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粒有紫色、藍色、紅色等多種顏色。為什么呢?玉米粒是玉米的種子,最里面是胚,胚外面是胚乳,胚乳外面是糊粉層,最外面是種皮。玉米種皮是透明的,所以玉米粒是什么顏色,首先取決于糊粉層是什么顏色,也就是那里含有什么樣的色素。糊粉層里的色素屬于花青素,根據花青素的種類和含量,表現出紫色、藍色、紅色等顏色。但也有的玉米品種的糊粉層不生產花青素,糊粉層是透明的,這時候玉米粒的顏色就取決于下面的胚乳的顏色。有的玉米品種的胚乳里含有大量的胡蘿卜素,這種品種的玉米�?瓷先ゾ褪屈S色的。也有的玉米品種的胚乳粒胡蘿卜素的含量很低,這時看上去就是白色的。我們平時吃的玉米,就是不含花青素的玉米,其玉米粒不是黃色就是白色的。
玉米是異花授粉的植物,雌雄同株,主要通過風將雄穗的花粉傳播到雌穗的柱頭上,完成授粉。如果旁邊種的是不同品種的玉米,風把花粉吹來吹去,不同品種之間的玉米就容易出現雜交。如果不同品種的玉米粒的顏色是不同的,雜交的后果就有可能在同一個玉米棒的不同玉米粒出現不同的顏色(每個玉米粒各有自己一套基因)。所以在“天然”狀態下,很容易出現雜色的玉米棒。要種清一色的玉米棒,反而需要精心挑選、培育。所以我們現在吃的黃色、白色玉米,其實是長期人工選擇的結果。黃色玉米富含胡蘿卜素,營養價值較高,白色玉米則較不容易變質,各有優勢。
也有的玉米棒子,在同一個玉米粒里就有不同的顏色。例如有的印第安玉米,玉米粒的黃色背景里散布著紫色的色塊、色斑、色線,非常好看。之前人們認為,玉米粒的糊粉層是由一個細胞不停地分裂、增殖產生的。一個細胞在分裂成兩個子細胞時,有時候基因會發生變化,例如發生了突變。但是麥克林托克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假說。以紫色玉米為例,她認為在細胞分裂過程中,Ds基因有時會從C基因中跑出來,跳到染色體的別的位置上,這個過程由一個叫AC的基因控制。Ds基因跑掉后,C基因變完整了,又可以生產花青素了,那么這個細胞的后代就都含有花青素,出現紫色。這樣產生的玉米粒,它的糊粉層既有不含花青素的透明細胞,又有含花青素的細胞,玉米�?瓷先ゾ褪屈S色中夾雜著紫色。Ds基因發生跳躍的細胞出現得越早,其后代細胞越多,紫色面積就越大。
在細胞分裂過程中有的基因居然會跳來跳去?這聽上去很不可思議。麥克林托克在上個世紀40年代末提出這個假說時,很少有人相信。當時的遺傳學家雖然推崇麥克林托克的研究,但是對她提出的這個跳躍基因假說(叫轉座現象)很是懷疑。直到分子生物學在七十年代有了大進展,Ds和AC基因都被克隆出來,基因會發生跳躍的機理也搞清楚了,麥克林托克的假說變成了事實,得到了公認。同時人們也發現,轉座現象是一個較為常見、很重要的遺傳現象,在其他生物體也可能發生,涉及很多功能。1983年,麥克林托克獨享諾貝爾生理學獎。玉米的美麗顏色里竟蘊藏著一個重大的遺傳秘密,被一個孤獨的女遺傳家揭示了出來。
(《新華每日電訊》2013. 9. 13. )
7. 下列關于“玉米顏色”產生原因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玉米粒的糊粉層的細胞在分裂時,有時候基因會發生變化,從而產生了多種顏色的玉米。
B. 不同顏色的玉米雜種在一起,通過風將花粉傳播,完成授粉,結果有可能出現同一個玉米棒上的玉米粒顏色不同的現象。
C. 玉米粒的顏色首先取決于糊粉層里的花青素的種類和含量,不生產花青素的由胚乳里胡蘿卜素的多少決定。
D. 細胞分裂過程中,在AC基因控制下,C基因中的Ds基因跑出來,導致這個細胞的C基因完整,就可以生產花青素,產生顏色。
8. 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 玉米粒是玉米的種子,最里面是胚乳,胚乳外面是胚,胚外面是糊粉層,最外面是種皮。
B. 黃色玉米富含胡蘿卜素,較不容易變質,白色玉米則營養價值較高,各有優勢。
C. 轉座現象是一個較為常見、很重要的遺傳現象,其他生物體都會發生,涉及很多功能。
D. “天然”狀態下,如果不同品種、不同顏色的玉米雜種在一起,很容易出現雜色的玉米棒。
9. 從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觀點的一項是( )
A. 玉米胚乳里含有大量的胡蘿卜素,但是如果糊粉層里有紫色的花青素,那么玉米的顏色仍表現為紫色。
B. 玉米粒在分裂、增殖的過程中,Ds基因發生跳躍的細胞出現得越早,跳躍得越快,其后代細胞越多,紫色面積就越大。
C. 如果想要收獲清一色的玉米棒,就需要精心挑選、培育,而且不能在旁邊種上不同品種、不同顏色的玉米。
D. 一個玉米中,如果它的糊粉層是透明的,同時胚乳中的胡蘿卜素含量很少,那么玉米看上去為白色。
參考答案:
7. A(這是之前人們的錯誤認識…點此進入高中說明文閱讀訓練參考答案100則查看完整參考答案(本文答案在第5頁)…9. B(“跳躍得越快”,原文無此信息,無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