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貧富對立、盜賊橫行的社會條件下,靜山大王可以殺人動財,甚至擄奪人妻,卻長期逍遙法外;劉貴的左鄰右舍因害怕命案牽扯,見陳二姐與崔寧同行,所帶錢與死主的失錢相符,便眾口咬定陳崔通奸謀害;尤其是府尹不問青紅皂白,嚴刑逼供,臆斷使案,這便是冤獄環生的根本原因。透過崔陳悲劇,可以了解到當時社會的昏暗和腐朽。
不說通過人對話及內心活動的描寫,塑造了陳二姐這一被封建制度摧殘的善良婦女的藝術形象。陳二姐聽了劉貴的戲言后“狐疑不決”,雖經再三追問,最終還是相信了劉貴“下得這等狠心辣手”。陳二姐“好生擺脫不下:‘不知他賣我與甚色樣人家?我須先去爹娘家里說知。就是他明日有人來要我,尋到我家,也須有個下落�!烈髁艘粫�,卻把這十五貫錢,一垛兒堆在劉官人腳后邊。趁他酒醉,輕輕地收拾了隨身衣服,款款地開了門出去”。陳二姐之所以信了劉貴的話,是因為他在夫家是一個“妾婦”,地位卑微,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即使這樣,她對劉貴仍是十分愛護,臨出門,把十五貫錢“一垛兒堆在劉官人腳后邊”,給他“拽上了門,并讓鄰居轉告劉貴到娘家去找她。這些描寫表現了陳二姐善良、馴服的性格。她那種身不由已、任人擺布的命運,怎不令人同情而發出悲嘆?由于長期的貧困生活,陳二姐對錢十分級心,即使在匆忙逃走時還關心丈夫的錢財和門戶,這些描寫也為我們勾畫出陳二姐這一貧苦女子典型的小市民特征。
情節“巧”是這篇小說的一大特色。它通過一系列巧合的事件構成整篇小說。劉貴的丈人給劉貴的錢是十五貫,崔寧賣絲的錢剛好也是十五貫;劉貴的十五貫被盜,本人被殺,妾陳二姐回娘家途中偏偏又碰上了身帶十五貫的崔寧;崔寧賣絲后要往褚家堂去,陳二姐的爹娘也在褚家左側,于是兩人得以同行。這一連幾個巧合就促成了一場冤案。整個事件的發生都是偶合的,但又無不反映了社會的必然。作者有意運用偶合,編織出新穎、奇巧、引人入勝的故事,通過故事映襯和譴責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小說插入了說話人的一段評論,雖然有些迷信思想,卻反映了當時人民對任意殺害無辜的統治者的指斥和憤恨。表現了說話人對人民的同情。
宋代的話本,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重大的影響。它興起使文學接近于人民,而且還開辟了中國小說的新紀元。話本以愛憎分明的態度揭露了封建社會的種種罪惡和黑暗,指責了昏官惡吏,對人民遭受的痛苦和迫害予以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