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上的發現》
詞語解釋
大陸漂移說:是解釋地殼運動的一種學說,由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首創。他根據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東海岸在形狀上的吻合性和地層、構造、山脈的連續性,以及非洲、印度、澳大利亞大陸古生物的相關性等事實,認為地殼的硅鋁層漂浮在硅鎂層之上,大陸曾經大規模地水平移動過。在三億年前,地球上的陸地是一塊統一的連續體,叫“泛古陸”。由于地球自西向東轉,加上日、月引潮力的作用,自兩億年前的中生代開始,漂浮在硅鎂層上的硅鋁層逐漸自動向西移動。到第四紀初期,形成現代地球表面的海陸分布輪廓。大陸漂移說問世后,并沒有引起人們的廣泛注意。自20世紀60年代海底擴張說和板塊構造理論提出后,大陸漂移說重新被人們所重視。一系列新的科學觀測資料為大陸漂移學說提供了證據。例如,古地磁學的研究證明,磁極在地球歷史中變化是很大的,如用大陸固定論就無法解釋這種變化,而用大陸漂移說來解釋就容易多了。新的科學觀測資料還證實,大陸現在仍然在移動之中。近幾十年來,歐洲和美洲大陸每年以一至五厘米的速度在相互靠攏。法國的科西嘉島,在最近八十年間向東移動了八至十米。
輪廓:構成圖形或物體的外緣的線條。
吻合:完全符合。
假說:科學研究上對客觀事物的假定的說明,假說要根據實事提出,經過實踐證明是正確的,就成為理論。
化石: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跡埋藏在地下,變成跟石頭一樣的東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確定地層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