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月球起源的爭論由來已久,不久前來自南非和荷蘭的兩位科學家提出新的看法,認為月球曾是地球的一部分,在約45億年前的一次大型核爆炸中與地球分離,并逐漸演變成地球的一顆衛星。此次大爆炸的強度相當于400億顆在廣島投下的原 子 彈。
兩位科學家是根據一種裂變理論提出這種觀點的,這種裂變理論早在1 9世紀初就有科學家描述過。該理論認為,地球和月球都來自宇宙中同一旋轉的熔巖,后來一部分分離出去形成了如今的月球。然而,除了撞原因以外,1 9世紀初的科學家無法用其他理由來解釋形成月球的那一部分熔巖是如何分離出去的。
目前,關于月球形成,主流科學界中最流行的就是這種大碰撞學說。該學說認為,地球在形成初期曾遭到火星體大小的外星體撞擊,而月球就是在此次碰撞中形成的。然而,不久前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重新對月球巖石進行了化學分析,他們發現月球和地球擁有相同的氧、硅和鉀等同位素元素,這表明兩個星體有可能具備同的起源,月球的物質組成應當僅僅源自地球。因為太陽系進化的模型顯示,地球的化學組成和撞擊天體的化學組成不可能是同樣的。
如果地月同源的話,只有大型核爆炸才有能力將地球物質噴射到太空中從而形成新的星體。此前有關地球內部構造的傳統理論認為,地球的內核是由部分結晶的鐵和鎳鐵合金組成的,內核外面是由液態的鐵、鎳和一種或多種較輕的元素組成的流體核。從1 940年以來,這一理論在地球物理學領域一直處于支配地位。最近美國的地球物理學家亨頓經過多年的研究提出了核地球的新觀點。亨頓認為,在我們腳下6 500千米深的地方,有一個由鈾和钚構成的直徑達8千米的巨大的核反應堆內核,正在不斷地進行核反應,從而產生了地球磁場并為火山和大陸板塊運動提供能量。這正好可以解釋傳統地球構造理論難于解釋的神秘現象:地球磁場平均每20萬年發生一次磁場極性倒轉,且磁場強度周期性變弱或變強。
這個天然的反應堆形成之初體積應該較小,但是隨著放射性元素等能產生爆炸的物質逐漸增加,在核心區域附近形成了巨大的液態物質聚集區,巖石中的放射性物質發生反應,當其與足夠的燃料相混合的時候,就會發生巨大的爆炸。這一理論恰好也能解釋地球所釋放出的能量要高于所接收到的太陽能的現象。
南非和荷蘭的兩位科學家相信,在地球形成初期,造成月球從地球分離出去并進入軌道的能量是由地球地幔邊界的一種超臨界反應堆所產生。這種反應堆產生足夠的熱量使得地球上的硅酸鹽等物質蒸發并被噴射出去他們認為,要想證明這一理論,需要依靠未來的月球探測任務帶回月球更深內部的物質樣本。
5.關于月球起源,下列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A. 八主流學界認為,地球外一個巨型天體與地球相撞,使地球的一部分分離出去慢慢形成了月球。
B.近期有科學家認為,月球是地球地幔邊界的超級核爆炸將地球的部分物質噴射出去后形成的。
C.除了地球外天體碰撞說和核爆炸說以外,關于月球起源還有多種說法,但都受到人們的質疑。
D.所有關于月球起源的說法都是人們的主觀假說,至今為止,還沒有相應的觀
測數據等客觀證據。
6.下列有關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八月球和地球的同位素元素完全相同,因此它們可能具備相同的起源,月球物質僅僅源自地球。
B.地球磁場會發生極性倒轉,強度有周期性變化,這可能是因為地球內核存在巨大的核反應堆。
C.只有發生巨大的核爆炸,才可能將月球這么大的一塊固體物質拋射到太空從而形成新的星體。
D-傳統地球內部構造理論已被推翻,地核作為一個不斷成長的核反應堆,達到臨界點就會爆炸。
7.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如果月球是由于外部力量的撞擊而從地球分離出去的話,那么它除了地球物質外,還可能有撞擊天體的某些物質。
B.最新的核爆炸誕生月球的說法其實并不新鮮,早在19世紀初就有過這種類似的描述,只是當時人們沒有科學的依據。
C.美國科學家亨頓的鈾钚地核觀點突破了地球內部構造中傳統的鐵鎳地核理論,這為月球誕生新說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D.之所以地球釋放的能量高于所接收到的太陽能,可能是因為地球的核反應堆內核在不斷釋放巨大的能量。
參考答案:
5.D(有相應的客觀證據,比如地球和月球的組成成分,還有地球磁場的變化等)…點此查看完整答案(答案頁第1頁)…7.B (19世紀的“裂變理論”不是核爆炸學說)