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自學《“殷墟”家園守護什么》必修一閱讀訓練附答案
中國第一個文化遺產日期間,“安陽殷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是給全球華夏兒女的一份崇高的榮譽!亦是一份重大責任。
殷墟科學發掘舉世矚目,在中國20世紀的考古發掘中,其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獲得的成果也最大:首先發現了沉睡地下3000多年的古漢字——被譽為漢字“鼻祖”的甲骨文。一百多年來,出土甲骨片達15萬片,甲骨文單字約5000個(已釋讀1000多字),是殷商文明宏大的信息史料寶庫,研究甲骨文已經形成了一門國際“顯學”——甲骨學。其次發現了標志世界古代科學技術高峰的結晶——青銅器。這證明中國是最早進入青銅器時代的國家之一。不僅如此,還發現了殷商王朝都城——殷墟遺址。已探明的遺址,包括王朝宮殿、宗廟、王陵、祭祀坑、手工作坊、城市道路、壕溝等。
上述考古發現,雄辯地證實了中國商代社會已具有人類古代文明發達的重要標志:文字、青銅器、城市。世人沒有料到,從發現一片甲骨文而引發的殷墟考古發掘,結果挖出了一個沉睡地下3000多年的殷代古都,挖出了一個堪稱世界文明古國的殷商王朝。
從這個意義上說,殷墟的“靈魂”可以說是“甲骨文”。沒有甲骨文,就沒有殷墟的發現。由于甲骨文是當今世界上最宏大、最豐富的古代文明信息庫,世人研究古代史,不能不涉及甲骨文。
就甲骨文學術研究方面而言,近百年來,中外學者研究成果斐然。紀念甲骨文發現100周年時,中國社會科學院宋鎮豪先生公布統計,自1899年至1999年6月,海內外公開發表的有關甲骨文或商史論著達10946種,作者達3833人。其中中國大陸和臺、港、澳地區合計3332人,外國人501人。但是,我們必須看到甲骨學一方面蓬勃發展,另一方面其社會普及工作又遠不到位的窘況。
2004年,筆者訪問臺灣前,撰寫了一篇《南京與甲骨文》文稿,參加臺灣學術會議,紀念殷墟甲骨文YH127坑在南京室內發掘、整理68周年。好心記者將此文改成新聞稿,在南京某報發表。出乎意料的是改寫文稿中有10多處差錯。如確認此文,則甲骨學歷史要改寫。雖作更正,誤導卻不可能徹底清除。這種尷尬,客觀地講,問題由甲骨文知識在媒體群中普及不夠而致,難怪、難免。
有的書法家、美學評論家,把甲骨文作為金文點評、推薦。也有名人把非甲骨文書法作品作為精品推薦給國際性組織收藏,等等。雖然這些并非故意扭曲,但效果不佳,還有誤導社會之嫌。
上述種種原因中,有主觀,有客觀,歸根一句話:甲骨文傳承不普遍。不是某些人“無知”,而是人們難于“得知”。甲骨文學術著作成果累累,但專著書價昂貴,內容深奧難懂,印書量小,欲求難得。而甲骨文發現100多年,全國還沒有一本普及型甲骨文刊物。近來,通俗甲骨文圖書有所增加,但遠遠滿足不了社會需要。
甲骨文的功勞,不僅證明了殷商古都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它告訴世人,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不是神話傳說,而是一部信史。同時,它又是研究人類古代文明發展史的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因此保護甲骨文遺產,傳承甲骨文化,是守護中華精神家園、也是守護人類古代文明精神家園的神圣使命。
但是,從甲骨文“提高”與“普及”兩方面來看,普及大大滯后于提高。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缺乏長遠的傳承基礎工作手段,沒有面向社會的權威性的展示平臺,沒有傳遞學者與民間交流新鮮成果的陣地,沒有充足的相應青年人才,沒有穩定的資金支撐。
重視傳承甲骨文,不是崇尚鬼神,不是復古,而是去偽存真,剔除糟粕,保存精華,最大限度地發掘、吸收、消化、應用甲骨文內涵豐富的科學價值、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資源,激勵民族的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同心協力,煥發古老文明大國的青春活力,實現中華民族全面復興與和平發展的偉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