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胡哲《我和世界不一樣》閱讀訓練附答案
他只有不足一米高,但在很多人心里,卻是真正的英雄。
1982年12月4日,尼克·胡哲出生在墨爾本。這個新生命的降生,給父母帶來的不是驚喜,而是驚恐:這是一個“海豹肢癥”患兒,一個沒有四肢的怪物。父親嚇得跑到醫院的產房外嘔吐,母親甚至不敢靠近他。
父母無法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他們四處求醫,但整個澳大利亞,沒有一個醫生能給出合理的醫學解釋。而尼克·胡哲的情況比一般的“海豹肢癥”患兒還要糟,他完全沒有雙臂和雙腿,只是左側臀部以下長出一只帶著兩個腳指頭的小“腳”。
不過,力克幸運地生在了一個充滿愛的家庭里。父母在經歷了最初的驚愕和痛苦后,接納了現實,他們從沒想過要放棄這個孩子。
“父母和所有親人都很疼愛我。我天生與別人不同,但他們卻從沒提起過我的身體異于常人。在五六歲時,我知道自己沒有手腳,然而我真的認為沒什么大不了。”
父母像對待正常孩子一樣,教力克做能做的一切。18個月大的時候,父親就把他放到了水里,讓他學習游泳。他 6歲那年,身為電腦程序員和會計師的父親就開始教兒子用兩個腳指頭打字。
到該上學的年齡,父母做出了一個艱難但可能最正確的決定:把兒子送進當地一所普通小學就讀,而不是去為殘障兒童設立的特殊學校。
一旦失去父母的庇護,無助的尼克必須獨自承受風雨。他行動需靠電動輪椅,生活要靠護理人員照顧,他發現自己和別人并不一樣。同學們對他怪異的身體發出的嘲笑和尖叫讓這個7歲的孩子感到深深的自卑和孤獨。他內心充滿無奈和絕望:我又沒有做錯什么,為什么我和別人不一樣?他后來回憶道:“8歲的時候,我非常消沉。我沖媽媽大喊,告訴她我想死。”有幾次,他真的試圖自殺,只是沒能成功。
真正讓他發生改變是在13歲那年。媽媽剪下報紙上的一篇文章給他看,上面刊登了一個殘疾人走出困境找到人生意義的故事。主人公沒有被殘疾壓垮,他為自己設立了一個個人生目標,并且逐一去實現,在實現理想的路上他還不斷幫助別人。文章主人公的一句話深深打動了他:“上帝把我們生成這樣,就是為了給別人希望。”
力克振作起來,他終于明白了,自己不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不幸的人,自己也不是一個沒有“明天”的人……
堅強地挺過來的他,漸漸學會了應付自己的不自如,他開始做越來越多的事情,做那些其他人必須要手腳并用才可以完成的事情,比如刷牙、洗頭、用電腦、游泳、運動……
他也逐漸交到了朋友。7年級時,他去競爭學生會主席,結果成功當選。
他開始變得開朗和快樂,與學生會同伴一起參與地方慈善機構和殘疾組織的各種事務,雖然他無論做什么都要付出比別人多幾倍甚至幾十倍的艱辛。
在父親的幫助下,尼克還取得了會計和金融企劃的雙學士學位。19歲的時候,他開始實現自己的夢想,那就是通過自己充滿激情的演講和親身經歷去鼓勵其他人,給人們帶去希望。“我找到了我活下去的意義。”
在演講中,他無數次當眾倒在桌子上,向臺下觀眾演示一個無手無腳的人如何重新站起來。一次不行,就兩次、三次……直到身體艱難地站立。他用自己的生命體驗讓人們明白,實現夢想最重要的就是堅持不懈和擁抱失敗,把失敗看作是一次學習的機會,而不是被失敗的恐懼打倒。
演講之余,他也充分享受自己的生活。他對游泳、滑板都很在行。2008年,他在夏威夷還學會了沖浪,甚至掌握了在沖浪板上做360°旋轉的高難度動作。“現在就算你用百萬元來引誘我,叫我長出手腳,我也不會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