛實結合,情意深厚。此詩首聯寫意,次聯寫實,三聯寫懸想,尾聯寫祝福,最后集結在抒寫了真誠的友情。其次,用詞準確,富有形象感。再次,語言含蓄蘊藉,富有想象力。
【閱讀訓練】:
(1)頷聯中“隔嶺篇章”指的是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寫給韓湘的一首詩,這首詩的題目是《 ▲ 》。(2分)
(2)頸聯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運用了哪種表現手法?(4分)
(3)請簡要賞析這首詩的結句。(4分)
【參考答案】:
(1)(2分)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2)(4分)表達了對韓愈深沉的關切之情;(2分)運用了想象的表現手法。(或“虛寫”、“聯想”、“借景抒情”)(2分)
(3)(4分)以景作結,借景抒情。(2分)有一天大風吹散了瘴氣,皓月東升照耀在潮州浪西樓上,表達了作者美好的憧憬之情。(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