鍚嶈憲闃呰 | 绐楄竟鐨勫皬璞嗚眴鍦ㄧ嚎闃呰 | 銆婂彶璁般€嬪湪绾块槄璇讳笌缈昏瘧 | 鑰佷汉涓庢捣鍦ㄧ嚎闃呰 | 涓€冩暎鏂囬槄璇婚闆嗕笅杞� | 涓€冭鏂囪瘯鍗蜂笅杞� |
銆婃湞鑺卞鎷俱€嬪湪绾块槄璇� | 娴峰簳涓や竾閲屽湪绾块槄璇� | 銆婇亾寰风粡銆嬪湪绾块槄璇� | 鏈辫嚜娓呮暎鏂囬泦 | 2024涓€冧富棰橀槄璇�41鍒� | 涓€冭鏂囧垎绫绘眹缂栦笅杞� |
一 關于文化
什么是文化?
文化的定義有多種。據國內學者說有500多種。我沒有看到關于500多種的資料和論述,大概這是基于任何一個人說了文化是什么就算是一種定義所得出的數字。據國外哲學家說,現在已有20多種定義;大概這是就比較權威的著作而言,我認為后一種說法是比較可信的�!�
由于文化的定義五花八門,又由于有人不研究文化本身,而熱衷于在定義中折騰,所以有的學者主張“最好不下定義”。我想這是希望人們把精力集中于實實在在的基礎研究,不要在定義問題上爭論不休,而不是“定義不可知論”。定義是研究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盡管出發時的認識和到達既定目標時的認識會有差別,甚至可能是較大的差別。對于研究工作來說,定義還是需要的。
我比較同意如下的說法: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制度與精神。這個定義里有幾個要點。1.自然界賜予人類的一切都不是文化,如山川土石。2.即使是人類在蒙昧時期所創造的,也是文化。3.非人類所創造的不是文化,如猴子所畫的畫,螞蟻所堆積的蟻山,蜜蜂所造的巢。4.文化是人類有意創造的,無意識形成的東西不是文化,例如嬰兒涂抹的東西。
當然,任何定義都不能把定義對象囊括無余,對象的邊緣也常常是模糊的。例如對于弱智者的藝術作品應該怎樣界定?這是值得研究的。
二 文化的分類
關于文化的分類,說法很多,角度也多種多樣。有的學者還從教學或學習的角度又重新分類。我認為,首先我們應該根據文化自身的本質屬性進行分類,然后在這一前提下再參考教學或學習的特點和需要進行再分類,否則類是分了,條分縷析,但是在進行具體操作時卻難以遵循或自亂其例。
我把文化分為三類:
1.物質文化:衣食住行
這是以物質形式顯現的文化,是物質層面文化的主要部分,是經濟基礎和思想觀念在人民生活中的直接反映。
2.社會文化:藝術、民俗、宗教、制度、法律等
這是上層建筑中的主體。
藝術雖然主要也是憑借物質顯現,但是物質不是其本身。例如雕塑、繪畫。
民俗無所不在。它實際是民族哲學觀念在人民生活中的外現。但是民俗的來源(或者說對它的決定性因素)則是多元的:自然規律、生活規律、生產關系和生產力、政治制度、學術流派、文學藝術、宗教信仰等等。但是民俗的整體卻不是這些來源、決定性因素的拼合,而是經過了民族的選擇、加工,集中反映了民族的哲學觀念。
宗教是超國界、超民族的。即使是外來宗教也是民族的文化,這是因為任何宗教當它要在一個國家或民族落腳生根,就必須與當地文化相融合,即吸收本土文化的營養,以適應當地人民的心理、習慣。這樣,所有國家和民族的宗教也就成了本土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例如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對于中國都是外來的,但是它適應了中國社會,因而在中國生根了,成了中華文化的一部分;而襖教、景教、摩尼教、猶太教等就被排淘汰了。即使是佛教,其中有些宗派,例如唐玄奘所宣倡的“唯識宗”,在紅火了幾十年后很快就衰落消失了。其原因,歸根結底是由于違背了上述的原則。
3.哲學文化(包括社會和生活觀念、審美觀念)
這是上層建筑的核心。我們平時所看到的有關哲學體系的論述,都是學者歸納的,是民族的哲學觀念的總結和概括,而不是民族哲學觀念本身。民族的哲學觀念既體現在民族的這些著作當中,更多的則滲透在民族的形而下的種種形態中,也就是上述的第一類和第二類文化中。
中華民族的哲學和觀念是動態的,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所有外來的文化,不斷豐富提高。但是,綿延了幾千年的中華哲學,畢竟有它的核心,有其萬變不離的“宗”,這就是中華民族所探求到的自然與社會、主觀與客觀的真理。不把握這個核心,就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就會就事論事,甚至會曲解事物的本質。
近年來,我國學者對傳統哲學的研究方興未艾,研究越來越深入,但是可供我們馳騁的空間還很大,也就是說,現在的研究距令人滿意的水平還有不小的距離,需要我們開拓的課題還有很多。
文化的三個層次間是互相交叉、滲透的,有時同體共存。例如建筑物是物質,但其格局、規模、裝飾,都與藝術、民族習慣、政治制度有關,與民族的哲學觀念有關。即使像“行”這樣的事物,也脫離不開民族的這個文化體系。中國古代對行路的各種方法、形式都有規定,同樣體現了主體文化對人的要求與束縛,是當時政治制度的反映。①又如我國古代“和而不同”的觀念,在烹飪、器皿等物質文化中都有所反映;自先秦形成的天人觀念在宗教、民俗、制度上也時時體現。社會文化對物質文化和哲學文化的滲透、影響更是顯而易見的,例證不勝枚舉。例如佛教對中華文化中藝術、民俗、制度方面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從敦煌藝術到老太婆的拜佛,在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有,這方面的情況無須多說。佛教對中華固有哲學和觀念的影響則比較復雜。一方面佛教對中華文化產生影響,豐富了中國的哲學;另一方面佛教也接受了不少中華固有文化中的哲學營養,使之適應中國,并且最后走向了佛教本土化。例如漢民族自古講究修身養性,講究自��;同時,中國的哲學引導人們入世,不主張苦行,這是和早期佛教在印度流傳時極不相同的地方。佛教在中華文化面前退卻了,“人人有佛性”、“見性即佛”等學說成了中國佛教重要特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