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兩則》
文學常識
(1)《濫竽充數》出于《韓非子·外儲說上》,原文是:“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闭n文是根據這段文字編寫的。
(2)《邯鄲學步》出自《莊子·秋水》,原文是:“且子獨不聞夫壽陵余子學行于邯鄲與(歟)?未得國能,又失其幫行矣,直匍匐而歸矣�!闭n文是根據這段文字編寫的。
內容詳解
本課是精讀課文,包括《濫竽充數》和《邯鄲學步》兩則寓言。
《濫竽充數》講的是戰國時候,齊宣王喜歡聽吹竽,又喜歡講排場,常叫三百人的樂隊一起吹奏給他聽�!爸v排場”,表現在吹竽的樂隊有三百人,而聽的人只有齊宣王等極少數人�!叭偃艘积R吹”,說明樂隊聲勢之大。南郭先生本來不會吹竽,可是他“自稱技藝高超”,混進了樂隊里,齊宣王給了他很高的待遇�!肮闹鶐�,捂著竽眼兒”表現的是南郭先生裝腔作勢的樣子。齊宣王死后,齊湣王繼位,他的愛好與齊宣王不同,他叫每個人單獨吹竽給他聽,南郭先生再也混不下去了,只好偷偷逃走。
這則寓言故事諷刺了沒有真本領,混進行家里充數的人。后來作為成語來用,指不好的東西混進好的里面湊數。另外,也常常用來表示自謙。
《邯鄲學步》講的是戰國時候,燕國壽陵有一個人到趙國首都邯鄲去學走路的故事。
課文先講燕國壽陵有個人為什么要到邯鄲去學走路,原因是他“嫌當地人走路的姿勢不好看”。接著又講他看到邯鄲人“走路的姿勢十分優雅,很有特點”,就跟在后面學,“一扭一擺”是寫他機械模仿別人的動作。然后講他“徹底忘掉”自己原來的走法,“抬腿、跨步、擺手、扭腰”都機械地模仿邯鄲人的姿勢,這進一步說明他學習別人,只會機械地模仿。最后講事情的結果,燕國人的走法沒有學會,自己原來的走法全忘了,只好爬著回燕國去。
現在人們把這個故事作為成語用,比喻機械地模仿別人,最后連自己原來會的東西也忘記了。
這兩則寓言,都是把深刻的道理寄寓在一個短小的故事之中,具有諷刺意味,給人以啟發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