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古文翻譯的五種方法
一、錄
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號、官名、書名等專有名詞,都可照原文抄錄。此外,古今詞義一致,人們熟知的詞,如“山”、“火”、“車”、“問”、“逃”等,也無需翻譯。
如:
子曰:孔子說。
慶歷四年春:慶歷四年的春天
注意:古代“山”有時專指泰山,河指黃河,江指長江。
二、釋
這是用得最多的一種手段;運用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語來解釋古文中的單音節詞語。對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的活用,用法多樣的一些虛詞等要特別注意,一定要聯系上下文,選準它的確切解釋。
如:
委而去之:委,放棄;去,逃跑。
一厝朔東:厝,通“措”。
三、理
調整、理順譯文的詞序。大多數文言詞句的詞語排列次序和現代漢語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不符合現代語習慣,應作調整。
如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原次序譯作“苛酷的統治兇狠比老虎”,應把“比老虎”調整到“兇狠”之前才符合現代文習慣。
何陋之有:倒裝句,應譯為“有什么簡陋的呢”
四、添
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內容,使譯文通順、明確。
如“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其中“撫尺”和“一下”之間缺一個動詞“響”,翻譯應加上。
“嘗貽余核舟一,……”:譯文時,句前應加主語“王叔遠”,“一”字之后應加量詞“枚”。
五、刪
有些詞語僅有語法作用而無法譯出的,可刪去不譯。
如
夫大國,難測也:“夫”,
“何陋之有”:“之”,
學而時習之:“而”
鞏固練習:
一、把下列一段文言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昔鄭之間有躁人焉。射不中則碎其鵠,弈不勝則嚙其子。人日:“是非鵠與子之罪也。盍亦反而思乎?”①弗喻。卒病躁而死。②(《鄭有躁人》)
二、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第八十章》
(1)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①這不是靶子和棋子的過錯��!你為什么不反過來從自己身上想一想呢?(5分�!笆�、鴿、子、盍、反”每錯一處扣1分,沒有翻譯出反問語氣扣1分。)②他總不明白,終于因為急躁而得病死了。(3分�!案�、喻、卒、病”每錯一處扣1分)
(1)使老百姓愛惜生命而不遠離家鄉(2分)
(2)即使有船和車子,也沒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鎧甲和兵器,也沒有要陳放它的地方。(3分)
(3)鄰國之間相互可以望見,雞犬之聲相互可以聽見,而鄰國之間的老百姓到老到死也不相互來往。(3分)
【文段參考譯文】
國家小而且人民少。使百姓有效率十倍百倍的器械都不使用,使老百姓愛惜生命而不遠離家鄉。即使有船和車子,也沒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鎧甲和兵器,也沒有什么地方要陳放它。讓人們再用結繩記事的方法。人們以他們所吃的食物為甘美,以他們所穿的衣服為美好,以他們所住的房子為安適,以他們的風俗為快樂。鄰國之間相互可以望見,雞犬之聲相互可以聽見,而鄰國之間的老百姓到老到死也不相互來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